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力:经济新常态呼唤银行大资管

张红力 | 2015-07-06 09:22 1016

中国银行业2015年第7期文/张红力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经济新常态下,大资管是大趋势,大资管有

中国银行业2015年第7期

文/张红力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经济新常态下,大资管是大趋势,大资管有新特点,商业银行唯有因时而变,将创新思维和创业心态贯穿于拓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过程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经营转型,进而引领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思维还停留在旧时代。顺势而为,创新发展,既是国家崛起的经验总结,也是金融企业做大做强的商业秘诀。历史表明,顺势而为,事半功倍;逆势而上,事倍功半。商业银行的兴衰成败,取决于能否在时代风云变幻的关键节点,迅速做出适应性的战略转型。经济新常态下,大资管是大趋势,大资管有新特点,商业银行唯有因时而变,将创新思维和创业心态贯穿于拓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过程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经营转型,进而引领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

大资管是大趋势

回顾历史,资产管理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优化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资管业务起步早、发展快,欧美20世纪30年代已逐步开展,1970-2011年40多年间,美国基金和保险分别增长171倍和26倍,而存款只增长14倍。金融危机中,资管业务受影响较小,显示出很强的稳定性和抗周期性。金融危机后,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认识到,过去那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规模扩张型、高资本占用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走出一条以结构优化、效率提升、资本节约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兼具上述特征的资管业务因而更受银行重视。

审视当下,资产管理业务的蓬勃兴起已成为金融生态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从国内看,今年第一季度资管规模突破65万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去年63.6万亿元的GDP总额;即使剔除重复计算,该数字也可能高达37万亿-40万亿元,相当于国内债券市场总规模。尤其是银行资管经过年均40%的高速增长,规模突破16万亿元人民币,几乎占据国内资管行业的半壁江山,达到了诞生十年以来期望登临的新高度。从国际看,2013年全球资管规模增长13%至68.7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预计2020年将突破100万亿美元。在全球前10大资管公司中,具有银行背景的瑞银集团、道富银行、摩根大通、纽约梅隆等就占据7席,拥有绝对优势。总的来看,在商业银行推进业务结构多元均衡的转型中,银行资管正扮演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

展望未来,经济新常态呼唤中国银行业继续深挖大资管潜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从10%左右的高速区间进入7%左右的中高速区间,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必须遵循的宏观大逻辑和基本出发点。面对新常态,培育中国中产阶级、激活消费主引擎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而银行资管在优化储蓄和投资结构、实现居民财富保值升值、促进资本流向新兴实体项目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深挖大资管业务潜力将是新常态下的大势所趋。

大资管有新特点

新常态的核心是变化,经济发展方式、增长动力结构和金融运行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常态下的大资管,也处于不断变化、自我优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五大趋势的新特点:

第一,突出支持实体经济趋势。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是金融持续繁荣的根基和依托。历史上全球金融中心的转移,无不根植于母国经济实力的壮大;而每一次金融风暴,几乎均起源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青萍之末”。近年来,银行资管始终在支持实体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国内银行资管16万亿元的投资规模中,44%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17%投向债权项目,12%投向多层次资本市场,均直接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4年末,资管业务已累计为企业提供债权和股权融资超过2万亿元,为5000多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同时,工商银行积极控制资金成本,资管业务所投项目的融资成本为6.76%,低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21BP,去年新增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成本为6%。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银行资管支持实体经济的关键,是找准新常态下最具增长潜力和发展活力的业务领域,扎实做好投资管理。一是继续做好债券和债权项目投资,特别是紧跟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流通业将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大产业,以及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壮大中的有效融资需求;二是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契机,响应国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战略导向;三是紧跟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展权益类项目机遇;四是挖掘资产证券化潜力,盘活银行与企业巨额存量资产;五是做优做强同业资产转让,顺应跨业合作新趋势。

第二,突出转型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持续进化,是其产品管理能力、投资研究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可持续盈利能力不断优化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我们关注资管行业数据的增长,其实更看重的是数据背后银行竞争力的持续增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发生深刻转变,金融改革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互联网金融加快发展,这些都对银行资管的经营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面对新常态,深入推进资管业务转型的根本,是通过监管改革和机制建设,切实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一是要推进资管行业的立法协同,明确银行资管业务的法律地位,统一上位法适用;二是要推进净值型产品转型,构建适当的产品估值体系,打破刚性兑付束缚,实现从利差盈利模式向“固定费用+业绩分成”盈利模式转型;三是要做好投资者教育,高度重视净值型产品与预期收益率产品在收费模式、投资标的、风险承担、客户分层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披露信息,真正做到“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营造“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市场环境;四是要积极推进风险管理模式转型,依据“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管本质,针对实质性风险,继续发挥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传统优势,重点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综合做好流动性、操作、合规等各类风险管控;五是要按照监管要求,持续落实“栅栏”原则,以及理财与信贷分离、自营与代客分离、理财与代销分离、理财产品之间分离、理财业务操作与其他业务操作分离的“五分离”要求,推动银行资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三,突出综合化经营趋势。从各国发展经验看,与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伴生的,往往是金融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从企业端看,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已成为大型企业集团主要的融资工具,贷款占融资总量的比重越来越低。从居民端看,居民金融资产从单一的储蓄存款更多地向理财、基金、股票、债券、保险等领域配置。展望国内市场,有三个资管需求变化值得关注:一是人口老龄化加剧,类似美国401K计划的市场化养老、医疗资管需求日益增强;二是中产阶级崛起,与居民消费、教育、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财富管理服务需求旺盛;三是高净值客户群体不断壮大,财富传承、家族信托、投资移民等市场潜力巨大。总体上,国内资管市场已完成存款储蓄向理财投资的阶段性转变,正向着全面财富管理的阶段发展。

这些现象说明,大资管时代已经来临,而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商业银行恰恰具有很大优势。一方面,银行作为社会资金流转的枢纽,在资管业务链条中能够承担清算结算、资产托管、销售发行等多重角色;另一方面,各大行均已通过全资设立、控股或参股等形式,不同程度地进入保险、基金、信托、租赁、证券等跨市场领域。随着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银行应在更深层面、更广范围加大跨市场金融创新,整合集团资源,不断提升综合投资管理和资产配置能力,在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过程中拓展收益来源。

第四,突出全球化布局趋势。大国经济崛起必然伴随大型银行走向世界,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和“一带一路”战略推出,迫切需要强大的全球金融体系作支撑。这为国内银行资管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不仅能发挥全球网点布局的相对优势,还能在更广阔的市场范围内配置资源,减少对单一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分散各经济区域的周期性风险。当然,也要清醒看到,国内与国际资管行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以资管规模为例,当前国内最大资管银行的管理资产规模(AUM)约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三四千亿美元,而全球主要资管机构中AUM超过万亿美元的就有十几家,如摩根大通为1.76万亿美元、纽约梅隆为1.74万亿美元等。

下一步,国内银行资管应紧跟国家“走出去”战略,加快提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和服务能力,构建梯次发展、重点突破、全球一体的大资管战略体系。一是推进国际化布局,重点抓好海外资管平台建设,推动一批有牌照、有资源的境外机构开展属地化运营,培育业务新增长点;二是构建全球联动的资管产品与营销体系,夯实QFII、RQFII、QDII等拳头产品线,一对一营销海外央行、主权基金;三是探索跨境业务新模式,研究开展境外股票质押融资、港股结构化及境外优先股等境外权益类业务,探索跨境资产收购、海外股权投资、跨国企业重组、QFLP等新模式。

第五,突出互联网金融趋势。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计算机出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使用者是美国银行,在科技金融创新方面商业银行向来不是保守者。拿工商银行来说,目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客户均超过1亿户,电子银行业务占比超过80%,已有30%的客户基本不到物理网点办理业务,且该比例还在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

当前,互联网金融深刻改变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制胜要素和竞争格局,下一步重点是以互联网思维改进资管服务模式,为传统银行服务融入创新开放的基因,进一步改造线上服务、优化线下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一是要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工商银行正通过“三大平台”与“三大产品线”建设,对支付、交易、投资、理财、融资等金融服务产品进行互联网化创新改造,拓宽银银平台、直销银行等互联网销售渠道,为客户营造集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圈;二是要重点打造移动金融服务,通过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内容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和服务,移动渠道将变身为银行连接客户最直接、最频繁的“触角”,为增进客户体验、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无缝连接和闭环运行提供渠道和支持;三是要健全大数据应用机制,银行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大量客户数据和交易数据,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应充分发挥大数据挖掘功能,洞察客户已知甚至潜在的金融需求,开展精准营销。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5期。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