行长去哪儿?微众银行行长曹彤离职,加入微众不满一年
那个雄心勃勃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一定能成功》、曾剃了光头奔赴互联网的微众银行行长——曹彤,加入微众不到一年,离开了。互联网银行,在聚光灯下做大尺度的创新突破非常困难,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文化的融合,也是一大挑战。
那个雄心勃勃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一定能成功》、曾剃了光头奔赴互联网的微众银行行长——曹彤,加入微众不到一年,离开了。互联网银行,在聚光灯下做大尺度的创新突破非常困难,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文化的融合,也是一大挑战。
加入微众不到一年,那个曾剃了光头奔赴互联网的行长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微众。
作为局外人,个中原由难以妄加评论,正如当年体制内的曹彤大胆从传统银行跳槽到微众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一种血性激情,今天的离职也是职业生涯的另一种选择,也许无关对错,只是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作为创新,互联网银行确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首先是互联网金融进入了2.0时代,从泥沙俱下放任自由的时代已经逐步过渡到传统银行觉醒、监管逐步趋严的2.0时代,互联网银行获得了牌照,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受到了牌照的诸多约束,在聚光灯下做大尺度的创新突破非常困难。比如,远程开户,监管对其安全性认证比较谨慎,再则即使创新试点,如果仅对互联网银行开放,传统银行势必也有意见。
其二作为互联网银行,文化融合也是一大挑战。不管是微众还是网商等,其高管团队大多由传统银行和传统监管部门人士加盟而来,传统银行的文化与互联网公司的文化区别非常大,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文化比较突出,传统银行需要适应和调整,另一个则是高管团队从不同机构加盟而来,不同的背景和个性棱角,也需要高管团队之间进行文化融合。
不过新生事物总是在改革和调整中前进,人来人往,但创新不止步,尝试就是一种勇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从多方渠道获悉,该行首任行长曹彤由于个人原因已经正式向微众银行提出辞职,但还在走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监管层等相关程序。行长一职拟由监事长李南青接任,同时该行副行长梁瑶拟接任监事长一职,不过两人的任职还需要走相关程序。
接近微众银行的人士向本报证实,在9月8日的一份通知中,微众银行向全行员工公示了李南青和梁瑶兰的职务调整通知,该通知确定了梁瑶兰任监事长的事实,但未公示李南青的具体职务。微众银行另一位权威人士表示,李南青的接任行长一事目前正在走流程中。
据凤凰iMoney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曹彤辞职以后将去创业。在担任微众银行行长之前,曹彤曾是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并先后在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担任副行长、个人银行部总经理职务,其业务管理经验以零售银行为主,去年加盟微众银行时,亦被看做是传统银行高管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尝试。
公开资料显示,在出任微众银行监事长之前,李南青是平安银行董秘,李南青于1994年进入银行业,曾担任招商银行发展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兼党委宣传部部长、杭州分行副行长等职务,2007年加入平安银行,历任零售业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等职。
而本次高管职务变动的梁瑶兰也带着平安、招行背景。资料显示,梁瑶兰1983年起从事金融工作,起步于建行深圳分行,1994年进入招行,从事分行实务运营工作;1998年6月调任招行总行个人银行部总经理;2002年7月起调任招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2007年加入平安银行后,创建平安银行信用卡事业部,历任副总经理、总裁;此后担任平安金融科技公司总经理。
据悉,微众银行是一家纯网络的银行,于2014年12月12日获批开业。今年5月,推出首款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8月15日正式上线其App,接入了货币基金、保险理财、股票基金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其凭借较高收益以及客户体验改善等创新,吸引了众多资金购买。不过因为弱实名电子账户的性质,该行目前无法实现存贷款和转账支付等资金划转功能。由于远程开户等一直未获突破,该行的业务发展还受到一些限制。
(2014年)11月19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在11月20日进行的“互联网与金融:促进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分论坛上,腾讯公司集团微众银行行长曹彤发表了题为“互联网金融的中国意义”的演讲,着重围绕间接融资模式和直接融资模式如何转换进行了阐释。针对如何建设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直接融资模式,曹彤认为有三个环节必须而对:一是金融监管的互联网化,二是互联互通,三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们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的理念认识到实践恐怕不下20年,到目前来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与市场需求仍然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谈到的很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现在的现象依然没有根本化解,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因为间接融资内在的特征,需要通过贷款来解决融资,带来了货币创造的不断累计。
对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个人认为我们现在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型走的仍然是一个美式的职业融资的模式,这个模式一个本质的特点是以交易所为核心的,直接融资的各类机构、业务是围绕着交易所来展开的,股票交易所等等。交易所的模式有它非常好的一面,但是因为它天生地这种制度约定的限制,使得它在解决几十万数量级的企业上具有优势,更大的数量级就面临挑战,这也是由于它线下信息归集传导的模式决定的。
看我们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这个模式。间接融资模式从解决企业融资的数量角度来看能够解决更多,但是也仍然受限于间接融资模式内在的信息归集的方法。银行发放贷款是通过网点、人员的积累来实现的,我们现在的银行体系里按照企业征信系统为450万个企业提供融资,但是因为中国我们有更多的企业,中国注册企业有1800万,非注册的个体工商户接近5000万,对于这么海量的需求显然间接融资模式很难一下子解决,因为它意味着网点和结构的等比例扩张。而向直接融资模式过渡,以交易所为核心的直接融资模式同样面临更大的挑战,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模式的选择。
互联网出现,我认为互联网这样一种融资模式有可能会为我们创造一个全新的融资模式,因为通过互联网融资在解决信息的归集和传导,在数量纬度上和实效纬度上可以几何级地扩张,效率远远大于间接融资模式,也远远大于和快于以交易所为中心的直接融资模式。所以这也是我们看到像P2P,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会遇到新的挑战,从P2P众筹的快速发展,从它每个月保持10%以上速度的发展来看,部分验证了它在解决金融信息传导效率的实践,甚至于是一种成功。
作为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直接融资模式的建设,在这样的一种新的模式建设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个人认为有三个环节恐怕是我们要面对的。
第一,金融监管的互联网化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金融监管从理念到实践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像近些年我们看到的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诞生,包括对P2P既包容又有底线的监管理念,也包括民营银行的批准,也包括最近主席倡导的简单性地监管原则,其实都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
我个人认为即使放在全球的范围也是领先的,所以我们具备金融监管互联网化的条件。从另外一个纬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它内在的自身的特征实际上也在呼唤着一种全新的相匹配的金融监管的互联网化,它主要的三个特征就是跨界的整合、大数据的运用和O2O经营的模式,这三点改变了我们传统金融业包括银行业很多的做法和认识。
比如说跨界的整合,很显然是业务边界的扩展,超越了我们现在分业监管的监管框架。比如说大数据,它提供了一种新的风险认证识别的模式,传统的银行贷款主要是基于财务信息来做信用的判断,因为有大数据的出现,可以有财务数据、社交数据、交易数据,纬度更广。可以采用更新的方法去判定一笔业务的风险和一个人的信誉,包括O2O,包括银行的支行、证券营业部都是单一功能,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的直接融资模式下,网点的功能在改变,所以这些也在呼唤着一种新的监管上的互联网化。
而从互联网内在的实质来看,互联网金融很显然属于一个海量的生态圈,它的无序到有序,既需要线性逻辑下的精准对应,更需要离散中发现规律般的模糊定律,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哲学。所以基于我们国家几千万个企业融资的需要,基于我们具备了一定的互联网基础的条件,基于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践,所以我认为金融监管的互联网化是呼之欲出,而这点恰恰也是互联网金融真正能够得以取得成效的制度基础。
第二个条件,互联互通
实际上我们金融互联网,比如说从银行角度所做的互联网事件,有一些朋友定义为金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的实践已经有15以上以上的历程,之所以今天仍然感觉面临挑战,核心点在于作为一家银行我一定有我的客户、我的业务、我的利润,一旦有我出现,其实就画了一个边界,边界之外是非我,边界之内是我,这就不是互联互通。
所以我们看从科技公司往金融方向发展,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取得这么大的成效,就是因为它一出生没有小我,没有边界,才能不断地扩展。马化腾先生讲到连接一切,我认为连接一切也是互联网金融如果未来能够取得成功的话这也是它的内在精髓。
第三,互联网金融领域同样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
作为一种新的生态,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态,没有一定地基础设施是不可想象的。它再怎么样的草根下的扩展也仍然需要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说增信,比如说信用评级,增信和互联网金融相匹配的流动性管理的架构等等,都需要在一个互通的框架下构建。
政府是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的,但是基于互联网金融这种海量的生态圈,完全地依靠政府我认为是不够的,或者在时间上可能会变得非常漫长。所以需要在政府的主导和参与下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在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应该给参与这个基础设施建设的每一个主体以长期地愿景和预期,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基础设施建设它的回收期都是很长的,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愿景和预期,那么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他是很难做出一个长期的安排的。以上我就把我一点理解和大家分享,我们需要这样一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新的直接融资模式,而这个融资模式的构建当中也需要三个必要条件。
谢谢大家。
文丨黄杰、李玉敏、王宇
文章来源丨i资管俱乐部 ID:amcfeed 速途网、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转自:财金阅读 ID:goldread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