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带一路”海外传播看中国外宣的成功与不足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来源:盘古智库;作者:梁海明。
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7月15日下午,香港经济学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梁海明作了题为“从一带一路的海外传播看中国外宣的成功与不足”的演讲。
“三好三梦”
首先,梁海明从国际、国内的背景,执行机构和部署等方面深入认识了“一带一路”。他用“三好三梦”来总结我国对外宣传“一带一路”的模式。
“三好”指只要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和中国合作,就能“对你好,对我好,对大家都好”,也能实现“中国梦,亚洲梦,世界梦”。
他认为,我国在宣传“一带一路”时,也使别的国家出现了一些误解。他总结了“一带一路”海外传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比较聚焦政策本身,以同样的内容和语言向相同国家传播,灌输式传播缺乏双向沟通和片面展示“一带一路”意图与目的等。
“所以,我经常强调海外传播的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一带一路’参与实施的成效。”梁海明说道。
梁海明认为,中国外宣的成功表现在于优质内容增多,重大问题发出中国声音,互联网思维提高,借助国际知名人士解读中国等方面。他曾经是央视记者,作为我国第一个租用民用飞机的记者在新西兰灾难现场采访,在外宣中发出中国声音。
另外,他还向学员们介绍了人民网中英传播栏目《精英对话》,2014年该栏目专访APEC秘书长博拉德,并用视频、文字、网页、移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海外传播,是一个借助权威国际人士的口,有力地反击国际舆论对中国攻击的成功案例。
我国对外宣传不足之处
1、经济、文化、娱乐等的“软话题”不够。“未来可能需要改善,细致深入地进行国别研究,关注哪些内容人民更乐于关注,哪些方式受众更乐于接受,什么样的语言受众更容易理解。”梁海明说。
2、中国媒体对外宣传时未能在地化。“很多国际媒体请的中国记者,无论是待遇还是休息时间,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安排。”他认为国际媒体在地化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有所借鉴。
3、报喜不报忧,表现在对国内报喜不报忧,对外国报忧不报喜,这是外宣媒体的另一个通病。
4、外宣时较难表述自己,经常被别人表述,引发外国尤其是周边国家恐惧。梁海明在现场播放了我国高铁在泰国的宣传视频,并与日本的进行了对比,指出不足之处。
5、太过强化国家行为,对一些标题表现的企业行为表忠心行为,认为不会被国际文化接受。
最后,梁海明对对外宣传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他首创“离岸传播”的概念,认为既然人民币可以通过香港、新加坡和伦敦成立一个离岸人民币中心,企业可以通过海外、港澳来进行离岸贸易,设立离岸公司,那麽我国外宣部门也可以借助‘离岸’的概念进行海外传播。
第二,我国需要更多的经典案例来进行对外宣传,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三是简政放权。梁海明认为,成功的对外传播不仅彰显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更是让润物细无声、更多元化的对外宣传。“如果我们的我外宣部门能制定完善的话语体系,让更多的省份和地方发出自己的声音,那我们的对外传播就能够绽放出百花齐放的多元态势。所以宣传部门可以实行话语体系的简政放权,先设好一个边界、一个范围,之后让各地的媒体按照自己的特点进行对外传播,比如客家文化在外面传播做得比较好。”梁海明说道。
第四,挖掘深具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人士。
第五是通过产品传播。如美国的“三片”(薯片、好莱坞影片、芯片)和欧洲的“三名”(名车、名衣、名酒)。中国应该靠什么来传播呢?肯定不能靠丝绸、茶叶、陶瓷这老三样。所以未来,中国要挖掘出一些能让人一看到就知道是中国的产品。中国现在确实缺少可以走向世界的产品,就我看来,目前有两样:一样是宫保鸡丁、烤鸭;还有一首歌《茉莉花》,其他的产品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