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的告白:中国生意不那么好做了
今年,多名香港资深投行家宣布离职,国际投行的亚洲办公室多出了几间空置的办公室。更严格的监管和来自中国本土的竞争让欧美投行的IPO和其他大型交易业务量缩水。去年,该业务为投行贡献了70亿美元的收入,支撑了香港投行家优越的生活。
今年,多名香港资深投行家宣布离职,国际投行的亚洲办公室多出了几间空置的办公室。更严格的监管和来自中国本土的竞争让欧美投行的IPO和其他大型交易业务量缩水。去年,该业务为投行贡献了70亿美元的收入,支撑了香港投行家优越的生活。
随着业务的缩水,投行越来越愿意空出高管的位置。与此同时,更严格的监管规则令许多雄心勃勃的银行家不再愿意选择香港。前瑞银驻香港亚洲投行主管David Chin表示,监管环境变得更为严格,每家公司都开始了战略调整。许多资深的银行家不再愿意在亚洲的投行工作。
Chin在瑞银工作了21年,参与了中国银行2006年112亿美元的IPO。他离开瑞银,计划9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剑桥大学。瑞银集团还没有宣布Chin的继任者。
随着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难度加大以及投行面临来自投资者的利润压力,多名国际投行高管于去年离职。中国的银行和券商则积极的抢占业务。据纽约研究公司数据,今年上半年,中资银行和券商赚得27亿美元投资银行费用,约占总行业收入的75%,高于去年同期的65%。这一数据包括兼并、安排银团贷款以及发行股票和债券。
2015年上半年,中国最赚钱的8笔交易全由中资机构完成,瑞银是Freeman排名中唯一排入前十的外资投行。2014年同期,前十名中,有五家外资投行。
研究公司East & Partners Asia的首席执行官表示:“香港的投行界似乎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外资投行撤退,而相对较新的中资投行挺进。”他表示,国际投行的风险和合规部门更为积极的拒绝一些可能存在政治联系的交易,这为中资投行让出了市场。
和Chin一样,德意志银行公司金融部亚太区主席Henry Cai于近期离职。Cai因参与了中国第一批企业海外上市业务而被誉为“中国私企教父”。Cai于今年2月离开了德银,目前为中国和德国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德银尚未宣布Cai的继任者。
瑞士信贷大中华区联合首席执行官张利平上月从瑞信辞职。此前,他为瑞信服务长达11年。他的职责将交由另一联席CEO Neil Harbey负责。张利平与中国的金融机构(工商银行)关系紧密。工商银行2006年160亿美元的香港IPO就部分由瑞信负责。
在花旗,三名资深银行家今年已经离职:中国投行业务主管Roger Zhu;花旗中国业务主席Eugene Qian以及中国并购业务专家Zheng Jianping。花旗尚未宣布Qian和Zheng的继任者,但是其从美国银行雇佣了银行家Catherine Cai来替代Zhu。
除了来自中资投行更激烈的竞争,国际投行也出于监管担忧拒绝了部分业务。受到洗钱和逃税丑闻的影响,全球的投行都在加强其内部合规检查。
除了业务萎缩的因素,让投行选择空置高级职位的另一大原因是很难找到适合的替代者。
伦敦Cass Business School的教授Andre Spicer表示:“多数大型投行都面临来自股东的回报压力。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节流。这这种情况下,不新招高薪资的资深员工成为了一种手段。”前UBS高管Chin表示,投行们正开始专注于更有利可图的业务,例如财富管理、在国际市场发行债券或者股权以及衍生品交易。
来源: 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