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了,人民币走出去了,个人境外投资呢?
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换挡、人民币贬值趋势渐显、美元资产企稳回升,不仅是一些大企业、大财团到海外市场进行“抄底”,国内富裕阶层也渐渐意识到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正在借助各种通道进行海外投资。
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换挡、人民币贬值趋势渐显、美元资产企稳回升,不仅是一些大企业、大财团到海外市场进行“抄底”,国内富裕阶层也渐渐意识到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正在借助各种通道进行海外投资。
中国企业走出去了,人民币走出去了,个人境外直投却一直被关在门内。
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机构和移民中介,各类机构都有通向海外投资的渠道,在全球资产配置的大趋势下,未来向全球“进化”已成为许多财富管理人士的共识,市场各方都在为此厉兵秣马。
此时,中国内地财富走出去的关键节点也已来临:2014年底,沪港通正式开闸,上海自贸区亦将试点合格个人开设资本账户。2015年,深港通有望开闸,国家发改委对个人投资者开展境外投资亦有放松表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未来3-5年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后,相当于15%-25%的中国GDP,即超过10万亿人民币资产,会马上离境购买境外资产。
这是一个全新的万亿美元市场,各路人马已在路上。
刚性需求
中国家庭和私人部门的财富正在迅速累积,伴随留学、移民而来的投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2014年底,瑞银发布《2014年超财富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超高值人士(净资产达到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人数增加395人,至11070人,在全球排名第5.
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14年超高净值人群资产增速稍有放缓,为3.3%,弱于亚洲的平均财富增加速度,整个亚洲2014年的平均财富增加3.7%,而全球超高净值人群拥有的财富总量增加7%至30万亿美元。
财富“缩水”使得许多投资者开始寻求海外投资之路。
WealthInsight的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拥有94万亿人民币的私人财富,其中4万亿的资产已经转移到海外。
但是,这些转移至海外的资产大部分缺乏科学的配置和管理,多集中在房地产领域。据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家庭在海外45%的投资是房地产。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一年间,中国家庭在美国购买了220亿美元的房地产。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中国人传统买房置业的习惯以及海外不动产市场近年来的不景气,造就了中国人海外房地产投资的热潮。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无奈之举:中国限制境内个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海外金融市场产品高风险、高门槛也限制了其他境外投资的发展。
这部分需求并未因受限制而消失,而是一直在寻求通道。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2015年1季度信银国际跨境银行需求指数录值58.9,较2014年4季度上升0.7,表明内地企业与个人对香港银行服务跨境需求在连续3个季度放缓后,出现温和反弹。
其中,个人需求的表现强于企业需求,金融投资、信用卡与保险产品继续名列前3位,录值分别高达70.1、69.7、与67.4,金融投资更超越信用卡从3季度的第2位跃升为第1位。上升幅度则以货币交易与按揭及个人贷款最大,分别上升3.7与2.0.
内外资银行谋动
对这样的需求状况,一众金融服务机构一直在密切注视,并用余光盯着改变供给的最大变量——政策。
随着自贸区和沪港通相关政策的落地,金融政策的变革为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了发展空间,中外资银行的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转型和海外战略也应运而生。
1月6日,交通银行资产管理香港分中心成立,以法人主体的身份开展业务,将其打造成交行全球资产管理平台,更好推动交行财富管理服务向境外延伸。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中行、交行、招行、平安和兴业等银行已经在私人银行领域推出了面向高端客户的全球资产配置服务。
“现在很多银行都把国际化作为下一步的方向,国际化之后,海外的机构就可以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一位国有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说。
许多中资银行一方面通过其在境外的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还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内地投资者设立在香港地区和纽约分支机构的账户,进行海外投资。
尤其是随着沪港通业务的开展、人民币国际化速度的加快,政策层面的限制有逐渐放松的迹象。
工商银行副行长谷澍曾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是双向的”,不仅要把人民币推出去,还要考虑到回流机制。国内高净值客户想投资海外的同时,海外的高净值客户拿到人民币之后也想进入中国,这也为私人银行全球资产配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同时,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外资银行已经关注到中国富裕阶层资产全球化配置的需求,正在调整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以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
安永金融服务合伙人蔡鉴昌向记者指出,虽然中资银行国际化进行得如火如荼,包括在海外建立分行,或者通过并购将海外版图放大。但是,这个速度与中国富豪的发展不匹配,所以这其中留了很大一个空间给外资银行,毕竟他们在国外有非常大的网络和产品优势。
新兴机构入场
目前来看,境内投资人的境外投资渠道大致包括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特殊目的机构/公司(SPV)、商业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等。有限的选择,还远远达不到全球资产配置的标准。于是,一些新兴金融机构逐渐兴起。
财富管理顾问机构。这类机构自己不生产具体的投资品,公司注册于香港地区、新加坡等离岸市场,然后在中国内地设立分支机构。获得客户之后,再根据客户的投资需求寻找相对应的投资工具,并提供一定的理财咨询,类似于“财富管家”的概念。
“比如一个企业家客户,他在海外拥有一套房产,我们可以帮助他将这套房产在海外做抵押贷款,再将这笔钱购买一笔投资产品,就实现了海外资产的再投资。”刘嘉城认为,投资者有多重投资需求,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困难都可以通过第三方服务公司来实现。
这类第三方服务机构与传统的移民投资公司类似,基本都在做着中介的业务,是境内投资者走向境外的桥梁。
相比于内地金融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境外一些传统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偏低,往往是一些Pre-IPO项目和互联网金融投资产品更具吸引力。但是,因为受国籍限制,这类产品对于中国境内投资者有很高的门槛,只有通过美国机构投资者的渠道才能避开门槛,享受与国外同等的投资环境。
以美国P2P平台LendingClub的投资门槛为例,对美国公民的投资门槛是25美元,而对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门槛是10万美元,并要求提供全套身份认证文件,并需要面试。但通过开曼离岸基金,作为境外机构投资美国的资产,可以免除中国内地投资者身份认证的麻烦,并利用离岸基金的优势为投资者降低税收成本。
正视风险
虽然中国人向海外转移资金、投资房产或金融资产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但伴随而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由于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大门还没有开放,因此许多投资资金或通过地下钱庄,或通过虚假贸易过关,一方面有违国内监管规定,另一方面也存在遭遇境外反洗钱调查的风险。
普通投资者一定要选择有金融资质的专业机构合作,通过QDII等正规跨境投资工具或者购买外币理财产品这类正规渠道进行海外投资。
境外投资需建立在对投资环境、项目、投资工具的专业研究基础之上,并非简单的完成一次买入那么简单。以投资移民和置地投资为例,一方面政策调整风险较大,另外一方面风险比较集中,且流动性较差。
“对于那些对外国政治体制以及经济环境不甚了解的投资者,很容易被一些中介机构忽悠,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会影响到随之而来的人生规划。”一位从事投资移民的中介人士说。
比如国外的衍生品很多也很复杂,国内投资者要熟悉产品之后才能入手。同时还要适应时差、交易机制、税务法律等方面的中外差异。
最后,最不能忽视的风险便是金融市场自身的风险。由于中美金融监管体制不同,欧美金融系统并不存在“刚性兑付”的压力,而国内财富管理机构时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局。
“这一方面是境内投资者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境内的一些投资产品信息披露存在问题。我们将境外投资品在推荐给国内投资者时,一定会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测,并充分沟通好可能存在的风险,逐渐让投资者意识到所有投资只是分散风险,而不是没有风险。”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