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业务应积极变革适应“大资管”时代
“大资管”时代对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的影响,应主要关注银行理财业务是否可以继续保持管理资金规模最大的行业龙头地位,以及银行在理财业务转型中应如何调整适应“大资管”时代。
文/程鹏亮 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5期
“大资管”时代对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的影响,应主要关注银行理财业务是否可以继续保持管理资金规模最大的行业龙头地位,以及银行在理财业务转型中应如何调整适应“大资管”时代。
银行理财业务是资产管理业务中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业务形态,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已经连续多年保持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行业龙头地位,如果考虑到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部分来自于银行理财业务通道,银行理财的资金优势地位更加明显。
尽管理财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但背后多年积累的桎梏仍然存在并逐步凸现,例如法律地位不清晰、事实存在的刚性兑付、从属于银行表内业务、通过错配提高利差收益等。随着以《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 35号)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2014年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模式转型元年。
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原有的以价格管制为基础,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主体,以信贷业务为消化投融资需求主渠道的金融体系,逐步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多种业态的金融机构交叉合作,新兴投融资业务和信贷业务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转化过渡。在这一背景下,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必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资产管理行业融合、人民币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多项制度性因素,这些因素带来机遇和挑战,影响理财业务转型中产品形态和资产形态的演进。其中,资产管理行业的融合趋势对银行理财业务转型产生多种影响。
银行理财业务应顺应资产管理行业融合趋势
2012年以来,在自上而下的监管指导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突破相结合下,资产管理行业的分业经营壁垒逐步被打破,形成银行、基金、券商、信托等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交叉竞合的局面,这也即是通常所说的“大资管”时代。
资产管理行业表现出几大新特点:第一,在“大资管”时代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制度红利的压缩,资产管理业务的需求端应该通过消化引导投资者的需求,成为市场化改革和业务创新的驱动力,促进金融体系产品供需结构的优化;第二,在“大资管”时代多元化竞争促使金融机构在聚焦核心功能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禀赋特点,确定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比较优势领域,实现业务差异化发展。第三,在“大资管”时代除了传统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业务迅速介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流动性。
“大资管”时代对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的影响,应主要关注银行理财业务是否可以继续保持管理资金规模最大的行业龙头地位,以及银行在理财业务转型中应如何调整适应“大资管”时代。
对于“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业务是否可以继续保持管理资金规模最大的行业龙头地位问题,从目前转型方向来看,未来理财业务的产品形态将从预期收益率型产品一家独大逐步过渡为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和净值型产品并举。预期收益率型产品一直是市场上大量存在的风险厌恶型、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的首选投资方向。即使在“大资管”时代,其他金融机构虽然可以提供货币市场基金或者类似具有固定收益特性的产品,但是其风险收益特征仍然很难替代银行理财产品。另一方面,业内对于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能否破除刚性兑付和实现风险真实转移尚存在争论,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和实现风险真实转移是需要一个市场逐步完善、投资者逐步成熟的过程。面对其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的竞争,银行理财业务仍然可以凭借渠道优势、商誉优势和客户群体优势继续保持行业龙头地位。从2012年“大资管”时代兴起以来的三年数据来看,银行理财业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市场占有率。
对于银行在理财业务转型中应如何调整适应“大资管”时代的问题,应该看到,“大资管”时代各类资管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加趋同,银行理财业务需要通过提高理财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来增强产品竞争力,原有的以利差为目标的配置型投资管理模式需要向以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为基础的专业化投资管理模式转型。
一是要培育投资研究能力,由于长期依赖于类信贷业务,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研究能力相对差。投资研究建设需要一定的积累。
二是为抓住大类资产项下的市场机会,对理财业务投资经验较为薄弱的环节,借助“大资管”优势充分委托外部机构进行主动管理。
三是建立适合资产管理业务本质的风险管理体系,目前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仍然基于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重视信用风险,突出授信管理。但是资产管理业务很多投资品种,特别是资本市场业务,信用风险很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较大,授信管理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准确识别风险。
利率市场化加快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转型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展超过了市场普遍预期,目前仅剩最后一步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近期几次降息中存款利率上浮限制不断放松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使利率市场化已经水到渠成。市场普遍预期年内我国将完成利率市场化。
银行理财业务本身就是平行于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类利率市场化业务,理财产品也一定程度上成为银行维持客户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替代产品。正是基于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市场观点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可能对理财业务形成挤出效应,甚至认为银行理财业务失去了存在的主要价值。笔者认为,一方面理财业务中资金的投资运用范围和投资收益远远大于传统存贷款业务,例如理财资金可以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理财业务作为表外业务,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节约资本占用,缓解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这两项优势决定了银行理财业务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利率实现市场化对于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和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一,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在维持原有储蓄型保守型客户的基础上将更多地兼顾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实现风险真实转型的净值型产品比重将增大,这些产品可以投资不同于传统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新产品,例如未上市公司股权、股票二级市场、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等。第二,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客户对于市场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水平的敏感度,收益率挂钩基准利率的理财产品、结构化理财产品会逐步获得市场认可。第三,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款利率总体水平会出现上升,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期望提高,造成理财产品成本刚性加强,迫使银行理财业务提高投资管理水平,也推动银行理财业务模式转型。
从目前的市场实际情况来看,上述第三点已经非常明显。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同时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不断提高,两者对于实际存款利率水平形成对冲,存款利率的稳定导致了理财产品收益率经过多次降息仍然下降缓慢,而同时理财资产的收益率随着降息降准带来的宽松环境而大幅下降。货币市场工具、债券等传统理财基础资产的主力品种的收益水平已经难于覆盖理财资金成本,各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部门已经普遍感觉到了投资管理费的压缩和资产构建的困难。这一情况也促使各家商业银行先后将关注重点转向火爆的资本市场,证券结构化产品、两融金融资产包收益权等资本市场融资配资类资产大幅增加,银行理财也开始尝试通过委托管理直接参与资本市场投资,传统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模式也相应进行调整,这些调整也正符合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总体方向。
经过十年的发展,银行理财业务已经走到了业务转型的十字路口,业务转型成功与否决定了未来五到十年理财业务的市场定位。业务转型期和市场改革期两期相遇,对于理财业务而言,利率市场化、资产管理行业融合是业务转型的推动力,也为转型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