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清华五道口论坛关于央行与货币政策观点表述的汇总
资料来源:媒体公开资料整理人员:央观小编整理原创不易,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央行观察一、姚余栋:全球货币新常态姚余栋,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主要观点:1.在双重压力下,全球货币政策会出现流动性紧缺的问题,这就是全球货币新常态。其中的第一重压力来自于四大主权货币难以提供充分的流
资料来源:媒体公开资料
整理人员:央观小编整理
原创不易,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央行观察
一、姚余栋:全球货币新常态
姚余栋,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主要观点:
1.在双重压力下,全球货币政策会出现流动性紧缺的问题,这就是全球货币新常态。其中的第一重压力来自于四大主权货币难以提供充分的流动性,有一个自动紧缩的过程;第二重压力来自于美联储终究会加息。
2.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小组做了一个测算,以构成金融状况指数(FCI)篮子的四种货币(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总体加总以后,得出全球广义货币(M2)。央行金融研究小组测算的全球货币乘数,在危机之后已经基本下降了一半。造成全球货币乘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银行有超额未付,但不愿意贷款。
3.全球流动性紧缩压力很大程度源于私人部门提供流动性不足。官方流动性全球货币的基础货币在目前增长较快,私人提供的流动性不足。私人部门之所以提供流动性不足,一是因为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经济增速较慢;二是新的流动性监管措施降低了金融机构做市的动力。三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实行量化宽松(QE),购买了大量安全资产,导致市场上可获得的安全资产不足,抵押流动性缺乏。
4.预计2017年左右,全球流动性提供会有一个断崖式的下跌,美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这四大主权货币央行都将在选择退出。
5.美联储首次加息时间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美联储面临犯两类错误的风险,第一类错误是美国经济复苏好,但加息过晚,后果是资产泡沫、金融风险。第二类错误是美国经济复苏仍需巩固,但加息过早。如果美国在经济不稳固的情况下加息过早,美国经济又跌回去,很难不进行新一轮的QE。总体看来美国犯第二类错误的成本过高。
6.今年内美联储加息概率都不是很大,美联储加息可能会出现在2016年。
二、张涛: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需要开放金融环境,人民币国际化要加快
张涛,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
主要观点:
1.我想谈谈我们在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如果要发挥更好的话,除了要仔细探讨刚才Adair TURNER先生讲的这些非常细致的工具、目标等等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政策环境?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开放的金融政策环境。
2.新常态下做货币政策,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
3.新常态下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即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两种资源”,即国际资源、国内资源,全面提高资源全球配置的效率。如果掌握这两点,在这两点基础之上做货币政策,就一定要求有一个基本的条件,一定要把握好价格信号,一个失真了价格信号,无论货币工具多么完善,无论做多少货币目标,如果在一个失真的条件下调控的话,我们知道结果是怎么样的。
4.我特别强调要用一个开放或更加开放的金融政策环境来实施我们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关于这方面想提出两点看法:(1)有人主张我同意应该是开放的,应该进行,但是不是先把国内体制的建设建设好,也就是说把改革改好了再开放,就是顺序问题。我个人认为开放以及市场建设不是对立的,是相辅相成的。(2)有的人说了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这些改革或者开放是否能缓一缓?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确在经济下行,特别在危机状态情况下,如果贸然出现很多措施,有些措施可能会加重使我们下行的一些力量,但是我们也要区分下行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下行?比如是国内的原因还是国外的原因,或者因为改革本身长期受到了阻碍造成了市场扭曲产生的原因,这些要细致加以区分。最后从改革的动力上来讲,一个经济上升很好的时期通常动力不如在一个比较需要拿出力量来改变现状的一个时期动力来得足,也就是中国人经常讲的穷则思变,如果不穷的时候可能不想思变,动力问题也需要在这方面加以讨论。
三、吴晓灵:在中国货币政策能发挥一些调结构的作用
吴晓灵,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理事长兼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
主要观点:
1.中国金融的杠杆率在全球来说是比较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加银行信贷是饮鸩止渴的行为。银行不能总是要央行放水,还需提高金融配置效率。
2.中国动辄几十亿非法集资,说明中国不缺钱,缺的是合法的渠道让资金投到实体经济上去。
3.货币政策就其常规来说,应该是总量政策;在中国,用货币政策做一些结构性的引导是过渡性的,能起到一些作用。
4.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需要打破刚性兑付。化解中小企业融资贵有些企业确实需要政府通过贴息或担保等手段来扶持,对此不能从央行的货币政策中寻求答案。
5.关于存贷比指标的取消,已经启动了单项条款的修订程序。取消存贷比可以给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的分布上有更大的自主性。存贷比是当初定下的硬性指标,现在在实施《巴塞尔协议Ⅲ》的情况下可以取消存贷比的限制。
四、李稻葵:不要简单把货币政策归结为“央妈”要救市
李稻葵,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
主要观点:
1.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要同时应对三个挑战。这三个挑战是:一是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二是融资结构正在发生巨变,债券市场发展非常快,部分取代了银行贷款,对广义货币(M2)有收缩作用。三是全球整体处在流动性收缩的过程中。
2.不要简单把货币政策归结为“央妈”要救市。当前在市场上有很多对货币政策的看法,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央行或“央妈”坐不住了,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情况下开始放松货币政策;还有一种说法更极端,说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数据不是很好看,因此应该把资本市场“搞上去”,央行跟其他部门一起使劲把这个资本市场的价格“搞上去”,至少短期内不要下来。李稻葵说,这些看法都不正确。(李稻葵强调这是他引述别人的看法)
3.目前处在一个过渡时期,目前所面临整个的经济形势,包括国际形势都非常复杂,跟过去几年非常不同,跟未来几年也不同。因此他不太愿意用“新常态”来描述货币政策,原因是没有“常态”,只是“新”。
4.债权融资的规模风起云涌,估计能够在四五年如果这个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甚至能超过银行贷款。与此相关的地方政府融资也在改变,财政部今年宣布大概要1-2万亿地方债的发行规模放出来。这件事跟货币政策有什么关系?太有关系了,因为债券市场一发展,以地方政府发债为例,地方政府发债客观上取代了地方政府去银行借钱的量。去银行贷款是滚动式的乘数效应,而债券市场的乘数效应低的很,实际上对整个M2的供给有一个收缩的力量。债券市场一发展,部分取代了银行贷款,实际上M2是收缩性的。在这个背景下应该看到货币政策必须适当的放宽,因为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要逐步减少,所以我认为最近存款准备金下降是对冲直接融资上升,否则你的货币存量短期内不够了。
5.美联储9月份加息还是明年加息先搁到一边,早晚得加息,市场上已经逐步得到了这个信号,整体全球的流动性是在收缩的,这就产生了一个挑战,当国际上流动性收缩,我们货币供给跟不上的话,对我们整个经济形势而言一定是一个负面的冲击,所以央行为了应对,适当性增加一点自己的流动性,但这里非常微妙,如果做得不合适的话,国际市场上会得到一个信号,觉得中国实际利率下降,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本外逃,资金如果外逃的话,刚刚张涛司长说的对外开放的进程势必会受到影响,不可能在资金外逃过程中开放。
五、周浩: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一种改革当中的双轨制的货币政策,没有办法贴标签
周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紫光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观点:
1.什么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新常态?特别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新常态和他们的新常态有什么区别?我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此常态非彼常态。发达国家亦或可以用简单的利率政策来描述,亦或可以用QE来描述。中国实际上新常态是没法用这种已有的标签来描述的,我们利率政策没到0,但我们实际上不是光有利率政策,我们还有数量政策,我们在数量政策向价格政策转换今天,但经常还用数量政策。
2.前一段我们用了PSL(抵押补充贷款)等这些大家加一个新的标签叫做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我自己也用,其实没有必要用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这个标签,为什么?这些就是传统讲的信贷政策,央行在20年代或在40年代的“二战”后用的很多,针对某一个行业的信贷、针对某一个产业、针对某一类银行,我们过去叫微观审慎政策。
3.中国的经济并不是一个可以贴标签的标准的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还是一个转化过程,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并不能够简单说成是数量型计划经济或者价格型可以描述的。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在一种改革当中的双轨制的货币政策,所以没有办法贴标签,央行现在采用一种怎么有用就用什么。
六、特纳: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央行在过去两年当中都在采用结构性货币政策
Adair LORD TURNER,英国金融局原主席
主要观点:
1.现在中国要从一种量化货币政策走向现代的正确的货币政策,通过一些政策调控的工具来进行经济发展的支持,当然这里也有相关一些曲线来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发展,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我今天上午讲到信贷在经济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我觉得中国不会完全取消量化的货币政策,整个世界其他国家现在也在以一种不同方法去实施中国过去所采用量化的货币政策的方法。
2.从理论上讲,我们必须要从货币的理论进行转变,过去主要看货币的供应和货币收入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典型货币的定位,而我们现在要分离这样一种信贷的理论,它们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所发放信贷的量和所刺激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信贷当然能够直接刺激一些活动,通常信贷的投放、信贷的扩张会促进GDP的发展。另一方面看到资产的价格和信贷的扩张之间也会有一些关系。作为这样一种理论的影响,使我早期讲了一种观点,即:钱并不是通货膨胀的一种前兆,而是在危机之后会有其他一些通胀的指标,我们不仅仅只能够有一个工具、一种方法,我们必须要有一系列政策的目标,利用一系列政策工具去实现。我们确实要去促进政策的发展,另一方面控制私人部门的杠杆率。
3.央行在新常态下,必须要去区分不同借贷的类别,应该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减少对房地产的贷款。如果我七年前在一个央行论坛上这样说的话,大家就会说你疯了,你在干预市场,央行应该设定利率,然后由市场决定信贷投向哪。但这里不仅仅涉及到中国人民银行,世界各地每一个央行在过去两年当中现在都去支持某一个类别的借贷。我们由美联储去购买一些房地产抵押的产品,还有英格兰银行也推出了借款、贷款机制,指出他们要使这样一个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贷款给中小企业,而不是房地产行业。
七、黄海洲:美联储拖延加息时间,因顾忌负面影响
黄海洲,中金公司总经理
主要观点:
由于顾忌加息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美联储会延迟加息的时间,加息的力度也会弱于预期。黄海洲认为,有三个原因是导致美联储加息晚于预期并且力度弱于预期,“美联储现在做的是建设性的模糊性,目的是尽量延迟加息的时间,尽量减缓加息的力度。”他指出,第一个原因是美国目前没有无通货膨胀的压力。第二个原因是自2008年之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现在经济出现了复苏的时机,因此美联储会努力维持这一战略机遇期。最后一个原因是,美联储担心加息会造成资产价格泡沫,所以美联储想要做的事情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是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让市场看不清其真实的意图。
八、蔡鄂生:央妈放水为何水流不过去?和我们现在很多最基础的事情是相连接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蔡鄂生
主要观点:
我们现在的发展,昨天从微信上看到吴院长的发言,有的人给她总结了八条经典的,从央行开始都有,还有潘行长的发言改革是动态的,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往根上看,要看实际的根儿我不知道我的观察对不对,或者思考对不对,老说贷款难或者贷款贵等等,这两年我转了一些机构,因为都是在民营企业走的多,困难企业走的多,这种状况怎么样,资金到不了实体经济,昨天晓灵院长说央行也好、央妈也好放水,或者给钱,你放与不放水,钱为什么走不到那儿去,这些问题看着很简单,但是要把它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我们现在很多最基础的事情是相连接的。就是最简单的,我们的期限结构或者说在银行叫错配,各种实体或者包括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有多少它期限结构是匹配的?是合理的?过去老说计划经济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你现在也不能说本来是人家需要投资的钱你非得给人家半年的资金,那他肯定要出大问题。
九、黄海洲:汇率是中国央行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把中国的问题在国外解决
黄海洲,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董事总经理
主要观点:
我们对中国央行要有充分的信心。中国央行手里的工具比美国要多,比如中国央行可以减息,而美国利息降到接近0了,中国央行可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此外中国央行还有很多的工具可以用。中国央行手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实际上是汇率,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把中国的问题在国外解决。新常态是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如果只是从国内眼光来讲国内的问题,是没有真正领会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