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条”起诉买家看互联网金融风控
最近有一则消息引起了笔者的关注。那就是由于“白条”分期不还钱,京东首次起诉买家。众所周知,当初京东推出了“白条”业务得到了市场的一度关注,历时一年多的发展,“白条”业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包括竞争对手淘宝也推出了“花呗”呼应这种模式,而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对这种透支消费进行了相应的布局,市场对透支消费的发展态势也是非常看好的,尤其是在年轻人、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最近有一则消息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那就是由于“白条”分期不还钱,京东首次起诉买家。众所周知,当初京东推出了“白条”业务得到了市场的一度关注,历时一年多的发展,“白条”业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包括竞争对手淘宝也推出了“花呗”呼应这种模式,而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对这种透支消费进行了相应的布局,市场对透支消费的发展态势也是非常看好的,尤其是在年轻人、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只是目前国内的征信体系尚不完善,我们也看到这种业务开始出现了一定的“风险”苗头,在透支消费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透支逾期会带来什么样的麻烦?或许这仅仅是一些个案,尚不足以引起多大的效应或者连锁反应。不过当资本市场的配资业务带来的相互踩踏甚至“股灾”的时候,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配资业务会如此癫狂?
当然,对于“白条”业务来说,经历了尝鲜式的布局之后,也的确给京东的分期付款业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主要的是吸引到一部分消费用户。据悉,今年6月份,京东白条交易额同比增长600%。有分析人士指出到2020年消费信贷规模将超35万亿元,这样看来这个市场孕育的机会和份额就相当大了。很显然,在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之际,尤其是伴随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迭代化发展势头不减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主导的消费金融有望开创我国金融行业一片新的蓝海,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个蓝图,但不可忽视的还是风险防控。
据悉在京东的周年庆典促销中,80%的白条订单进行了分期,白条用户平均客单价是其他用户的两倍。不过,随着第一代用户违约的出现,“白条”业务的风险控制也逐渐浮出水面。众所周知,消费金融的关键是有效控制贷款的风险,和银行的监管、风控手段不同的是,电子商务平台借助的自身积累的数据用户基础,尤其是自身平台用户的消费数据、物流数据,以及退货、购物评价信息等数据,进行风险评级,建立了自己的信用体系。
在大数据应用时代,这种数据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对于企业的转型和布局都有一定的好处,不过对于风险控制而言,尚不足以真正形成自身的风控掌控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何这次京东“白条”要不用户告上法庭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在面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应对措施是非常单一的,也是极易陷入到一种“消费陷阱”中。
据悉,京东将欠款6482元的宁先生告上法院,该案是“白条”分期付款服务后京东对买家提起的首例诉讼。宁先生在京东商城以打“白条”方式购买手机一部,后未按照约定支付货款,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宁先生诉至法院,要求支付相应货款、服务费及违约金共计6482.55元。
在授信额度最高只有1.5万元的情况下,这个客户得到京东“白条”的授信6千多元,显然也算是京东的优质客户资源了,但依然难以避免地出现违约情况,而在违约出现之后,最终的解决途径还是法律这一条路,而欠缺前期的有效监管和风险防控。这也是在这种“泛消费”应用时代的一个软肋。
如果仅仅是透支消费而言,或许带来的风险还是可控,或者是微不足道的,毕竟都是小金额小概率事件。不过因为尝到了“白条”业务带来的好处,京东也在不断地扩展着“白条”业务的外延。据悉,京东白条携手链家,要推出首款租房分期产品。或许未来还会介入到更多信用领域,不断拓展和做大预支消费模式。当积累到一定的量能之后,风险也就随之而来了。那时候或许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风控”的数据应用可以左右了。
同时,我们也看到京东的竞争对手,支付宝产品“花呗”近期被诟病强制挤占信用卡分期,费率过高被用户差评,并引起了争议。有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以6期还是12期计算,“花呗”的费率均高于信用卡。尤其是以12期分期计算,在招行、广发、中信等各大银行信用卡分期率均不超过7%的情况下,“花呗”的分期率高达8.8%。当然这是个案,还是共性还需要继续观察。无论如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移动端的支付异常流行的今天,任何创新的模式在享受市场变化带来的收益和效应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了风险的压力,毕竟涉及到金融产品,哪怕是一些衍生产品,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控制压力,这一点如果做不好的话,或许会贻害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