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掘金资产托管 再拓转型发展空间
具体来看,托管机制的精细化管理体现在资产独立、单独核算、专业运营等多个方面: 一是托管银行确保托管资产独立。由于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特质、资金清算、监督管理等集约化优势和银行公信力,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已成为互联网金融变革的受益者。
文/本刊编辑部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4年第8期
资产托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空间最大、创新领域最广、规模增长最快的新兴业务之一,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1998年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问世以来,资产托管行业在中国已发展了17年,期间经历了探索起步、开拓成长、高速创新、多元发展等阶段。托管银行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受托资产投资管理人形成外部制约的机制,能有效防范投资管理人的道德风险,提高各类管理资产的公信力和受托资产的安全性,在解决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撮合交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中扮演了保卫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重要角色。
凭借“领域无限、市场无限、产品无限”的特性,资产托管业务能够在不占用银行资本金的前提下,为商业银行带来持续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低成本沉淀存款、大规模客户管理及托管资产,目前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空间最大、创新领域最广、规模增长最快的新兴业务之一,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银行业协会托管业务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3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国内商业银行托管资产规模达34.98万亿元,同比增长56.23%。展望未来,在“大资管”时代以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项资产托管业务将继续保持多元化健康发展态势,托管服务创新将持续推进。但短期内受不同监管政策、客户业务需求、市场不断变化等因素影响,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将呈现差异化、竞争化等趋势,但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对于托管行业来说,“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应注重行业规范建设,做好风险防控。
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新抓手
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资产托管行业以相对低的成本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迅速锁定客户、占据市场,并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打开了重要空间。
有力应对商业银行外部环境新变化。一是适应金融脱媒的潮流。面对金融脱媒的挑战,商业银行可通过发展资产托管业务予以有效应对。如通过基金、信托、券商理财、私募等各类直接融资产品托管业务,实现分流的存款通过托管账户回流银行。此外,资产托管业务属于表外业务,不涉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也没有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二是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由于资产托管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涉及经济资本计量,不会形成资本消耗;一次营销,长期收益,带来直接间接托管费、结算、汇划、利差、银行卡、网银、汇兑等收入,创造长期稳定的中间业务收益;与客户建立托管合作后即形成了长期的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通过整合资源,深挖客户潜力,增加银行利润来源。资产托管业务凭借其强大的综合收益成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冲击的重要抓手。
三是顺应融资渠道的变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类经济主体的融资渠道日益多样化。商业银行通过为各类融资产品提供资产托管服务,保障其资金安全、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产品公信力,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以资产托管业务为桥梁,可以为各经济主体提供银行理财、投行、投资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实现资金回流,进而促进商业银行全面发展。
四是迎接市场竞争的洗礼。商业银行可通过发展资产托管业务,打造特色品牌,凭借托管服务优势,寻求行外资源,进而锁定高端客户,成为商业银行迎接市场竞争的利器。
五是走向国际市场的捷径。从海外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看,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流动(投资和贸易),托管产品是商业银行为资本全球自由流动服务的有效载体。通过10余年QFII、RQFII、QDII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经积累了大量全球托管业务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国际托管业务系统,制定了完备的国际托管业务流程,并逐步在境外设立资产托管业务机构,具备了进军国际托管市场的能力和实力。
快速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能力。一是创造长期稳定的中间业务收益。资产托管业务具有“一次营销、稳定收费、长期受益”的独特优势,只要托管组合存续,每年可以收取稳定的托管费收入,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益。
二是带来稳定低成本负债。一方面,资产托管账户沉淀的资金是商业银行存款特别是低成本存款的有效、稳定来源之一;另一方面,资产托管业务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与机构客户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稳定客户资金在商业银行的沉淀周期,直接拉动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的增长,促进贷款资金的体内循环。
三是提升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托管业务是完全依靠服务收费的新型中间业务,不占用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和银行自有资本金。托管资产规模是表外资产,不计入ROA的分母,而托管业务收入则计算在分子之中。随着资产托管业务发展,托管收入持续增加,在不增加表内资产的同时,做大ROA分子,对提升商业银行ROA作用明显。
四是实现联动发展。通过发展资产托管业务,可实现银行内部跨部门、跨条线综合发展,如发展资产托管业务可直接拉动银行理财、投资银行等一揽子金融服务。通过保险债权计划托管业务、信托保管业务可以扩大分行信贷资金规模等。
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托管人在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中,托管人的精细化管理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具体来看,托管机制的精细化管理体现在资产独立、单独核算、专业运营等多个方面:
一是托管银行确保托管资产独立。托管资产要与委托人、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资产实现隔离,托管资产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为托管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托管银行具备规范的业务流程。经过多年的积累,国内各家托管银行均已经建立了非常成熟的业务运作流程,在托管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采取比较规范的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
三是托管银行拥有高效的业务系统。国内托管行业高度重视系统投入,搭建了现代化的系统平台,为托管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系统保障。
牢固锁定商业银行中高端优质客户。目前,资产托管业务客户覆盖基金、信托、证券、保险、商业银行等众多机构客户,这些客户均是银行优质客户、潜力客户。通过积极发展资产托管业务,实现与存贷款、理财、投行、渠道销售等主体业务联结,可全面满足法人客户及个人客户的投资理财、多渠道融资、资金交易和综合经营等多方位金融服务需求,成为巩固同业合作和银企合作的有效抓手。
积极规范商业银行新产品创新发展。资产托管凭借独特的制度安排、产品架构和业务流程,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安全保障作用。一是降低金融风险,为产品创新保驾护航。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等监管,明确要求引入托管机制,托管对于此类资产的安全保管、交易监督的作用已被广泛接受。在一些新型的业务领域,如各种通道类资产管理产品、互联网金融、ESCROW、资产证券化等,存在大量的真实客户需求,这些需求主要源于越来越频繁或依托新型电子化工具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控制需要。
二是监督资金使用,为产品创新控制风险。以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金托管为例,由于融资性担保公司资金运作有待规范,对于担保公司、银行双方运营和管理都存在一定风险。引入托管制度后,融资性担保公司资金由商业银行独立保管,资金用途由商业银行进行监督,资金进出由商业银行负责划付,可有效防范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操作风险。
三是降低信息不对称,为产品创新创造条件。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极大地活跃了在线金融交易,但其潜在的风险也越来越高。引入托管制度后,第三方支付平台仅为资金信息和结算的通道,托管行掌握资金流、负责资产保管的职责,加大资金运作的监管和信息披露,从而切实保障投资者利益,同时也从制度上制约了第三方挪用资金的风险。
资产托管业务试水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模式。随着阿里小贷和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军国内金融市场。随着支付宝公司和天弘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由中信银行托管并监督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成为我国最大的基金,互联网金融成为2013年金融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如何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潮流中找准位置、创新开拓,成为资产托管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金融为资产托管业务带来新的市场空间。互联网金融凭借信息处理和组织模式方面的优势,规模发展迅速,为资产托管行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具有低廉的交易成本。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不仅进一步降低了软硬件等显性的经济成本,而且降低了包括时间成本在内的各种隐性成本,显著提高了信息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建立在互联网支付网络之上,打破了银行对支付的垄断,在支付网络的组织和清算等方面,互联网企业已全面进入支付产业链。
其次,运用有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在互联网金融中通过海量数据处理,人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抽样统计所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采用大数据将有助于金融机构提高产品设计的有效性,优化营销资源的配置,并带来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显著提升。掌握相关数据及其分析方法的互联网机构将会在银行、评级机构或信用债投资者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并将推动中国融资体系脱媒加速。
最后,人人组织的兴起。微博、淘宝和微信的迅速传播,开始改变人们传统的金融消费习惯,对传统线下面对面的理财顾问财富管理模式,以及券商主导的筹资模式产生冲击。
基于此,资产托管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结合已是必然趋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托管是互联网金融变革的受益者。不论是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还是金融企业进入互联网领域,都要谋求协同效应。由于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特质、资金清算、监督管理等集约化优势和银行公信力,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已成为互联网金融变革的受益者。
第二,资产托管行业积极试水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从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所提供的余额宝产品开始,以及P2P网贷、众筹等创新形式相继问世,传统银行业务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却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受益者。国内托管银行紧跟冲击浪潮,紧抓各类新生业务机会,抢占有利位置。通过与各家基金管理公司和互联网机构合作,托管银行积极进行各类创新货币基金的托管,从而带动了自身业务的快速增长。在电商渠道货币基金方面大步前进的同时,托管银行纷纷试水各类相关互联网金融业务。比如兴业银行对东方证券阿里小贷类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托管;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邮储银行尝试单用途预付卡资金存管业务;北京银行托管的嘉实保证金理财场内实时申赎货币市场基金上线;广发银行成为腾讯“财付通”、苏宁易付宝的监督银行等托管业务,均体现了托管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强烈参与意识,也支持了整个资产托管行业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资产托管业务机遇更多。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伴生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改革,为资产托管行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电商货币基金对储蓄造成冲击的同时,却扩大了货币基金托管规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为资产托管服务带来新需求,即从传统的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会计核算向监督、数据支持以及授信支持等综合银行服务延展。
第一,既有业务领域规模扩张。由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海量客户和极低的交易成本,使得互联网成为“普惠金融”的最佳实现手段。余额宝类产品大大降低了货币基金的投资门槛,成功地将标准化固定收益产品延伸到原来资产管理行业未曾服务的客户群,大大拓展既有产品的市场领域。互联网技术和利率市场化、“大资管”时代对金融格局产生多重交互的激荡,将推动普惠金融的全面深化,从而进一步拓展基金、理财与信托等产品市场空间,为传统资产托管产品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前景。托管银行应积极把握机会,抓住机遇,实现行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新业务领域不断拓展。资产托管机制自1998年引入国内,凭借其独特的增信机制和专业特性,不断地扩展其服务的领域,市场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加深、拓展。互联网金融(特别是人人组织等)存在着资金所有人、使用人与第三方中介角色分离,而资产托管则是确保客户资金安全、第三方平台有效监督的最好解决方案。目前托管银行已经开始参与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监督和托管,目前各类新型互联网金融的资产托管服务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三,P2P网贷带来新市场空间。为保障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建议建立平台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在监管力量的推动下,通过托管账户实现P2P平台资金与信息流分离已成大势所趋。托管银行可在监管机构和银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托管机制的优势,及早进入该领域,形成统一的服务规范,提供可靠的资金安全保管和监督服务。
第四,众筹模式带来新业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商品预售或者项目筹资,具有明显的资金集合特性。为避免资金挪用,需要托管银行作为独立第三方,保管资金并接受出资人的委托对资金用途进行监督。为有效控制和使用募集资金,在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账户直接归集资金。除上述现存业务模式,预计互联网金融企业将不断创设新的业务模式,将不断扩展资产托管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创造新的资产托管业务机会。
第五,托管服务的创新带动其他银行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演进发展,对相关的托管服务内容也提出了更多需求。在现有传统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会计核算和投资监督等传统服务基础上,商业银行可针对互联网金融具有的海量数据处理、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客户需求多样等特征,提供支付便利、监管银行、数据服务等增值服务。不仅资产托管服务本身需要延展,托管业务解决方案中逐渐加入其他银行服务,也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例如货币基金的T+0增值服务使得托管银行融资功能得以发挥,其服务已从纯中间业务转向中间业务和资产负债业务的组合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托管业务在行内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六,跨界与竞合中的机会增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各自的跨界实践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的第三方支付、微型贷款、金融产品代销等创新服务层出不穷。金融机构的工具创新,如中国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交通银行的交博汇、中信银行的异度支付POS贷、E中信等,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互联网金融的部分要素。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格局将是金融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相容共生的生态,两类企业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合作与分工,这种竞合格局将会更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的长期发展,托管银行应把握跨界竞合趋势,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机会,积极参获得市场份额。
互联网时代托管业务面临的挑战。首先,托管银行需要具备互联网精神。 托管银行需要引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建设更具独立性、更加高效的组织结构,降低门槛,开放协作,充分依托现有业务、技术和客户基础,全面融合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加快推动资产托管业务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完善产品研发体系、运营支持体系和风控体系。面对创新的互联网文化与强调风控的银行文化之间产生的冲突,需要托管银行从业人员积极适应变化,围绕客户的极致体验,重构托管服务流程,提高托管服务水准。
其次,托管信息系统需要不断进步。资产托管服务的实质是对数据进行处理,产出所需的数据与信息。虽然国内托管银行纷纷加大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取得了良好进展。但与互联网企业及互联网金融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相比,仍需持续更新。当前,资产托管行业在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时,普遍缺乏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主动、前瞻的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全球托管业及国内托管银行业发展历程显示,信息系统的支撑是托管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基础,而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更是不能忽视。因此,国内托管银行应加大信息系统开发力度,以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
最后,风险管理需要与时俱进。互联网金融是全新模式的新兴行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传统行业。互联网新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是摆在监管机构和参与方面前的难题,特别是如何界定、计量和管理风险。虽然托管银行经营中主要面对操作风险,但在国内复杂的信用环境中,内外因素的交织和变幻,构成托管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下快速发展的内控环境。
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正展示出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紧跟技术和业务趋势,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动力,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