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催生银行新常态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从依靠传统增长点转向依靠新增长点,旧的增长点正在逐步淡出,而新的增长点则有待培育。我市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转向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和多元创新方式,其经济发展与全国及自治区基本相同,经济进入“新常态”,更需要银行业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金融观察
经济新常态催生银行新常态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从依靠传统增长点转向依靠新增长点,旧的增长点正在逐步淡出,而新的增长点则有待培育。我市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转向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和多元创新方式,其经济发展与全国及自治区基本相同,经济进入“新常态”,更需要银行业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新常态必将催生银行的新常态。2014年,我市银行业资产总额807.98亿元,比年初增加74.02亿元,增长10.09%;负债总额777.24亿元,比年初增加74.12亿元,增长10.54%;各项存款余额601.41亿元,比年初增加13.47亿元,增长2.3%,增速位列自治区第11位,存款增速自2010年一路下滑;各项贷款余额540.09亿元,比年初增加65.11亿元,增长13.71%,贷款增速及增额列居自治区第七位、第八位,贷款余额在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已到90%,远高于历年的水平;实现利润17.14亿元,比年初下降10.37%,增速由多年的“正增长”转向“负增长”,银行传统业务受经济波动而波动,高利润时代在逐步淡出。我市银行业经营顺应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
与经济增速回落相适应 2010年-2014年,我市生产总值增速由19.7%降至8.8%,银行业存款增速也随之由24.42%降至2.23%,贷款增速由28.52%下降为13.71%,银行业对经济发展预期表现的更为现实、理性,“跑马圈地、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业务增速回落必将成为“新常态”。
与经济增长动力改变相配套 2010-2014年,我市采矿业年新贷款分别为12.21亿元、11.41亿元、13.70亿元和3.29亿元,信贷逐步从煤炭领域向非煤产业转移。与此同时,我市装备材料行业已成为信贷新增长。五年间,银行信贷年新增额由2010年的8.72亿元,快速提升到2014年的24.9亿元,增长了2.85倍,信贷资金主要投向清洁能源汽车、高端铸造、锻造项目、紫荆贝氏体钢、中钰镁合金轮毂和陕汽零部件配套产业等领域,信贷推动了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与实体经济的困境相映衬。目前,我市经济正处于“三叠期”,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15年,《乌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目标为8.5%和13%,分别低于2014年预计值的0.5和4个百分点,表明经济转型发展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同时,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由2013年的12家增至14家,光大银行、中兴银行、兴业银行也正在筹备,银行同业间竞争将日趋激烈。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为转移成本压力,会主动选择将贷款投向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企业,而偏好稳健的客户将有可能被放弃。2014年,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2.57%,高于上年同期2.0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增加的银行由2013年的5家发展到2014的10家,这种逆向经营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将诱使银行资产质量继续下降,信用风险增加。
与中间收入结构相优化。2014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62亿元。其中:中间业务收入3.59亿元,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99.17%,比2010年提高6个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是2010年的1.97倍,银行在强化经营传统资产、负债等业务的基础上,中间业务在不断拓展,支付结算、代理托管业务、担保及承诺业务以及银行卡业务的发展都促进了效益的攀升,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已初具规模。
基于以上分析,在经济金融的“新旧态”交替过程中,银行业的经营面临着“双重”困难:一是原来被高速增长长期掩盖的行业风险将显现,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反弹就是“晴雨表”,信贷风险防控的压力非常大;二是由于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金融业,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将越来越多地通过银行外体系进行,有相当比例的客户借助移动终端来享受金融服务,银行传统的盈利空间受到“两头挤压”,业务模式亟待转型。一方面,银行业的各项收益受阻,而包括资本成本、资金成本、合规成本等在内的各类经营成本持续上升;另一方面,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与组织的不断涌现,对银行传统业务领域提出更高的要求。 (李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