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跨国公司在华新趋势
迎接新挑战 近年来,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变化,包括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利用外资的战略和政策、经营成本上升、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等。
作者:何曼青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所所长
我国投资环境的变化对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提出了新挑战与更高要求,跨国公司必须适应公平竞争的新环境,积极应对。
近年来,我国针对外资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吸收外资规模也取得长足发展,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区域分布得到进一步改善,投资来源地和投资方式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外商企业对我国GDP、出口和税收等方面贡献突出。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外经济放缓、竞争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经济转型调整,我国对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中国政府、中国企业适应新的环境,也要求跨国公司要适应公平竞争的新环境,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外资在华新特征
总体规模稳定扩大,但增速放缓。改革开放30多年来,除了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及2012年这三个年份外,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总体稳步扩大,并连续20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见图1)。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04,261家,实际使用外资12841.68亿美元。一方面,外资大量流入中国,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投资环境的认可,表明国际资本更加肯定在中国经营的赢利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利用外资的基数较大,同时受国内外经济放缓、竞争压力加大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利用外资的增速放缓。2014年1~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11.4亿美元,同比下降0.35%(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
外商独资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并购等新投资方式试探性发展。中国吸收外商投资,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是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和合作开发。其中,外商独资比重持续扩大,占全国实际吸收外资的比重由1997年的34.2%上升到2014年7月底的75.53%(见图2)。可喜的是,一些新的投资方式,比如并购、投资基金、证券投资、BOT、TOT等都有试探性发展(见表1)。
行业重心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十一五”以来,中国开始实施服务业开放带动战略,服务业吸收外资占同期全国总量的比重持续由1997年的22.99%上升到2014年7月的55.8%,服务领域逐步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重点(见图3),特别是投向现代农业、商贸服务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外资明显增多。外资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外商投资的重点,从一般制造业发展流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继续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外资日益形成规模。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跨国公司在华以多种方式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只有980家,到了2012年底,外资在华研发机构总数超过1800家,接近2006年的2倍,研发内容向基础性、先导性领域延伸。
东部吸收外资继续保持绝对优势,但中西部对外资吸引力显著增强。由于东部地区具有地理区位、先行改革开放等吸引外资的多方面优势,吸收外资的规模继续保持绝对优势。但随着中西部的大开发,改善投资环境的效应逐步显现,另外政府加大了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和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力度,再加上东部近年来投资成本上升的影响,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增幅不断提高,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1999年的12.1%增加到2014年7月的17%(见图4)。
迎接新挑战
近年来,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变化,包括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利用外资的战略和政策、经营成本上升、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等。投资环境的变化对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要求。跨国公司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并积极应对,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中国经济“升级版”使得吸引外资工作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和政策取向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是目标层面,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观念层面,从行政引资、追求外资规模正在转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资,淡化引资规模的考核,引入技术含量、国内配套比例、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综合指标;三是宏观经济层面,调整价值取向,从过去注重以外资投入拉动宏观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四是产业层面,更加强调优化外资的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内外资产业耦合质量,避免低层次、同构化的国外资本大量入侵;五是微观企业层面,希望引入更多的战略投资者,支持国内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加强战略合作来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小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体系,提高国内产业配套和集聚。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的相对优势被弱化。本土企业的崛起给跨国公司带来很大的压力,跨国公司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中国的优秀企业,使之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企业。中国企业扎根于本土市场,更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在技术、产品、服务上不断创新提升,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这些企业在市场规模上不断扩大,自身规模也迅猛增长,成为业界的领军企业。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有些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竞争,进行全球运作和经营,打造全球知名品牌。与之相比,跨国公司原有的优势正在不断弱化,二者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与本土企业相比,外国资本和技术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还有劣势。跨国公司需要对此具有清醒的认识,调整经营策略,在积极巩固已有的竞争地位的同时,注重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较之本土企业,跨国公司存在后发劣势、市场反应不灵敏、产品成本更高等比较劣势。
后发劣势。中国企业由于熟稔当地的消费习惯、沟通方式、文化背景等,更理解当地客户的需求和当地市场的特点,降低了搜集需求信息的成本,能够率先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凭借着先期形成的分销渠道和当地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企业减少了市场进入成本,形成了在位优势,提高了后进入者——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壁垒。同时,中国企业由于对本国特定区域、特定市场有较强的根植性,可以优先获得国内的稀缺资源,优先选择劳动力以及价值链中的上游供应商。在开发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市场中,跨国公司在产品开发、渠道建设等方面动作迟缓,目前依然处于布局阶段。
市场反应劣势。经济形势时刻都在发生深刻而持续的变化:各种技术不断出现、融合,各种激励政策接连出台,各种应用扩张速度超出预期。面对相同的市场环境,中国企业可以及时、灵活地调整其战略和战术,更容易把握市场先机。相比之下,跨国公司则必须遵守总部整体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市场策略进行调整。一旦市场出现重大变化,需要做出关键性的战略调整时,则需要先与总部沟通,待总部确认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显然产生了时间的滞后,若总部不认可中国战略的调整,跨国公司只能保持原有的策略,这可能会使它们错过了商机。而中国企业早已完成了各种市场资源的配置和制定出合理的策略,全力以赴抓住商机。跨国公司在市场反应的劣势,对其竞争力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低端产品成本劣势。跨国公司在低端产品上与中国国内企业相比存在着成本劣势。以移动终端产品为例,国外品牌智能手机价格要远高于国产品牌智能手机,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具有绝对优势。国外品牌智能手机一般在3000元~5000元,而国内很多品牌推出了千元智能机,小米、联想、华为、中兴以及酷派等国内品牌牢牢占据了低端市场,使得千元智能手机市场得到迅猛增长。为了与中国企业展开竞争,摩托罗拉、三星、诺基亚等一些国外品牌也推出了千元智能机,但仍难以和国内品牌竞争。
抓住改革开放新机遇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新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无疑给投资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更大的自由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扩大产业开放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从高新技术开发、传统产业改造、环保工程到第三产业,处处都是大市场。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扩大利用外资方式和渠道的机遇。2010年国务院在《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扩大利用外资方式与渠道的一系列政策,比如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规范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加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加快推进利用外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试点工作;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善退出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和中期票据,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稳步扩大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外主体范围等等。
随着中国投资经营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中国国内政治稳定、巨大市场、产业和区域扩大开放、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吸引外资仍具有比较突出的综合优势,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标国之一。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中国仍是2014年国际投资的首选地,中国欧盟商会、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多数企业认为,中国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扩大在华的业务。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利用外资从规模型的高速增长转向效益型的稳定增长,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方式结构和来源结构等将继续向好。
信息来源:《中国外汇》2014年第18期 9月1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