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通缩”袭来:定向宽松的流动性去哪儿了?
中国正处在“结构性通货紧缩”时期,或者叫“后通缩”时期。从实体经济层面看,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导致扩产投资冲动被压制,融资需求不足,通缩迹象明显;从宏观层面看,央行维持货币适度宽松,并不具备通缩中货币紧缩现象。
中国正处在“结构性通货紧缩”时期,或者叫“后通缩”时期。从实体经济层面看,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导致扩产投资冲动被压制,融资需求不足,通缩迹象明显;从宏观层面看,央行维持货币适度宽松,并不具备通缩中货币紧缩现象。
按照一般的逻辑,实体经济出现通缩迹象后,央行会采用降准、降息等方式提供流动性、引导利率下行,以促进企业融资扩产。为保证“稳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也适度宽松了,只不过受“去杠杆”周期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影响,当前尚未进行降准、降息操作,定向宽松输出的流动性只是填补了新增外汇占款减少的缺口。
为提振实体经济,人民银行可为煞费苦心,不惜在定向宽松中,让货币政策财政化,以支持棚户区改造、“三农”、“小微”等特定领域融资和投资。
事实上,央行通过定向的货币政策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意图的实际效果未尽人意。那么,流动性去哪儿了?信贷市场需求仍然不足,但值得一提的是,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融资企稳,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标准化金融市场火爆,资金流入明显;同时,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为6.97%,比二季度的6.96%还略有上升,引导利率下行的意图也未实现,倒是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行。流动性并未如央行预期一样,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金融市场。
定向宽松弥补的是新增外汇占款的缺口,而目前实体经济的症结正是新增外汇占款下降所反映的出口下降,以及消费不足综合引起的产能积压。这也是人民银行定向宽松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失效的关键。
新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产能和资本输出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2015年,人民银行是否降息或降准的关键就是,上述两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效果,和“稳增长”和“去杠杆”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