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不宜带动IPO提速
其实,不该过度奢望沪港通开闸后的资金“抢跑”效应,而应创造条件为沪港通 “保驾护航”,包括IPO继续保持适当的扩容速度,避免因扩容节奏波动导致市场过度波动。预期明确且扩容速度适当的IPO,将有利于沪港通平稳开闸,提振投资者信心,争取今年A股跑赢欧美主要股指。
不该过度奢望沪港通开闸后的资金“抢跑”效应,而应创造条件为沪港通“保驾护航”,包括IPO继续保持适当的扩容速度,避免因扩容节奏波动导致市场过度波动。
沪港通开闸在即,投资者聚焦于其带给A股的利好效应。也有的投资者担心,沪港通开闸对股市资金面的改善,会不会导致IPO随之提速?
日前有机构认为,沪港通令A股得到更多流动性流入,支持第四季度大量新股发行。这样的分析估计看好沪港通的两大效应:其一,沪港通提升市场人气,A股延续今年7月启动的反弹行情,有利于消化IPO带给投资者心理层面的压力。其二,沪港通直接和间接带来资金“输血”,使A股资金面较此前变得宽裕,有助于对冲IPO“抽血”,将是大盘新股发行的有利时机。
回头看以往的A股市场,行情走强或回暖带来IPO提速的例子并非没有。2007年A股牛市攀上巅峰,IPO创下当时有史以来第一高,全年IPO融资达4473亿元。 2009年A股大幅反弹,上证指数全年高点较上年低点翻番,随之IPO重启并扩容大提速。2010年1至11月,A股 IPO融资达 4501亿元,让2007年的IPO历史融资纪录就此作古。不过,这两次IPO史上第一和第二之后,A股均出现大跌。
虽然各方对股市下跌原因有不同解释,有的强调IPO与股指涨跌无关,但在投资者层面,对行情回暖后的IPO提速容易产生紧张感。近几个月,新股阶段性集中发行也造成股指多次调整,有人甚至把新股集中发行的负面影响称为“打新魔咒”。
就沪港通而言,若开闸后推动A股 “更上一层楼”,IPO也不宜快速随之提速。在今年6月份第二轮IPO重启之前,监管层明确表态,“从6月份到年底,计划发行上市新股100家左右,并按月大体均衡发行上市。”这是监管层为稳定市场预期采取的措施。到目前为止,每个月的新股发行上市大体均衡,且沪深交易所的发行数量较为均衡。例如,证监会10月15日核准了11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沪深交易所各占6家和5家。应该说,IPO预期稳定是本轮A股反弹的重要基础。沪港通获批消息宣布于IPO预期稳定之前,后期的市场效应优于前期,与IPO预期5月底得到稳定有一定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至10月份IPO获批数量分别为10家、12家、11家、11家、11家,距离100家还差45家,而全年只剩下最后两个月。有市场人士猜测,若完成100家的发行目标,最后两个月将分别获批22家左右。如此推算,似乎预示着沪港通开闸支持四季度更多新股发行。不过,年内最后两个月平均发行22家的假设,与“按月大体均衡发行上市”的市场预期不吻合。
其实,不该过度奢望沪港通开闸后的资金“抢跑”效应,而应创造条件为沪港通 “保驾护航”,包括IPO继续保持适当的扩容速度,避免因扩容节奏波动导致市场过度波动。需要看到,沪股通潜在投资者看好A股低估值的投资价值,但投资策略可能较为稳健,不排除部分资金先行观望。一方面,沪港通等利好已催生A股15%左右的连续反弹,再加上2440点左右的前期高点横亘在前,部分投资者担心沪港通正式开闸前后或引发获利回吐。另一方面,沪股通投资者看重基本面,而当前经济数据并不给力。 10月21日公布的2014年三季度 GDP增速放缓至7.3%,较二季度GDP增速下降0.2个百分点,创下2009年一季度以来新低。有海外投行分析认为,A股需要暂时的调整,原因是沪港通开通初期的境外增量资金或有限,经济和盈利持续走弱不支持市场进一步向好,以及机构投资者逐步获利了结提前锁定收益等。
预期明确且扩容速度适当的IPO,将有利于沪港通平稳开闸,提振投资者信心,争取今年A股跑赢欧美主要股指。一旦产生这样的预期,将有助于扭转A股前几年连年“熊居”全球的负面形象,从而使沪港通更具吸引力。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