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信心 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我国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角度来看,自从上世纪末我国银行业陆续进行的一系列内部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上市,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再加上相对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使得我们更加坚定银行业在支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心。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在经济下行的条件下,把贷款放出去固然有难度,但是更难的是不仅要放出去还要放得好,还要使现在放出的贷款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能够正常地收息,并在贷款合同期满时能够如期收回本金。这才是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真正考验。
詹向阳(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在我国现阶段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格局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贷款增量上。贷款增量既是体现金融变量变化引起实体经济变化的重要的金融指标,又是考察宏观金融变化趋势的重要的金融指标。
苑德军(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教授)
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其次,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众多的积极效应。
王元龙(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
金融体系的安全坚定了“中国信心”
记者:如何从我国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业的自身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及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看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多次讲话中所体现的“中国信心”?
郭田勇: 首先,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来看,在外部需求快速回落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发展模式都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但是考虑到我国未来将长期 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进程之中,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依旧空间巨大,以及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的巨额财政计划,我们应该对未来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保持 信心。
其次,从我国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角度来看,自从上世纪末我国银行业陆续进行的一系列内部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上市,我国银行 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再加上相对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使得我们更加坚定银行业在支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心。
詹向阳: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多次谈到树立战胜危机影响的信心问题,并多次强调实现“保8”目标的可能性源于三大基本点,其中之一就是:“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中国的金融基本是健康和稳定的,这对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非常赞同总理的观点。
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构成了中国成功对抗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基础和屏障。回顾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负担沉重,潜在 的金融风险十分巨大。经过10年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国已经成功地解除了潜在的金融风险,现在的中国银行业已绝非昔日可比。特别是最近5年,握有国家经济 命脉的国有商业银行通过重组改制和上市,已经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包袱问题,实现了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大幅增长,已经步入国际优良银行的行列, 从而使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得到了根本改观。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连续5年保持资产质量优良,不良资产率持续降低。
数据表明:截至 2008年12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降至2.45%,达到国际银行业优良水准;2008年尽管受到了外部次贷危机和 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仍然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据银监会披露,2008年全年银行业整体利润增长超过30%。据各行年报披露,三大上市国 有银行2008年前三季度的利润增长仍然保持了40%以上的速度,成为国际上盈利能力最为强劲的银行。在国际上诸多大银行由于身陷次贷泥潭而大幅亏损甚或 濒临破产之际,中国商业银行更加充分地显现出了稳定和健康。这种稳健固然与我国商业银行尚未深入涉足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有关,但是更为根本的 要归功于近10年特别近是5年的金融改革。正是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彻底卸下了国有银行身上的包袱和桎梏,使国有银行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良性轨 道,使中国金融业日趋稳定和强大。
中国银行体系的强大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保证。与主要靠市场的美国经济不同,中国经济建设所需资 金,主要还是来自于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这也是中国的国情之一。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国商业银行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融资总额中仍然占有主要地 位,中国巨大的储蓄资源主要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并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转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投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的商业银行特 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发挥了巨大的筹融资功能,支撑我国经济连续30年保持了9%以上的高增长。并且,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我们也几经经济增长的起伏,在 每一次的宏观经济调控中,中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国家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今天,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银行业 有了巨大飞跃,2008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经达到62.4万亿元,各项存款比较1979年已经增长了420.7倍,各项贷款增长了162.8倍,总体实 力大大强于过去。这就是我国抵御外部危机的实力所在。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总体流动性充裕,2008年我国银行存款大幅增长,商业银行的支付能 力和放贷能力都很强。可以说,今年我国8%的经济增长目标在资金供应上是完全有保证的。2008年11月以来,我国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和 扩大内需政策的号召,努力扩大优质信贷市场,帮助企业共度时艰,在2008年全年提供贷款4.9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仅1月、2月两个月就提供了近2.7 万亿元的贷款,辅助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逐步到位。今年,人民银行又提出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增贷款计划。我们相信,在强大资金流的带动下,我国经济会逐步 活跃起来,“保8”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金融政策形成合力 助力“保8”目标的实现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新增贷款要达到5万亿元以上。如何看待这一贷款投放目标的实现以及对宏观经济的促进和内需的拉动作用?同时,货币政策应如何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保8”目标?
苑德军: 在我国现阶段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格局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贷款增量上。贷款增量既是体现金融变量变化引起实体经济变化的重要的金融 指标,又是考察宏观金融变化趋势的重要的金融指标。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金融当局,还是研究经济问题的专家学者,都格外关注贷款增量的变化。
随 着货币政策性质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改变,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量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继1月份破天荒地达到了罕见的1.62万亿元后,2月份新 增贷款仍然超过了1万亿元。这两个月的贷款增量,已经超过以往年度半年的贷款增量规模。尽管以后月份的贷款增量会下降,但全年仍可望超过政府确定的5万亿 元规模。这两个月贷款激增,是去年以来被严重抑制的累积贷款需求集中释放的结果,表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落到实处,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正在显现,同时 也表明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在金融领域得到了积极响应,其对遏制经济下滑,促使我国经济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率先复苏,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在全球金融危机仍 未见底、美欧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我国经济下滑风险犹在的情况下,贷款激增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助于提振和增强人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同时,人们对 市场流动性后继乏力的担忧,也可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
不过,在贷款超常增长的背后,也透露出三点隐忧,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其一,从贷款 增量结构看,1月份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占全部新增贷款近四成,2月份也大体保持在这一水平,其余增加的则主要是与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和4万亿元投资项目相关 的中长期贷款,而充当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生力军角色的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却没有显著增加。这表明,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仍然十分谨慎,“惜贷”现 象还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的发挥。
其二,贷款超常增长的态势不可能持续。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 毕竟是有数量和时间限制的,以政府投资项目为基础的贷款增长不具有持续性;随着时间推移,商业银行放贷的季节效应会明显减退;票据贴现利率已显露回升态 势,票据融资规模不久也将出现回落。综合这些因素,将使今年贷款增量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特征。经验数据表明,从贷款增加到GDP增长一般有3个月到半 年的时滞。如果贷款增量从4月份开始下降,那么,势必大大削弱下半年经济反弹的后续动力,延缓经济复苏的进程。自然,大多数专家学者关于“今年三季度我国 经济会率先复苏”的预言,恐怕也难以成为现实。
其三,贷款激增也加大了商业银行保证资产质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资产经营风险。尽管贷 款激增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但巨额贷款在短时间内集中投放,贷款项目审查的严格程度和风险控制的到位程度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可能增 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恶化资产质量。
面对贷款激增带来的隐忧,要更好地发挥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尽快复苏,并有效地防 范和控制商业银行资产经营风险,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商业银行应尽可能均衡投放贷款,避免贷款增量在不同时间段内大起大落;二是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优化信贷 资金投向,改善信贷结构。光有贷款增量的放大而没有贷款结构的改善,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必将大打折扣。应努力增加对“三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高 科技等行业的信贷投放,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商业银行应避免信贷投放中“国进民退”现象的重现,努力创新信贷产品,增加适合民营 企业和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种类,强化信贷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使信贷资金更多地进入实体经济中最富活力的部分,以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三是监管部 门应加强窗口指导,引导信贷资金合理分配,并加强对票据融资的监管,遏制票据融资套利行为,避免贷款“虚增”。
郭田勇: 从我国金融政策的实践来看,贷款规模这一指标的政策有效性相对于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要好。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面前,5万亿元新增贷款以上的贷款规 模是必要而且可行的。从目前月度新增贷款数据来看,全年突破5万亿元的贷款规模应该不成问题,下一步央行应根据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适时引导贷款投向、调整 信贷结构。
从效果上来看,历史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40%以上依靠投资拉动,尽管如此,考虑到当前我国政府所实施的财政刺激方案当中更多地考虑了刺激内需与扩大投资的协调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相信这一贷款投放目标的实现能够较好地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内需的扩大。
当然,在贷款规模放大的同时,我们还是要综合运用包括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进行金融市场的调控,助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詹向阳: 中国商业银行在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下行必然带来信贷资产质量的下滑,这是一条不容忽视的规 律。在经济下行的条件下,把贷款放出去固然有难度,但是更难的是不仅要放出去还要放得好,还要使现在放出的贷款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能够正常地收息,并在贷 款合同期满时能够如期收回本金。这才是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真正考验。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扩大贷款投放的过程中,坚定地贯彻和实现结构调 整的意图。
我个人认为,本次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相比1997年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投资与消费及促进增长和深化改 革间的平衡。这次货币政策的放松,并不是“大撒手”式的放开不管,而是“适度宽松”。何谓“适度”?就是在强调保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坚持调整经济结构, 在对重点项目、“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强调坚持有保有压,强调对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企业行业,仍将坚持限制措 施。因此,这是有保有压的放开,是有控制的、有区别的放开。
同时我还认为,我们讲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是讲两个方面没有变,一是讲我国 经济强劲增长的好的方面没有变;二是讲中国经济内在的深层矛盾也没有变。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经济结构确实存在过分依赖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占比过低,能源和 资源消耗过高、经济效率低等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结构确有彻底调整的必要。应当说决策层在10年前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一直努力想解决这个问题。尽管在当 前时机下,抵御外部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矛盾和当务之急,但在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防范风险的重要和必要,要把结构调整贯穿 在经济提振的过程中,放大经济中健康增长的好的一面,使重点项目和好的企业得到支持,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对“两高一资”项目和企业要坚决限制,对投资冲 动要有节制,防止经济中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借经济提振之际扩大起来,为日后发展积累风险。
推进人民币结算 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后记者见面会上表示,关于人民币结算的方案,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完成,经国务院批准后将尽早实施。那么,人民币结算工作的落实有怎样的意义,又应该如何推进人民币结算呢?
王元龙: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全球汇率波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主要表现为三步走的进程:在货币职能上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结算 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在地域扩张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取向。尽管人民币目前仍属不 可兑换货币,但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允许香港、澳门和10个东盟国家的公司与中国广东以及长三角等地区的贸易伙伴进行货物贸易时以人民币结 算,表明人民币已经开始转向区域结算货币的角色,这将可能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国际化并实现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其次,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 算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众多的积极效应。从宏观层面来看。此举将提升和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中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话语权、定价权;将促进中国经济更好 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密切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有利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开放并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源配 置能力;将有助于加强监管,打击境内外非法地下人民币与外币交易行为,维护中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从微观层面来看,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将极大地促 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可以使国内企业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消除部分外币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加快企业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 利于国内商业银行获得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增加盈利机会,有助于提升国内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 的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以来,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也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如果区内贸易用人民币支付结算, 将有助于维持区内贸易稳定,避免因美元短缺造成贸易萎缩,从而有助于亚洲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助于应对美元逆转的风险。尽管短期看来美元在走强,但 未来美元的长期趋势必然是贬值。如果美元发生逆转,对中国而言,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等方面,必然导致美元资产和 贸易结算的巨大损失。目前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东亚国家与地区普遍大量持有美元或美元债券,如果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美国国债市场泡沫可能会破灭,国际结算 要尽可能减少使用美元。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毋庸置疑。
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对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同样意义重大。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应对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金融的稳定。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是支持香港在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的重大举措,此举将有利于两地贸易往来以及共同面对金融危机。
郭田勇: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以及在全球、尤其是在周边亚洲国家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周边市场对于人民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有利的市场导向下,我们国家应该 积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推动双边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制度安排,因为人民币只有成为区域内的贸易结算货币后,才有可能成为储备货币,并成为区域内的基础货币。 确立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货币地位,不仅有利于扩大区域内的交易规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而且能够降低区域内美元的交易性需求以及 随之而来的汇率风险;更重要的是,实现区域内的基础货币地位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进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准备。
王元龙:2008 年1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显而易见,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采 取的是“试点推广、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由试点地区逐步扩大范围。试点初期,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范围在国内仅限于广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广西和云南以及 港澳地区,而境外则为东盟有关国家和地区,即先在局部区域内试点;随后,逐步将范围扩大到中国全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其次,在进出口贸易中有侧重。试点初 期,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很可能在进口贸易中发展较快,这是因为中国对能源、矿产品等商品的需求较大,在进口商品定价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中国在出口贸易上, 定价能力依然处于劣势,从而在一段时期内对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推行有一定的影响。
开展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遵循的方针是“稳步推进、确 保安全”。个人认为,可能采取的措施是以区域经济货币合作为框架,确保区域人民币国际结算的稳步推进。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已经开展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中国与其相互间的经济关联度也比较高,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可以先在局部区域内试点,并逐步扩大到亚洲其他国家。为确保试点安全运行、确保贸易的真实性,试 点期间可规定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仅限于跟单结算方式。为避免试点对国内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试点初期可规定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仅限于中资银行海内外 分行借助其总行设置在境内的统一平台进行。
在确定试点地区的同时,也选择一批商业银行作为从事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试点银行。由试点银行率先开始试点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根据安排,海外企业可以到试点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开设人民币账户,然后通过这个账户和国内的贸易伙伴用人民币结算贸易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