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客户经理如何排除财务报表的干扰因素!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对职业判断性业务的处理及导致的财务信息弹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本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却出具了上述三者之一的审计报告;
引自银联信《风险经理实务研究每周要览》
客户经理在对企业进行基本的信贷可行性判断时,都要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受到财务知识水平、客观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被误导,从而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了错误的判断,影响对高层的决策建议水平。本文主要分析误导阅读财务报告的主要因素,以便提高银行做出信贷决策的准确性,保障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一、会计业务的不同类型造成财务数据误读
企业的会计业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验证性业务,另一类是职业判断性业务。所谓可验证性业务是指那些可以通过各种凭证来验证业务本身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业务。例如,外购存货的购入发票、职工工资发放单等可以用来验证存货购入及其买价、工资发放及金额两项业务的有效凭证。一般企业的业务属于这一类。
而职业判断性业务则是指那些虽已发生,但其发生金额需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决定的业务。这类业务最明显的例子是固定资产折旧费的确定,企业在使用固定资产时,即可视为这项使用固定资产的业务已经发生,至于企业因使用固定资产而受益的金额,则以折旧费的形式来确定,在目前允许采用多种折旧方法的条件下,对同一种固定资产的使用,不同会计人员往往会算出不同的折旧额,而每一种计算结果都有其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这类业务入账金额的确定只能估计确定。正是对这种职业判断性业务的估计处理,才使得企业的财务信息,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对职业判断性业务的处理及导致的财务信息弹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坏账备抵率的确定
对应收账款损失的处理,可以采用备抵法,坏账备抵金额由下式确定:坏账备抵金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估计的坏账率。会计处理的结果,增提坏账准备将导致企业的管理费用增加,降低当期利润,减提坏账准备将减少管理费用,增加当期利润。虽然我国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限定了企业的坏账估计率,即允许企业按照年来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但在这个范围内,坏账率的确定,则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决定。
(二)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企业有多种方法对存货进行处理,但任何一种方法处理的结果均会与其他方法确定的发出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出现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企业损益表中的利润出现差异:如商业企业发出库存商品价格高估,就会使利润下降;反之,则会使利润上升。至于方法的选择,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折旧方法的选择,涉及折旧年限、净残值估计率,直线或加速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上述任何一种因素无法进行唯一性的确定,因此就造成企业折旧额的估计无法确定,进而导致当期财务成果出现弹性化。
(四)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确定
与固定资产的折旧一样,无形资产摊销中摊销期的确定也是主观决定的。与其他资产不同,无形资产使用年限受人的因素、市场因素等影响较大,其长短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选择摊销期的长短也就有了弹性。其结果,当无形资产摊销期较短时,计入当期费用的无形资产价值就会提高,利润就会下降;反之,将会使企业的利润上升。
(五)其他方面的方法选择
其他方面,如长期投资中权益法的应用条件,我国的规定比较混乱,企业可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法;长期债权投资溢、折价的摊销、或有事项的估计,长期负债利息的确定以及应付债券溢、折价的摊销等,均可能构成企业高估(或低估)资产、低估(或高估)利润的因素。
二、人为操作财务报表信息导致误读
这里所指的人为操纵,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粉饰其财务状况的目的,人为地“制造”一些业务或某些业务的金额的行为。实际上,我们前面谈的各种会计方法的选择,已经包含了一定的“操纵”成分,但那时的操纵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所选择方法的有限性的制约。在这里,我们讨论其他一些人为操纵的情形。
(一)人为地操纵销售活动的实现时间
在会计期结束之前,企业如果意识到当期的销售收入未能尽如人意,有时会采取假销售的办法,虚增当期销售收入与利润,以使银行对其利润水平有较高的评价。
(二)人为地操纵制造业中期末在产品与产成品的费用分配方法
在制造业,期末在产品与当期入库产成品的费用分配是一个难以说清而又必须说清的问题。某些企业为了提高利润水平,往往采用高估期末生产品成本,低估入库产成品成本的办法。
(三)通过有目地的调整来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
与理财活动相结合的操纵活动这类方法具有较大的欺骗性,也是许多企业正在尝试的方法。这方面的一些表现有:
1、为改善其资本构成而将债务转化成所有者权益
企业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间的比例如果过高,企业就可能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改善其构成比例的目的,可能精心策划将债务转化成所有者权益的“战略”活动:往往首先以一定时期的高利润吸引目前和潜在的所有者,然后再以“优惠”条件“优先”给予债权人,鼓励债权人放心大胆地将债权放弃,转成企业的所有者。一旦此战略实现,将意味着,原来的债权人不会再对企业有债权要求,企业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好转,结果,使企业的债权人风险加大。
2、通过对其他企业的兼并、收购、形成企业集团,同时改善母公司的资本构成企业集团的组建,有多种经济上的优越性。但也有一些企业,进行企业集团的组建的目的是要改善其母公司的资本构成。企业,应为母子公司的集合体。在集团内部,母子公司是各自独立的法人。母公司获取子公司的控股权,往往是以投入资本作为代价的。母公司在对外投资获取股权时,既可以用货币资金,也可以用非货币资金(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而上述非货币资金用于对外投资时,往往涉及有关资产的估价问题。如果在估价过程中,资产以远远高于原账面净值的价值评估则这部分差额就会增加企业的“资本公积”。结果既组建了企业集团,又使母公司的资本结构得到改善。
三、对审计的理解不当和审计报告的使用有误造成误解
审计人员在审查完财务报告后,会出具四种不同意见的审计报告,即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反对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现实生活中,客户经理往往对审计工作的作用及审计报告的使用产生误解,盲目相信审计报告。因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
(一)关于审计工作的作用
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主要用来确认财务报表的内容是否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是否遵循了会计准则。审计人员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要对上述诸方面进行考察,并根据审计的结果对外出具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并不负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企业内部是否存在舞弊行为进行审查,审计人员所做的全部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出具审计报告。因此,审计报告仅是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用标准的格式体现出来,并不代表验证了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二)关于审计报告内容的涵义
审计报告只是审计人员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编制的报表是否遵循了会计准则,是否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所表明的一种看法或意见。无保留意见报告是一种最常见的审计报告。但是,请读者注意,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只有“符合”、“恰当”、“一致”等具有弹性的字眼。因此,在阅读审计报告时应注意:
1.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处理准确无误
审计人员之所以能够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很重要的一点是审计人员认为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及会计处理与会计准则的要求无“重大性”差异。或者说,即使企业的会计处理与准则的要求有偏差,但只要审计人员认为这种偏差不足以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则仍然不影响审计人员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另一方面,可能企业的会计处理没有遵循准则要求,且差异重大,足以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并招致损失。但由于审计人员水平所限或受其他条件的制约,未能发现这些问题,而仍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报告对企业会计信息对读者的误导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不意味着企业内部无舞弊现象,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企业内部是否存在部分职工的舞弊现象,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有方,只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在这方面负有责任。如果企业内部有上述问题,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也已发现,但只要审计人员认为这些问题并不影响企业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审计报告也会是无保留意见的。因此,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不能代表银行可以不对借款企业进行调查和考察。
3.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反对意见的审计报告与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也不一定意味着企业在经营与内部管理存在重大问题
审计报告只是就报表是否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出具的意见说明,它并不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直接的关系。
上述三种审计报告的出具,主要是因为:
第一,审计人员无法得到有关信息;
第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本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却出具了上述三者之一的审计报告;
第三,企业确实在会计处理与报表编制上严重触犯现行会计准则与制度。可以看出,即使上述第三种情形,也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有一定距离。
但是,应该看到,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可信度”远远大于其他三种报告。
四、客户经理对有关误导的防范
我们已经看到,在财务报表背后,到处是与“真实”,“准确”、“可靠”有一定距离的东西。简单地依赖报表做出决策极易导致失误。客户经理在使用财务报告的时候,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掌握和理解,可以较好的避免对报告的误读。
(一)财务报表信息本身具有弹性
与世界上许多事物存在模糊性一样,企业诸如资产价值,费用金额,收入金额及利润等由于计量的原因,其本身就是具有弹性的价值量。这已从诸多的会计方法具有可选择性这一点得到验证。这就是说,报表中所列示的数字并不具有“唯一正确”性,能用公式表达出来的关系也并不一定合理。例如,很难有道理来说明加速折旧法中为什么一定要“双倍余额”或“年数总和”法而不是其他方法。因此,在财务报表信息的形成上,除了有“客观”、“实际发生”方面的因素外,还有许多是惯例性的。
(二)加强自身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
企业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处理会导致众多的粉饰方法。但任何粉饰方法,均难以改变企业的现金与现金流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可信度较高。
但是,由于会计核算所固有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原理,任何进入复式簿记系统的粉饰行为均会"顾此失彼"。例如,高估费用,必然低估资产或高估负债。因此,从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中,可以找出一些粉饰痕迹。例如,企业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是经常被粉饰的对象。因为企业明白,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两个简单的比率对企业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并不强,就必然在其他一些方面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以及现金流量表上反映出来,这就是说,对一个企业的同会计期间来说,它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好转很难与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流量的恶化同时存在。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全口径考察,就可以对企业的真实水平进行综合判断了。
(三)重视对企业非货币性信息的分析
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发展前景等诸方面的问题,有些是难以用货币来表示的,有些非货币方面的信息对银行客户经理来说比货币信息更重要。
例如,两个财务状况相同(从报表信息看)的同类企业,一个处于上升期,另一个则处于下滑期。他们只是在上升与下滑的过程中的某一时点表现为相同的财务状况。这种上升与下滑的趋势就不一定能从报表中反映出来。
企业非货币性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企业经理人员对财务报告的评论;
2、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措辞;
3、资产的构成及保值增值情况;
4、损益表中“非常项目”与其他项目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
5、企业或有负债与资产负债表上现实负债的数量对比关系;
6、企业的股利发放政策;
7、企业产品的市场状况与发展趋势;
8、企业的公众声誉;
9、企业的雇员周转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