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格局】“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投资新格局

黄益平 |2014-12-06 16:18706

“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性的大战略,其根本意义在于支持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快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形成新的长期增长的动力。作者先后梳理了“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中国大规模对外投资的益处,如何稳妥地推进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中政府、国企、民企如何参与其中。

  编者语

  “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性的大战略,其根本意义在于支持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快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形成新的长期增长的动力。作者先后梳理了“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中国大规模对外投资的益处,如何稳妥地推进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中政府、国企、民企如何参与其中。

  文/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APEC会议期间,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与相关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我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此前,“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于2013年底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此背景下,中国近期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亦即未来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增长近三倍,这意味着我国对外投资将开启全新格局。

  中国推动大规模资本对外输出,有何益处?在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国企与民营企业应当各自承担怎样的角色?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存在怎样的风险?中国未来应当如何稳妥推进对外投资?为了探讨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21世纪》:中国将建设“一带一路”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有着怎样的国内国际背景?

  黄益平:最简单的背景就是中国从一个小国经济变成了一个大国经济。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对世界市场没有显著的影响。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购买力平价估计的我国的经济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通常说的“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同时,就像大象再也无法藏身大树之后,大国经济很难再如过去那样“韬光养晦”。比如过去三十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起码也是部分地得益于美国倡导的经济全球化,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也都积极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但时过境迁,虽然美国口头上还是表示乐见中国经济崛起、愿意进一步推进美中经济合作,但是竞争甚至围堵的声音在增加。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中国需要走出去,这不仅仅是因为全球危机以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提出了改革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其实也是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外部条件。“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和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1世纪》: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下推进对外投资有利于支持当前疲软的中国经济维持增长动力,您如何看待?

  黄益平:“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性的大战略,虽然相应的在国内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或者投资品的输出必定会有益于经济增长,但过度解读它对挽救当前疲软的宏观经济局面的作用反而可能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最终成功。“一带一路”战略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的建设支持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快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形成新的长期增长的动力。这就意味着相关的投资必需大胆规划、谨慎推进,基础设施项目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带动经济活动的繁荣,直接关系到这些投资能否得到回报,从而影响到“一带一路”成功与否的概率。而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促进地区经济融合,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需要政府间的合作,但更需要政府间的长期合作。如果过度关注对短期经济增长的支持,很可能导致盲目、仓促上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大降低投资的效率以及长远的效果。布局全球投资的收益

  《21世纪》: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未来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增长近三倍。中国推动大规模资本对外输出,有何益处?

  黄益平:未来10年对外直接投资1.25万亿美元,也就是每年平均1250亿美元,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大,其实并非特别惊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2004年的时候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几乎为零,今年全年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按照这个趋势来看,未来10年平均每年投资1250亿美元,这个估计相当保守。另外,2004年的时候我国的外汇储备为6100亿美元,现在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过去10年间外汇储备增加了三万多亿美元。假定未来金融改革包括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央行将大大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外汇储备的积累就会大大放慢,这样资本流出就会更多地以民间投资的形式。当然现在经常项目顺差已经大大缩小,资本流出的总规模可能会随之有所收缩。由企业替代央行进行对外投资,原则上看应该是一个进步,因为企业知道需要什么、能做什么,当然前提是企业面对硬的预算约束。如果是像过去一样由国有企业大把地往外撒钱,投资效率能否改善则不好说。

  《21世纪》:中国推动对外资本输出,能否有效化解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对化解国内巨额外汇储备有什么作用?是否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黄益平:如果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行为,我们最好就从企业获得最佳投资回报的动机来理解,不要过多地考虑其它方面的目的。比如,对外直接投资确实有可能帮助化解一部分国内的过剩产能,但究竟能发挥多少作用则不好说,过剩产能产品的输出是有运输半径的,很多建材恐怕还是在当地生产效率更高。同样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当然对人民币国际化会有帮助,但这个不是一个直线关系,日本有很多企业在世界各地,日元国际化的程度也不见得就有多高。还是那句话,是什么事情就当什么事情做,人为地赋予它太多的功能反而更可能把事情搞砸。如何稳妥推进海外投资

  《21世纪》:中国未来应当如何稳妥推进对外投资?如果对外投资增长过快,在海外选择投资项目方面是否会欠缺成熟考虑?

  黄益平:推动国际经济策略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比如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不但已经通过二战确立了世界领袖的地位,而且其军事力量控制了世界大部分地区。在经济方面,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更重要的是在二战结束之后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绝对领导者。这些都保证了战后美国国际经济战略的成功。与当时的美国相比,我国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经济方面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其军事力量还缺乏全球性的威慑力,政治上也没有可靠的同盟者。换句话说,一个国家能不能成为一个全球或者地区的领袖,需要经济、政治与军事实力的支持。因此,我们现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并将其付诸实施,是一个值得赞赏的举动。但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步步为营,小心从事。最有效的做法应该是选择一两个项目,积极推进。如果做得好并且产生了积极的效应,进一步推进就会比较容易。如果头几个项目做砸了,后面的道路就会更加艰难。

  《21世纪》:在对外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如何发挥作用?国企、民企如何参与其中?

  黄益平:如果将东亚经济成功的经历与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做一个比较,我们发现东亚各国的政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也可能会反映到未来亚投行及丝路基金甚至酝酿中的海上丝路银行的运作之中,明显区别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基础设施领域更是如此,政府需要在新的国际组织的帮助下积极地规划并融资。即便如此,政府也不应该替代企业与市场的作用,比如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完成以后,施工完全可以交给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来做。(完)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印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2013-05-24 11:38
996

21世纪经济报道:中美贸易战略难达共识

2012-05-04 17:39
1165

年中经济报道:拨开迷雾看出口

2011-07-11 11:33
790

第九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场景化创新,金融服务无缝嵌入企业运营

2024-11-18 17:12
13253

2024第九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数字人民币,交易银行的新战场

2024-11-15 17:05
27321

金网络携手中国银行临汾市分行探索供应链金融“脱核”新路径

2024-11-15 11:07
27960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