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边际收益下降
国际美元指数录得40年来最长涨势,引发全球大宗商品雪崩行情的同时,亦打压中国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加上青岛港融资骗贷案后不断收紧的信用证约束,中国贸易融资正在大幅减少。分析师强调,尽管美元大涨,但最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还是有所升值,因此降低了对贸易融资的负面影响。
国际美元指数录得40年来最长涨势,引发全球大宗商品雪崩行情的同时,亦打压中国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加上青岛港融资骗贷案后不断收紧的信用证约束,中国贸易融资正在大幅减少。
市场人士表示,现阶段贸易信用证的开证异常困难,加上美联储加息预期和中国政府降低利率的努力,都在挤压中美利差前景,将进一步拖累贸易融资的边际收益。
有事实为证,往常贸易融资商会认为当前铜进口盈亏比值非常具有吸引力,而今,他们在贸易融资上表现得却很淡定。
“以前(贸易融资)鼎盛的时候进口亏损低于1,000元就会非常积极地去做融资了,现在的进口亏损经常低于1,000,但融资积极性不强了,很多受到限制做不了了。”金瑞期货研究所金属研究员叶羽钢称。
中金大宗商品资深分析师马凯指出,贸易融资的风险收益比在下降,从今年二三季度以来,其主要利润来自利差,由于现在人民币波动是双向波动,今后的贸易融资也是边际减少的趋势。
在他看来,人民币双向波动的格局令贸易融资商宁愿选择对冲汇率敞口,只用利差来赚钱,加上中国国内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民间金融风险加剧,贸易融资的风险亦相应上升。
现货市场也传出同样的信息。据从现货商了解到,LME价格远期贴水进一步扩大,限制买家采购积极性,市场继续维持清淡局面,卖家供货报盘较多,但买家反馈较少,目前普遍反映下游买家资金紧张,开证额度也紧张,限制了买家购买力。
不过,分析师强调,尽管美元大涨,但最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还是有所升值,因此降低了对贸易融资的负面影响。
在他看来,和美元大幅升值相比,转口融资贸易没有放松,并被定义在“虚假贸易”之列,对贸易融资的影响更为深远。
的确,中国9月份进出口高增长,因出口增速和出口交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数据发生背离,且9月对港台地区出口增逾三成、贵金属出口猛增至百亿元人民币,再次引发市场对虚假贸易的忧虑。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大宗商品经历全线暴跌行情,除了对国际美元指数大涨做出反应外,也体现了市场对大宗商品基本面扭转至熊市的悲观情绪,或加速终结大宗商品超级周期。
黄金、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均全线下行,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也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新低,而螺纹钢、铁矿石、焦炭期货等黑色金属则更是不断刷新上市以来新低。
**贸易融资仍是可行之道**
尽管美元大涨,中美利差也有缩小的趋势,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走势偏强,中国经济增长逐季回升提供支撑,中国仍在吸引资本流入,而在资本账户未全面开放之前,贸易融资仍是可行之道。
国泰君安报告指出,虽需观察美元走强引发的新一轮全球资本流动和资产配置迹象,但目前看,考虑到中美利差悬殊,美元走强尚不足以引发资本流出,且近期美联储对加息态度有所软化。
“影响贸易融资的主要是未来利差的变化,美元指数上涨对商品价格利空,但对贸易融资影响不大,...如果美元兑人民币大幅升值,则会影响到贸易融资和进口。”中信期货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景川指出。
对于期货市场而言,格林大华高级研究总监李永民指出,在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国内消费仍难以大幅启动,产品过剩仍未常态,现货供应压力将导致国内期货价格维持弱势震荡或震荡走低的态势,期间的每次上涨最好看作是中期弱势周期中的一次阶段性反弹行情。
但鉴于短期内市场出现的利多因素,比如利率下行、美联储延缓加息令美元指数冲高受阻,将减轻短期国内期价下跌的压力。
李永民并强调,近期国内期价有望延续上周开始的反弹行情,从期货板块讲,前期的超跌板块如螺纹钢、铁矿石,农产品板块中如白糖、豆粕短期内利空动力基本上得到释放,建议以逢低买进为主;有色板块如沪铜、沪锌尽管短期内表现较强,但季节因素对后期消费不利,建议等待逢高做空机会。
**上周大宗商品其他新闻一览**
--中国国家发改委周五称,自周六(18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00元人民币和290元。这是下半年以来连续第六次下调。
--中国9月份的经济数据预计会优于8月,从国家能源局周四发布的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上也得到印证。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5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
--中国国家发改委称,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5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公布旬报数据显示,9月下旬重点企业粗钢日产量178.58万吨,旬环比微降0.07%。
--中国海关周一称,9月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8,469万吨,较上月上升13.1%.
--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CNGOIC)周一表示,由于新作大豆集中上市,本周起临时存储大豆竞价交易暂停。
--中国海关周一公布的2014年9月全国进出口重点商品量值及历史数据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