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操作不温不火 货币宽松还有更大空间
在11月11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又如往常一样进行了规模为200亿元的14天期正回购操作,利率保持3.4%不变。随着近期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的发布,央行的货币政策将会如何操作给了市场更多猜想——降准或者降息,在考验央行的政策定力。
在11月11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又如往常一样进行了规模为200亿元的14天期正回购操作,利率保持3.4%不变。考虑到本周将有400亿元的正回购到期,如果不出异常,到周四依然保持这样的操作节奏,央行在公开市场的资金投放与收回将继续保持平衡。
这样不温不火的操作,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随着近期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的发布,央行的货币政策将会如何操作给了市场更多猜想——降准或者降息,在考验央行的政策定力。
全力降低融资成本
从今年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看,整体而言,央行显示出积极引导利率下行的姿态,这一点在相关资本市场似乎已经起到了引领作用。对于宽松货币政策,央行并未实行传统的降息降准政策,一系列的创新工具不断地被运用。此前在外界看上去“秘而不宣”的货币政策工具出现在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用央行自己的话说,就是“优化政策组合,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用调结构的方式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而目标是保持流动性总量适度充裕的同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首先,央行灵活开展了公开市场操作。今年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不同期限的正回购操作,同时三次对14天期正回购进行降息操作,旨在降低市场上的资金成本。与此同时,央行创新性地搭配使用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适时进行双向调节,创设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这些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向宽松的调节。
总体而言,央行今年以来一直都在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过,面对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以及物价涨幅走低的形势,央行在保持定力的同时,其货币政策在一定范围内还是进行了上述“主动作为”。
央行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白费。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以及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且从目前来看,下滑的趋势还在继续。值得关注的是,在宽松货币政策氛围下,债券市场走进了快乐的牛市,一些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但从整个社会融资成本的统计数据来看,信贷成本却依然居于高位。从央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可以看出,9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7%,比上月下降0.12个百分点,比上年12月份下降0.23个百分点。而今年二季度末该数字为6.96%。也就是说,整个三季度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略升了1个基点,仍处高位。事实上,今年以来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下降23个基点。
降息降准会来吗?
虽然央行的主动作为以创新的手段出现,市场对央行采用传统政策“定力”是否在未来动摇还是不断“吹风”。特别是在中国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1.6%创下新低之后,这种声音似乎变得更加强烈。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学家谢栋铭认为,以10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为依据担忧通缩还为时过早。鉴于已经接近年底,季节性因素应该会帮助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从低点走高,预期消费者物价指数在年底会重新接近2%,这应该可以缓解对中国通缩的担忧。但从政策角度来看,低迷的通胀数据应该给了央行推出更多宽松政策的空间。
从公开发表的观点来看,瑞银认为降息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发表的报告称:“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单纯放松信贷供给条件也未必能促使信贷扩张提速、扭转实体经济颓势。当前,在需求端也迫切需要诸如降息这样更强有力的信号来稳定预期、增强信心,有效撬动企业部门需求。”
其实市场上已在流传明年一季度可能会降息的说法,但鉴于目前央行的操作方式,市场上多数机构都认为本年度内实现全面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些表述都是基于此前的行为在猜测央行会不会行动。谢栋铭称,目前政策创新依然是新常态下的核心,短期内央行可能不会大幅度放宽传统货币政策。
其实市场上的另一种观点也是有道理的,即在银行信贷部门的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是处于经济下行风险之中银行控制风险的需求,目前即使降低基准利率,但经济下行银行不敢贷或提高利率贷款也依然不会轻易得到改观。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称,定向宽松与降息的组合最能有效降低贷款利率,且在其他手段效果不佳的形势所迫之下,央行最终也会转向降息,即由数量型宽松转向数量价格双松。
央行未来政策如何?央行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说,将“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而目标无外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