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人民币国际化是一带一路的桥梁和工具
2015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今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中国经济新风口”,经济界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经济改革。中银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曹远征在圆桌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交易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是从6年前提出跨境贸易,到现在占对外贸易的1/4。
2015 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今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中国经济新风口”,经济界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经济改革。
中银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曹远征在圆桌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交易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是从6年前提出跨境贸易,到现在占对外贸易的1/4。在全球有18个离岸结算市场,人民币今年进入SDR以后,各国央行都在讨论人民币储备问题。人民币变成了“一带一路”的一个桥梁和工具,这是中国金融发展一个新的亮点。
以下为文字实录:
谢谢,我是刚下飞机,刚从欧洲回来,今年是第六趟去欧洲了,而且讨论的就是“一带一路”的问题。
我想说“一带一路”在国外的反响比我们国内要大得多。丝绸之路2000多年了,是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互通有无,讲究妥协、讲究包容,不在于你有钱,你有项目。同时挑战也是很大的,什么叫互赢,什么叫你好我好大家好。
你没钱你有东西咱们可以换,如果没有东西未来咱们也可以谈判。这跟当年插队的时候农贸市场一样,老太太家里没钱,养两只鸡拿俩鸡蛋换东西。交易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是从6年前提出跨境贸易,到现在占对外贸易的1/4。在全球有18个离岸结算市场,人民币今年进入SDR以后,各国央行都在讨论人民币储备问题。人民币就变成了“一带一路”的一个桥梁和工具,这是中国金融发展一个新的亮点。
然后就是亚投行,我觉得最重要的金融安排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实用。在储备方面,已经成为第五位全球支付货币,这是很大的发展,但这个发展恰恰带来新的挑战。比如说人民币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符合国际货币使用条件的,尚未形成大规模的逆差。这一挑战构成了中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金融体制的改革,然后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可靠的国际货币。
“一带一路”在很大意义上与其说是对国际的挑战,不如说是对中国的挑战。对我们的体制,对我们的金融安排,以及对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挑战。举例来说,比如说泰国大米,我的还款来源不是钱,是大米,大米能不能按价销售出去,决定着我的还款。我想这是亚投行成立的原因之一。这些可能都对我们的金融,我们的经济产生着影响,制度安排不仅仅是一个自贸区的制度,自贸区本身就是两国之间要讨论的,这些可能是一个新的挑战。应对挑战的办法我们只有通过改革,“一带一路”能否顺利走下去,取决于国内能否坚持改革开放的态度,脚踏实地的把事情做好,在项目和具体安排上来进行讨论。
比如说中国“一带一路”跟融资计划在匈牙利怎么落地。脚踏实地的往前推进可能更为重要,而不是仅仅是一种憧憬,仅仅是一种展望。其实路已经开始了,接下来是怎么一步一步把路走下去。
【主持人】曹老师刚才讲的我个人有一些疑问,资本向下可兑换,很多国内的人士也在经历着这样一波股市的波动以后提出了问题,没兑换还这样,以后可兑换不是更完蛋了吗?我们如何来应对这些变数?
【曹远征】这确实是新的挑战。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外汇投资还需要审批,中国居民不能对外负债,中国资本不对外资开放,现在外商投资鼓励用人民币投资,去年74%的外商投资是用人民币进行的。现在中国居民还不可对外负债,以外币负债,但是对外可以以人民币负债。自贸区全部都跨境人民币贷款,中国居民到海外去要兑换美元只有5万美元的额度,但是在海外刷人民币卡是没有限制的。也就是说在负债的层面上人民币可以负债。
资本市场不对外资开放,但是人民币是开放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下一步是外币跟人民币使用是否相一致的问题,如果相一致就是可兑换了。所以人民币这次股市的波动固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讨论的必要,但其实从过去操作中来看不是很难的,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做到防范风险的。
我们过去最担心资本向下开放,而资本全部开放是无法避免的。自贸区是最后一层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