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最新金融支持“走出去”利好政策
“走出去”企业接到大礼: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4、“一带一路”是中国大规模“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南美洲、非洲都存在大量的投资需求,是中国大规模走出去的重要发展方向。
转自:走出去智库
“走出去”企业接到大礼: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
《国务院将出台“走出去”重大利好政策》,业界随即在微信中狂刷此文。
“中国政府要给走出去插上金融的翅膀啦”、“总理办了一件大好事!”——业界同仁普大喜奔之情态溢于言表。
金融——这双“金色的翅膀”好在哪里?谁将受益?中长期影响如何?本文为申银万国、银河证劵、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多家投行解析,帮助企业深刻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展望未来,把握走出去黄金窗口期。
解读摘要:
1、金融支持走出去,将拓宽到广泛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
2、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最先受益。
3、未来通过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采取股权、债权、基金等方式,参与到“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中。
4、“一带一路”是中国大规模“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南美洲、非洲都存在大量的投资需求,是中国大规模走出去的重要发展方向。
5、境外上市是国内未上市的股份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优选,融到资本的同时,建立国际品牌和声誉,并防止银行大规模境内上市对资本市场的冲击。
6、有远见、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可前瞻布局,全球并购。
7、放开中国金融机构在境外融资的限制,中长期看,企业可享受国外的低成本资金。
8、中国现有的传统过剩产能并不是低端产能,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产能和技术较为先进,比如高铁、电力设备、工程机械、钢铁等等。
政策要点回顾:
12月2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大金融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推动我国优势和富余产能跨出国门、促进中外产能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中国产品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具体政策措施是:
一是简化哪些审批手续?
1、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由事前登记,改为汇兑资金时在银行直接办理。
2、取消境内企业、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
3、简化境外上市、并购、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等核准手续。
二是拓宽哪些融资渠道?
1、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重大装备设计、制造等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
2、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
3、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采取债权、基金等形式,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长期外汇资金支持。
三是健全哪些政策体系?
1、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
2、稳步放开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增加经营主体。创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险,合理降低保险费率,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
3、做好信息、法律、领事等服务,加强协调,防止恶性竞争,强化风险防范,护航中国企业、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解读一:金融支持走出去,有哪些多样性的支持?
金融支持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从2010年10月以来,尤其是今年7月份以来,中国在金融支持“走出去”方面出台了一些重大举措:
1、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确定成立金砖银行,初始资金1000亿美元;
2、2014年10月24日,在中国-东盟峰会上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注册资本金1000亿美元;
3、2014年11月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决定成立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分析:运用外汇储备支持企业走出去,过去主要通过委托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政策性贷款,未来,将更多地通过目前已经设立的丝路基金、亚投行以及金砖国家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采取股权、债权及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到“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中。
过去,对走出去的金融支持主要集中在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外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如中国银行。未来,金融支持将拓宽到更广泛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
解读二:哪些行业最先受益?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的金融支持“走出去”,主要目标就是促进金融体系支持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项目实施过程。那么,基础设施和装备制造业将最先受益。
会议指出:“加大金融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可以推动我国优势和富余产能跨出国门。”
申银万国分析:这一表述强调金融对基建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走出去,因此对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形成倾斜性支持。
会议提出:“要提高中国产品尤其是装备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申银万国分析:这一表述旨在通过金融政策的放松为中国企业装备制造业出口,特别是与基建相关的工程机械装备出口提供支持。
解读三: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国高铁在全球的分析
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中,高铁无疑是领头羊,是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在工艺制造、研发、材料等领域都有很强的辐射性,对造船、汽车、机械装备等行业均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28个国家与中国洽谈引进高铁技术或合作开发,包括土耳其、委内瑞拉、沙特、利比亚、伊朗、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罗马尼亚、巴西、墨西哥、波兰、美国、英国、俄罗斯和印度。据华创证券统计,所有项目累计里程超过5000公里,总投资额近万亿元。
银河证券分析:“一带一路”是中国大规模“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南美洲、非洲都存在大量的投资需求,都是中国大规模走出去的重要发展方向。
解读四:政策性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多种形式支持的分析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取消境内企业、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从而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将不仅限于全球主要金融中心。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这一措施一方面有助于非主要金融中心地区人民币资本项下回流渠道的建立,另一方面,有助于这些地区金融市场参与者持有人民币动机的增强,在配合“一带一路”具体项目融资的同时,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使用范围和程度的加深。
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优势是,较之商业银行具备更强的政策灵活性、较弱的盈利约束性,从而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参与到中国基建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境外业务的拓展进程中。
会议指出,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与社会资本一同参与,采取债权、基金等形式,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长期外汇资金支持。
申银万国分析,在丝路基金的资本结构中,国开行与外汇管理局的合作已经为我们展示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期待未来,政策性金融机构能够以更为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与保障。
解读五:银行境外发债、境外上市/并购、建立分支银行手续简化分析
针对“取消境内企业、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的表述,华泰证券策略分析师林博程认为,这一措施有“一石二鸟”之功效,不仅促进金融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还能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华泰证券认为,今年年初,工农中建四大行已经在欧洲试行发行境外债,并顺利以低成本拿回资金,有效缓解了银行融资压力。
如果能够放开中国金融机构在境外融资的限制,中长期看,在国内企业和银行建立较良好的国际信用之后,就可以享受国外的低价资金,另外也可以拉近中国市场利率与海外的价差。
会议提出的具体措施中有“简化境外上市、并购、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等核准手续”的表述,林博程认为,到境外上市是现在国内还没上市的股份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优选,融到资本的同时建立国际名声,防止银行大规模境内上市对资本市场的冲击。有远见、有实力的银行,还可以在并购和扩张方面进行前瞻布局。
解读六:“走出去”的可行性和国际需求分析
刚刚结束不久的20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其中之一是“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图: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已经接近FDI(单位:亿美元)
银河证券分析认为,“走出去”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大战略,有以下四个深层含义:
(1)从国内需求而言,中国需要在现阶段大规模“走出去”。
第一,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国内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投资需求逐渐下降,未来的投资增速呈中长期下降趋势。
第二,我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企业需要向外寻找发展空间。
第三,从资源环境约束看,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无法容纳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
第四,对当前而言,“走出去”战略实施还有助于中国经济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
因此,对于中国自身发展而言,需大幅增加对外投资,拓展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
(2)从可行性讲,中国也具备了大规模走出去的能力。
第一,中国具有世界最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2014年9月的外汇储备达38877亿美元。在过去两年间,中国主要的政策性银行就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至少发放了1500亿美元的贷款。截止2014年9月,我国金融机构的外汇贷款余额为8383亿元。
第二,从技术角度方面,中国现有的传统过剩产能并不是低端产能,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产能和技术都是较为先进的,比如高铁、电力设备、工程机械、钢铁等等。
(3)从国际需求而言,发展中国家急需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发展经验。
第一,中国三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经验,对全球数量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榜样:通过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通过大规模地基础设施及工业产能投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加。
第二,当中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以后,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恰恰需要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发展经验。
因此,大规模“走出去”在当下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
当下的中国经济,正处在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