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全球为何普遍通缩?
无论央行官员们如何努力地踩流动性油门,通胀率都不往上走。无论央行官员们如何努力地踩流动性油门,通胀率都不往上走。这一普遍下行趋势反映了债券收益率的稳步下降——在金融危机之前那些年曾令央行官员们困惑不解。
无论央行官员们如何努力地踩流动性油门,通胀率都不往上走。历史表明,阻止通货紧缩要比大家普遍认为的更困难。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全球为何普遍通缩?
作者 | Alen Mattich
在全球许多地区,消费者价格都在下降。
而且这也一直在拖累债券收益率下行。周二债券收益率再度大幅走低,延续了在通胀率回落、经济走软以及货币政策激进之际的不停下跌行情。
但是,无论央行官员们如何努力地踩流动性油门,通胀率都不往上走。而且历史表明,个别央行可能发现,阻止国内发生通货紧缩要比大家似乎普遍认为的更困难。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全球为何普遍通缩?
除了少数几个特例——像目前遭到制裁的俄罗斯,还有受到反市场国内政策打击的阿根廷和委内瑞拉——之外,全球各地通货膨胀率都处于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估计,在1990至2013年之间,全球通胀率平均为11%。今年该数值预计为3.9%。即便是在低通胀率的发达经济体,物价压力也大多呈下行方向,在1990年至2013年之间平均每年通胀率为2.3%,2014年为1.7%。
这一普遍下行趋势反映了债券收益率的稳步下降——在金融危机之前那些年曾令央行官员们困惑不解。
但是情况并非永远是这样。目前的通缩似乎和上世纪70年代全球普遍通胀相映成趣。当时,甚至低通胀经济体都遭遇了物价的大幅上涨。在1973和1974年,德国通胀率突破了7%,瑞士消费者价格涨幅一度突破了10%,而且日本的每年通胀率徘徊在25%的水平。
但是这些经济体并不只是在上世纪70年代遭遇了严重通胀。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德国和瑞士物价上涨了逾5%,甚至日本物价每年的涨幅也在3%至4%之间。
有了过去的这一通胀作为参照,全球当前的状态也就凸现出来。如今,人们谈论巴西回到糟糕的通胀老路上去,因为其消费者价格每年上涨6%-7%。
至于上世纪70年代通胀猖獗的原因则存在多种解释。70年代初标志固定汇率制度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体系瓦解,之后则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当时的经济体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现在,当时的工会化程度也高得多。
那么眼下通缩的根源又来自哪里呢?
共产主义制度的终结让中国、东南亚和东欧国家打开了国门。这些国家在开放的同时全都提高了制造业生产力。印度则从社会主义转变成一个更像市场经济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工会日益边缘化。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至少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如此。再有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正在下降。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金融危机之后的政策失误延长并加深了经济衰退的程度,其中尤以欧元区为甚,对其他经济体也形成了重大阻力。但如果说全球通缩的责任全都落在某些中央银行行长肩上也有些说不过去。
在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主席沃尔克(Paul Volcker)带领下,全球央行行长打破了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上世纪70年代的恶性通胀因此结束。虽然关于沃尔克采取的措施是否过于严厉还存有争议,但事实是在其他国家央行和财长跟随美国的脚步之后,通胀水平不断下降。
当时通胀是全球性问题,现在则轮到了通缩。
当前的通缩周期能否以同样的方式被打破,即某个国家央行牵头、其他决策者跟随的模式?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最终能否被证明同其在上世纪80年代初应对通胀的举措一样成功?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也效仿了美联储的做法,虽然欧洲央行的行动太晚。
决策者当然希望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本文是Alen Mattich的观点专栏。Alen Mattich十多年来一直在道琼斯通讯社担任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