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市场放开 未来境外机构投资自己说了算!
中国放开了境外央行、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大型金融机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额度限制,使人民币国际化又向前迈出一步。
央行近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有关事宜的通知》(下称《通知》),放开了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这三类机构的准入制度。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市场,由原来的额度限制改为自主决定,并只需备案管理。
中金固定收益部分析师认为,此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是未来的放开方向,对活跃债市也十分有利。
《通知》表示,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市场,应当通过原件邮寄或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代理递交等方式,向央行提交中国银行间市场投资备案表。备案完成后,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可在银行间市场开展债券现券、债券回购、债券借贷、债券远期以及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其他经央行许可的交易。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可自主决定投资规模。
中债登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银行间市场所有境外投资者数量已经增加至236家;截至2015年6月底,根据公开数据整理,已知的212家境外投资者的构成中,境外央行占15%,一般境外机构占48%,QFII以及RQFII分别占14%和23%。
同时,央行还要求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应作为长期投资者,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合理需要开展交易。央行将根据双方对等性原则和宏观审慎要求对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进行管理。
对此,中金固收报告认为,大多数境外央行对中国的投资政策没有很限制的上限,对等原则下,意味着相关机构的额度放开。目前,境外投资者在银行间市场的持仓量达5820亿元,仅占全市场托管总量的2%左右。
《通知》还称,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还应当委托央行或具备国际结算业务能力的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进行交易和结算。委托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进行交易和结算的,应当签署结算代理协议并根据相关规定向央行上海总部备案。
在此之前中国股市经历了几周的剧烈震荡,市值一度蒸发了1/3。政府为稳定股市进行了全面干预,这令投资者和分析师对中国政府推进金融市场开放的承诺产生了质疑。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位接近中国央行的官员认为,央行此举应有助于打消这些疑虑。他表示,改革仍在推进。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研究负责人李奇霖表示,央行的《通知》亮点来自有两方面:一方面在于放开了境外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市场,取消了原来的额度限制,相关境外机构投资者可自主决定投资规模,只需备案管理;另一方面,交易品种拓展到了借贷、远期以及利率互换等,以前只能投资于现券和回购。
“放宽外资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将推动人民币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的转变。”上述人士表示。他认为,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和离岸市场规模的扩大,客观上存在着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需求,但资本账户管制和有限的债券市场规模制约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该人士还称,境外机构投资扩容在边际上改善银行间债市的配债需求,目标品种会以利率债为主。此外,境内外货币政策联动性亦在增强。
一位从事债券投资多年的信托公司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促进国际化,就要为境外人民币提供投资渠道,然而,在目前QFII额度没有放开的情况下,基本上还仅仅是表达国际化的姿态,实际效果有限。大量外资涌入债市的可能性很小。
李奇霖预测,未来还有两大措施可能出台,银行间层面对QFII、RQFII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并扩大其投资品种和投资范围,对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取消投资额度限制,并扩展其交易品种;交易所层面,允许QFII、RQFII信用债回购交易,加快QFII、RQFII额度审批,并适时允许境外投资机构投资国债期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