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专题一:银行资管的前世今生
如果说理财产品的崛起是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前传”,那么“非标”资产大量兴起、银行资管计划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试点和常态化则是脱媒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转型广义资产管理公司的“热身”,随着资产负债端业务向资产管理模式转型,未来银行左手资金募集,右手资产配置特征将更加明显。2013年10月,银监会推出一个名
如果说理财产品的崛起是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前传”,那么“非标”资产大量兴起、银行资管计划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试点和常态化则是脱媒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转型广义资产管理公司的“热身”,随着资产负债端业务向资产管理模式转型,未来银行左手资金募集,右手资产配置特征将更加明显。
2013年10月,银监会推出一个名为“银行资产管理计划”的银行理财试点新方案,将银行理财产品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监管层意在鼓励银行理财基金化,不承诺收益,风险由买者自负,而银行真正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行,通过收取管理费用获得无风险收入。
银行资管计划是什么?它究竟和传统的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呢?本质上来说它就是一种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创新型银行理财产品,应监管变革的需求而生。
小编接下来就从其产生与发展、影响,以及未来展望给您细数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一、产生与发展:
2013年银行理财可以概括为三大关键词:监管与反监管,利率市场化,流动性紧张。
一方面,银行建立资金池,通过滚动发行、汇集运作维持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和高收益,但每个产品的成本收益无法一一对应,风险无法隔离,银行只能承诺刚性兑付,使其“代客理财、自负盈亏”成为空谈。另一方面,银行通过银信、银证等通道业务躲避监管,资金层层包装流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长期限、高风险领域,且造成严重的期限错配,因此即使头顶百万亿M2,银行间仍频频发生流动性紧张。
与其在通道末端截流,不如在通道开始处透明化,2013年10月银行资管计划的试点,使银行自己成为了独立的引流通道而非风险承受端,银监会利用这种方式引导银行将理财业务基金化,回归“代客理财”本行,巧妙地通过引流而非堵塞的方式以图解决目前的风险监管难题。
直接融资工具定向将部分非标资产标准化,专供银行资管计划资金投放,银监会一手开放通道,一手提供流向,逐渐引导银行开展下图所示的业务模式:
试点至今近半年,试点银行现已拓展到十三家,可以自主发行资管计划,只有发行直接融资工具需要向监管层报备。以资管计划模式募集的理财产品目前收益率从5.5%到6.5%不等,可以看到不同银行的投资策略开始出现分化,资管能力开始体现。一些仍然基于传统理财模式,投资债券为主,一些大量甚至全部投资于直接融资工具。
三、它的影响
目前来看, 银行回收通道权利的动力很足, 这从银行系基金子公司的开闸以来迅速的规模扩张就已见端倪。券商、信托等的通道业务必然会受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一方面通道业务收入从来都不是券商利润大头;另一方面由于直融工具只是将收益率水平较低的那些安全非标资产标准化,因此银行理财无法完全完成“去通道化”的资管转型,那些见不得光的非标资产依旧会依靠传统的通道业务继续活跃在银行表外体系中。
从投资者的角度考虑,像以前那样认为银行理财类储蓄的观点亟需转变,只关心预期收益率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购买银行资管计划要自负盈亏,因此在投资之前也要货比三家,评估项目的投资方向以及相应银行资管部门的管理能力了。
四、它的未来:
投资者目前已习惯的“买银行产品就如同买存款”的投资观念,很难在短期内发生转变,刚性兑付短期内难有打破。部分理财资管计划仍然设定预期收益率,与传统理财产品的界限模糊不清。这就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以规范银行资管的运营模式。
就目前资管计划试点的发展情况看,其收益率和银行的投资风格、资管能力息息相关,银行开展资管计划的推广将设立准入门槛;虽然鉴于最近利率波动加剧,银行目前对于尝试资管计划还比较谨慎,但对于能将“非标”标准化的直接融资工具,银行积极性还是颇高。预计未来银行理财仍将大规模增长,鉴于传统理财产品向资管方向转型的导向已经非常明确,银行将向大资管平台大步迈进,引导资产管理计划类理财产品比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