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走出去”企业呼唤交易银行
在全球化4.0 时代下,中资企业全球化战略已经初具规模和实力。想当年,一批中资银行同大型中资企业一同走出国门攻城略地。
在全球化4.0 时代下,中资企业全球化战略已经初具规模和实力。想当年,一批中资银行同大型中资企业一同走出国门攻城略地。如今笔者回顾历程,深感中资银行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支持的确是不够,一句话总结:心有余而力不足。
文章来源:企业司库
转自:资金管理网
首先笔者带大家来看走出去的企业走哪儿去?我们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以亚非拉为主或为起点的,这是个很明显的特征。以华为为例,它的走出去是从巴基斯坦、中东、印度、非洲等地方开始的,等发展相对成熟之后,才往欧美走。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当中,华为是走得最快的。其它的企业也都是从亚非拉开始走,然后再往美洲和欧洲走。然而亚非拉这些地区的银行业本身就不发达,比如说渣打银行和兴业银行,算是号称在非洲业务能力比较强的银行,也只在非洲20多个国家有网点,并非每个国家都能覆盖到。
笔者认为,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资银行也将迎来“金融走出去”的契机,迎来了国际化发展的新机遇。但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在以下两方面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1.海外布局须加快步伐:企业“走出去”使中资银行对于在境外设立实体机构或网点方面需加快布局,目前“一带一路”主要涉及东南亚、中亚、欧洲及非洲等地区,在这些区域我国银行业的布局较为单薄。目前,中资银行在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依托外资银行的海外平台和离岸业务。
2.一体化跨境金融服务整合能力亟待提升:随着企业走出去,对银行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点,从以往单纯的结算、融资等基
础性的金融服务向信用支持、避险理财和现金管理等更高端和结构复杂化的产品需求过渡; 从个体企业的金融需求,拓展到以跨国供应链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因此,在中资银行现阶段海外布局较为薄弱的现状下,需要中资银行进一步加强整合银行跨境资源和平台的能力,推出一体化跨境金融服务,如浦发银行,为了支持企业走出去,整合了自身离岸、境外分行和自贸区分行等平台,提出“三位一体”的综合跨境金融业务服务。
举例而言,机械行业或基础建设行业的公司到南亚去,他们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首先是不了解市场,笔者这里所说的市场,除了销售市场之外,还包括金融市场。就销售市场而言,中国的产品早前便已经销往当地,通常不会突然到那边去设厂。比如说像中联重科这样的企业,他们很早之前就开始把器械向印度市场出口,并且在印度的进口市场中已经占到了30%,所以对于他们来讲,已经看到了自己的产品在印度占领的市场份额,而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完成生产的本地化,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市场反应的程度,从而获得增长速度。
就市场而言,销售市场环节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容易的,更为复杂的是法律环节,以及跟金融相关的政策,这个市场是跟国内完全不同的,包括税收,印度的税收是非常复杂的。中国企业在进驻进度市场之后,最大的问题也在这里。比如说三一重工跟印度当地最大的一家重工生产公司合作,他们希望合资,但是这个合作谈了很久都没能定下来,原因就是他们对当地的税制十分不了解,到后来也没搞清楚。后来当地的合作方在某外资银行的撮合之下,帮他们把这部分内容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分类及说明,从而帮助他们把相关的内容都搞清楚、包括当地政府的相关流程和政策,之后,这家公司的业务才落地。
刚才笔者提到,大战略要落到实处的时候,会有很多小的细节,而刚才举例的就是一个细节,即所谓金融和法律的壁垒。
然而,中资银行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中资银行在印度有分支机构的,最多有一到两个代表处,他们并非真正做实际项目的,而是当地的一个联络处,更多地起到一个接待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当地的中国企业不愿意去找他们的原因。这种情况下,企业更愿意寻找全球性的外资银行。以某外资银行为例,它在印度起家,并且在印度上市,在印度大约有7000 多人、分行500多家,已经相当于印度当地一家本土化的国际性银行,因此该外资银行对印度各个层面的法律法规是了解得非常透彻的,在政府处理事务的过程中,此银行也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起到比较好的疏通作用,这也是此银行可以帮助客户创造价值的原因。
天虹集团司库程琳也从企业的立场表达了强烈的认可。很多企业走出去会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资金,另一方面是资源,就资金而言,中国做得还是不错的,尤其从2013 年开始,具体而言境内的钱是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拿到海外去投资的,政策方面,国家能够做的,也都已经做到了; 但是在资源便利方面,就是说企业走出去需要金融机构支持,这一服务包括很多方面,有当地政策层面的、也有金融产品层面的,在这点上是有欠缺的。比如说外资行有全球授信的概念,但中资行没有的,并且管理很苛刻。比如我在越南的额度,一定要越南分行向总行申报,在中国的额度,就一定要在中国申报,没有全球额度共享的优势。
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国家战略。在企业普遍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缺乏了中资银行的角色的话,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更何况,还有很多国家敏感性的业务支持,需要靠自己的收支付力量帮助完成。如今国家为推广人民币的国家战略,已经开发并落实第二代人民币全球支付系统来减少外资资金清算体系对中国国家资金安全的干预。建行总行现金管理部的姜俊也坦承敏感性企业的全球支付结算过多依赖外资行确实会有安全性问题。但银行在很多全球地区的布点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成,如何强化自身的收支付结算产品体系并与完善全球客户经理负责制,形成业务经理和产品经理的良性互动,让全球各地的银行成为我们的网络为我们所用似乎是个更大的命题。
同时,传统银行现在还碰到新型网络巨头们的冲击。类似于支付宝等机构其实是典型的没有关系型的金融服务提供商,但却是凭借着他们的充分的创新机制改善用户体验,利用没有线下机构省下来的大量成本,对客户进行补贴形成用户粘性,这是产品为主的一种新型商业形态,来势汹汹,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我们还拭目以待。
某四大行总行现金管理部负责人如此评论“走出去”和“交易银行”
1. 中国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 中资银行在服务能力上还有哪些欠缺?
首先在网点布局上, 中资银行的海外布局还未能有效满足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 一方面网点的覆盖面还不够, 另一方面中资银行海外布局比较集中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而中国走出去企业比较集中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其次在系统建设上,中资银行境内外系统一体化建设尚显不足,在交易数据处理的实时性、透明性方面还有待提升。最后在产品服务上,由于中资银行对中资企业境外综合金融需求了解不足,造成了中资银行交易产品管理和设计较为零散,整合度不高,服务综合化水平不高。
2. 交易银行业务对于企业“走出去”有哪些帮助?
交易银服务行对企业走出去意义重大,一是便于企业集团统筹境内外资金调剂使用, 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管理效益,为企业活血化淤。二是可以协助企业搭建境内外资金统一视图,增加资金信息透明度,加强全球资金掌控力,提高资金预算、规划、支付的可视性。三是可以增加企业资金风险管理能力,提高集团主体对境外资金的监控力,有效掌控境外资金流向,降低资金支付风险,并通过一些市场化的操作,降低境外资金的汇率风险。
3. 中资银行服务“走出去”还存在哪些障碍?有什么建议。
中资银行服务“走出去”还有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机构问题,目前的中资银行虽然有强势布局全球的战略,但与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步调还是跟不上,另外虽然有的地方可以由合作银行代理合作,但仍受控于合作银行,所以机构布局始终是限制服务“走出去”的重要因素。其次是监管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这些都要了解吃透本地监管政策, 适应监管制度成为了中资银行“走出去”的重要步骤。再次是系统障碍,目前中资银行在涉及全球资金结算上系统建设也是很大的障碍,便捷性、兼容性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最后就是我们和国际大行相比,全球战略晚了很多,我们要借着“一带一路”的战略机会,服务走出去企业,一起走出去。
4. 中资银行建设交易银行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未来发展会如何?
在中资银行确定要建设交易银行的战略前提下,最大的挑战存在与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即如何根据客户交易类业务的需求,科学地设计交易银行业务流程并合理地进行业务组合;如何根据传统银行的组织框架和运营模式并充分考虑到转型成本和潜在冲突,设计交易银行体系转型的路线图,有计划步骤地推进交易银行体系建设。在交易银行的转型过程中,管理层的决心是应对各方面挑战的基础。
未来交易银行将会成为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制造中心,客户关系体系的基础平台以及最稳定可靠地利润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