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汇改新政”:市场化再进一步
8月11日,央行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增强其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对此,市场普遍认为短期汇率会保持基本稳定,资本大量外流现象不会出现。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表示:此次为一次性调整,不应解读为人民币出现趋势性贬值。
导读:8月11日,央行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增强其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对此,市场普遍认为短期汇率会保持基本稳定,资本大量外流现象不会出现。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表示:此次为一次性调整,不应解读为人民币出现趋势性贬值。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大跌近2%,这在人民币汇改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一位国有银行外汇交易员表示。
然而,这一幕确实发生了。
随着8月11日央行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增强其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当天开盘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较上一个交易日大幅下调1136个基点,报6.2298,跌幅接近2%,刷新了人民币中间价单日最大跌幅历史记录。
“一些做空机构趁机钻了空子。”这位外汇交易员直言。盘中人民币沽空机构卷土重来,一度将人民币即期汇率逼进当天跌停价格6.3544。
但一家国际投行机构人士认为,这些沽空机构难有作为。究其原因,他们对各国金融监管部门货币政策动向最为“敏感”,一旦他们发现中国央行有意采取强硬措施打击投机沽空行为,就会迅速撤离,深怕自己沽空行踪被央行发现,采取措施进行监管,最终得不偿失。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则表示,目前中国资本外流趋势并不明显。
“随着美元加息预期越来越高,人民币短期适度贬值的市场压力一直都存在,但很多企业与机构的应对策略,要么将手里的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要么不再将对外贸获得的美元进行结汇,但这些美元没有撤离中国,而是存入境内银行,这导致了金融市场出现一个新现象,国家外汇储备有所减少,银行外汇存款却在增加。”他直言。
只为满足人民币加入SDR相关条件?
对于此次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的调整,央行方面解释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偏离市场汇率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已经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随着这项措施对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进行优化,将有利于提高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扩大市场汇率的实际运行空间,更好地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
在不少外汇交易员看来,央行此举的更大目的,旨在解决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的相关操作问题。
8月初,IMF最新报告重点提到将人民币纳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某些操作性困难,比如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差异、在岸市场流动性不足、在岸市场每日交易时间短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IMF希望人民币能拥有一个具备广泛代表性的、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汇率指标价格,确保IMF成员在任何时间,能以这个基准汇率进行较大规模的外汇交易。”一位前IMF工作人员透露。
记者了解到,当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形成机制,主要由央行授权外汇交易中心,每日计算和发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外汇币种的中间价,人民币即期汇率则围绕中间价在一定的区间内波动。
“在IMF方面看来,人民币中间价的市场化定价程度可能还不够完善。”他直言。
记者也发现,根据外汇交易中心的解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是由交易中心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相应的权重则由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但在实际操作环节,多数做市商与市场参与机构都不知道各个做市商的报价、权重调整等关键信息,以及人民币中间价的具体计算公式等,以至于不少机构认为人民币中间价很大程度受到央行的调控,甚至有些机构通过比较人民币中间价与美元的走势图,认定央行长期默许人民币中间价盯住美元汇率,缺乏基于一篮子货币汇率波动的市场化定价成分。
为此,IMF在经过初步评估后,更倾向将外汇交易中心每日下午三点计算的人民币基准价格作为汇率指标价格。
巧合的是,央行此次人民币中间价改革的重要措施,是要求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其实,这项措施令人民币中间价的定价机制更贴近IMF对人民币汇率指标价格的相关要求。”这位IMF前工作人员分析说。
做空力量难有作为
“央行此番调整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却被人民币沽空机构钻了空子。”上述外汇交易员直言。
随着美元9月加息预期强烈,令市场存在浓厚的人民币贬值预期,此时,央行采取措施增加人民币中间价的市场化定价比重,无形间让这些沽空机构有机会借题发挥——尤其在8月11日央行将人民币中间价大幅调低1136个基点后,沽空人民币力量很快卷土重来。
8月11日当天,上述外汇交易员至少发现两股做空人民币的手法又开始兴风做浪,一是人民币-日元套利交易大举沽空人民币套利,二是人民币境内外汇差套利再度活跃。
具体而言,很多企业与投资机构发现8月11日中间价大跌导致境外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报价大幅低于境内在岸市场的报价,便开始在境内购汇(买入美元卖出人民币),再通过境外售汇(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套取境内外人民币汇率的价差,最终,人民币境内即期汇率受境外价格大幅下跌拖累,同样跟随大跌。
他直言,这些沽空机构之所以有恃无恐,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机构相信,在此次中间价定价机制调整后,央行干预人民币汇率稳定汇价的力度将大幅减少,让他们可以顺势沽空人民币套利。此前3-4个月,央行一直将人民币中间价稳定在6.12附近,令他们难以作为。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机构在豪赌央行有意默许人民币适度贬值,以缓解出口竞争压力。
海关统计显示,7月份中国进出口的总值2.1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同期下跌8.8%。其中,出口1.19万亿元,下跌8.9%;进口9302亿元,下跌8.6%,贸易顺差2630亿元,同比跌幅10%。
一家国际资产管理机构人士分析说。尽管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趋缓,考虑到其他非美货币贬值幅度更大,令6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达到130.08,加重中国对欧亚国家的商品出口的竞争压力。
但在多位外汇交易员看来,这些沽空力量往往对各国金融监管部门货币政策动向最为“敏感”,一旦他们发现中国央行有意采取强硬措施打击投机沽空行为,就会迅速撤离。
“坦白说,他们难有作为。”上述外汇交易员直言,在8月11日收盘前,部分沽空机构已经对所有沽空头寸进行逢低平仓,开始获利退出,因为他们担心央行监测到他们的沽空行踪,出台具体措施进行监管,到时他们反而会得不偿失。
记者多方了解到,8月11日当天央行也在密切监测市场动向,在稳定人民币市场预期的情况下,确保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的有序完善。
资本外流“不大会出现”
随着8月11日人民币中间价大跌,不少机构开始担心,资本外流问题。
“过去3个月,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已经遭遇资本外流困境。”前述国际投行机构人士直言。究其原因,一是美元加息预期令套利资本开始纷纷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转投美元资产;二是美元大幅升值令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近期价格大幅走低,令这些严重依赖能源产业发展经济的新兴市场国家陷入经济增速放缓、股市大跌、货币大幅贬值、资本外流、外汇储备持续缩水的恶性循环。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此表示,目前讨论中国面临资本外流危机,有点言过其实。毕竟,相比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大宗商品出口,中国经济结构更有弹性,可以通过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确保经济尽早企稳反弹,避免重蹈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恶性循环+资本外流的覆辙。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外汇储备之所以减少,一是外汇储备里的非美元资产因货币贬值造成的估值损失,二是少量资金的确开始外流。”连平指出。但这些都不是导致外汇储备缩水的主要原因,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中国正在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有大量投资并购项目,加之近年中国居民增加对外投资力度,某种程度也会导致外汇储备减少。
一位长期了解热钱动态的民间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些年美元零利率环境下,不少套利机构通过低息拆入美元进行杠杆融资,再投资国内各类高收益、存在刚性兑付的信托产品,可以获得年化6-8%的无风险净收益,即使8月11日人民币汇率出现约3%贬值,其实际回报仍在3%以上。在欧美零利率环境下,3%的年化无风险收益足以令这些机构感到满足。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对此指出,8月11日人民币中间价大跌约2%,应该是央行完善中间价报价机制所带来的一次性调整,不应被解读为人民币出现趋势性贬值。
在上述外汇交易员看来,中国政府之所以调整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主要目的是推动人民币尽早满足加入SDR的各项条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因此央行也会倾向保持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毕竟,各国央行与国际大型资产管理机构不愿将一只存在趋势性贬值预期的货币,纳入自己储备货币资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