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斜
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来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的战略项目,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对于援外项目实施主体的范围,俞子荣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具备资格条件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公开的资格认定程序,加入援外项目实施企业队伍。
“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中国企业出海带来巨大投资契机。
在12月8日商务部召开的《对外援助管理办法》解读媒体吹风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周边受援国呼应中方战略提出了一系列的援助要求,我们都会认真进行研究,根据我们的实际能力和对方的需求来扩大我们的援助规模。”
他表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毫无疑问会进一步提高,和以往相比也会大幅度地提高。
数据显示,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建设了2700多个成套工程项目,年均援助资金约66亿元。而尤其是近几年来,对外援助资金数额明显增加。
近日发布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增长,援助总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这期间,中国共向121个国家提供了援助,82.3%的资金集中分布于亚非地区。
这也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的工程建设等项目,对有能力的企业来说将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因为亚洲是我们的重点,按照白皮书的说法,亚洲资金约占到45%左右,非洲也是45%左右”,商务部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告诉记者,“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我们预测亚洲周边可能增加到50%。
从基建到民生“输血”过渡
日前,商务部以部令形式发布《对外援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我国在对外援助管理方面颁布的第一个综合性的部门规章。据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在对外援助中将是重头戏。
“商务部的工作主要是充分发挥援外在推进和实施"一带一路"和周边战略的先导作用。”商务部援外司副司长俞子荣在吹风会上明确表态,“新增援助资金主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倾斜。”
他表示,为了配合实施国家的“一带一路”和周边外交战略,今后的对外援助工作将重点从四方面做对接。
第一,根据国家整体战略需要和受援国需要,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重点受援国的援助力度。新增援助资金主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倾斜。
第二,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来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的战略项目,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仅2010-2012年,在改善基础设施上,中国援建了156个基础设施项目。
根据俞子荣的介绍,互联互通涵盖范围极其广泛。“这里的互联互通是广义的,既包括公路、铁路、港口这些方面的互联互通,也包括能源、运输线路、电信、网络这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都是比较大型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公路、铁路,还包括航空、港口等,以所谓"铁公基"比较多,投资规模大,期限长。”商务部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向记者表示,当然不可能全是国家出钱来做,需要通过多种的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的企业参与,等于形成利益共同体。
“一带一路”规划出台在即的背景下,目前已在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之外,成立另一个向全球开放的投资平台—丝路基金。有学者预测,“一路一带”规划仅在基础设施方面就需要超过20万亿美元资金,丝路基金将成为其主要融资渠道。目前,启动资金由中国提供400亿美元,中国将用这400亿美元,撬动全球万亿资本。
俞子荣在会上说,除了互联互通之外,第三个重点考虑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重点推进民生项目,援助重点是投向扶贫、减灾、职业教育、农业发展等等能够使广大周边受援国民众直接受益的援助领域。
第四,是加强与周边和“一带一路”国家的人力开发合作,提供高级学历学位教育,短期主题研修培训,“走出去”开展普遍受益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与这些国家的人文、教育、科技领域的交流研讨,扩大派遣援外自愿者。
对外援助作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趋势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民生“输血”过渡。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60年里,中派遣了60多万援助人员,培训了近1200万受援国各类人才和专业人员。2010-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的近50%投入受援国减贫、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民生领域。
完善竞争性援外招标制度
依托政策导向契机,对于实施对外援助的主体企业而言,开放公正、富有竞争力的招投标程序,将有利于企业更大程度地分享“一带一路”战略红利。
此次出台的《对外援助管理办法》,一大亮点就是完善竞争性的援外招标制度。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表示,这是文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的原则是优质优价,也就是说要选择最好的企业,做最好的工程。”
据了解,自1993年援外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援外项目引入了市场化的招投标竞争制度,全面实行了招标竞争制度。此后2004年商务部依据行政许可法制定出台了援外成套项目施工企业和物资项目实施企业的资格认定制度。
对于援外项目实施主体的范围,俞子荣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具备资格条件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公开的资格认定程序,加入援外项目实施企业队伍。”
对此,王泺介绍说,以前中国援外都是有资质管理的,具有援外资质的企业才可以做成套项目,现在资质管理和招投标相结合,实际上我们通过比较规范的招投标的过程,自然地通过市场的竞争、比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比较擅长做援助的企业队伍。
“但是不是像以前那种,通过资质人为圈定一些企业,而是引入了竞争的成分,所以可以有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王泺对记者说,尤其是以前承担过援外项目的企业,特别是有经验的,在竞争中优势会更加凸显。
俞子荣在吹风会上表示,针对招标制度,商务部将在专门的招标专用网公开援外项目信息,实行比较严格的资格预审程序,通过招标确定具体投标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参与援外竞争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渠道申诉、提出质疑,通过行政监督部门来提高评标结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目前,商务部正在不断完善现行的援外项目的评标原则,已经分工程建设、物资、软援助、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分别制定了援外项目的评审原则,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
“根据《办法》,援外项目招标管理制度要做完善,通过修订评标原则,引导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张向晨表示,《办法》中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建立健全项目合同管理制度、抓好援外项目的立项前期管理、落实援外项目的质量保证责任、创新援外项目实施管理的模式等。
俞子荣说,接下来会重点推进援外项目实施管理模式创新:推进“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改革;二是落实项目质量终身责任制;三是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在有条件的受援国推广本土化的项目实施模式;四是建立和健全针对援外项目全过程的评估制度。
针对《办法》出台后的变化,王泺建议道,作为企业,目光不仅仅局限于盖房子,修条路等成套项目方面,对外援助今后可能是综合型的,不只是建一个有形的东西,还有无形的、软援助方面的东西。
“作为企业来说,视野要放得更宽,从软硬结合这方面可能会寻找出更多机会。”对于企业出海的契机,他认为,“我们的援外企业,不光做援外项目,还有很多自己做国际承包工程、参与国际投标,都很有实力,今后需要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参与更多国际大型项目。”
而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对外援助将逐渐覆盖更广的范围。“从2013年开始,商务部就全面启动了覆盖全球范围的援外国别指导意见的编制工作,2013年实现了非洲地区的全覆盖,2014年全面完成除非洲以外的受援国的国别指导意见的编制工作。到现在为止全球范围的国别指导意见编制工作基本结束。”俞子荣在吹风会上。
据介绍,商务部计划在2015年内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援外中长期的政策指南,以及国别的指导意见。届时,贯有中国品牌的企业将随对外援助项目,走向全球。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梦洁 鲍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