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陷入“货币战争”,谁能左右大局
来源:财资管理
来源:财资管理
华尔街现在高度关注人民币走势,甚至投行巨头美银美林已开始预测:若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到8,全世界将发生什么? 这里不讨论这些假问题,而是关注问题的重心,人民币汇率走势由什么来决定? 依照以往经验,只要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贸易顺差同步增长,人民币就有保持强势的基础。可是最近几年这一基础动摇了,商务部已连续3年没有完成中央下达的外贸增长任务。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被外界所忽视,就是直到今天,中国近一半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由海外跨国公司完成的。如果在中国投资的外国跨国公司将生意转出中国,中国外贸形势会立刻走坏,而目前就是这种情况。 自20世界下半叶以来,跨国企业也成为国际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跨国企业凭借资本、技术、管理和人才的优势,在中国大举扩张。 但是拥有优势并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如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环境,跨国企业也有可能在中国遭遇挫折。 自上世纪末,UT斯达康被华为逐出中国后,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跨国企业的日子开始越来越不好过。 2005年之后,败退中国市场的跨国巨头不断增多。雅虎、谷歌、eBay、亚马逊等国际互联网巨头相继撤离中国,至今只保留了有限规模的中国业务。时隔不久,百思买、贝塔斯曼、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外资零售业巨头也开始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出现明显分化。欧美企业通过价格下沉、延伸供应链(到二三线城市)等手段,在汽车、高端消费品等领域吞食日韩企业在中国的份额。 相反,日韩企业出现比较明显的颓势。以西铁城、大金、夏普、三星、LG为代表的日韩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撤离”中国,虽然日韩媒体以“制造业回归”来描述这种现象,但仍然掩盖不住其在海外进取乏力的事实。实际上,日韩企业的败退不仅发生在中国,此前,松下、佳能、东芝、夏普、三星等企业已经开始从北美市场败退。 2013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海外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正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 思科、IBM、联合利华、宝洁、汉莎航空、德国快递DHL、葛兰素史克等跨国企业巨人,因为遭到竞争加剧和政策因素的冲击,在中国过得很糟心。 优衣库、耐克、通用、福特、卡特彼勒、ABB、施耐德、西门子等跨国公司主动把生产基地移出中国,要么是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要么是回流到营商环境更好的母国。 近年来,随着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税务以及公关费用、厂租店租等等在内的综合成本不断上升,随着价格战、广告战、渠道战的赤身近搏,跨国公司在中国无利可图。 与海外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整体上仍在科技研发、质量控制、专业化管理等要素中落后于人。作为强者的那些跨国公司,依然握有在全球布局的主动权。它们撤离中国,是因为在中国生意不像以前那么好做,而它们的撤离,又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外资撤离等于在抛售人民币,间接影响到中国的进出口和人民币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