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日元之鉴
下期预告:跨境人民币五十讲(33)金砖五国 简容:在本回书,说书人想和各位看官,聊聊日元,以作为人民币未来国际化道路上可借鉴的样板。
简容:在本回书,说书人想和各位看官,聊聊日元,以作为人民币未来国际化道路上可借鉴的样板。
首先,先交代一下,说书人为什么举日元这个例子,主要是因为中国和日本有着太多相似之处:经济发展策略上都采取了在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思路下推进自身工业化进程;贸易对手又都是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相应又先后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人;发展结果作为亚洲的主要经济体均创造了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不胜枚举。
这里说书人还想说一下自己这些年的一个感受,就是在观察经济运行的时候,尤其是做比较的时候,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地方:在不同的经济体表现出相似的一些经济现象,虽然其背后的经济逻辑不尽一致,但经济实际的发展往往又是按照“形而上”的路径进行的,因此,貌似没有直接关联的一些经济经验数据规律,往往反而成为了我们进行理论推演的依据,因为经济分析无法采用实验室的实验论证法,由此经济历史就成为实验论证的一个替代,即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
例如,1985年9月22日,美、日、联邦德国、英、法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聚会纽约的“广场饭店”,达成了“广场协议”—五国联手协调行动,促使美元贬值,并且实行自由兑换制,而此协议签订7年后,日本却迎来了长达12年的经济萧条(1991-2002),至今未能完全走出来。
回过头来,再观察2005年7月份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中国,似乎日本当年的路径又在重演:例如,两国均在本币快速升值的两年后,出现了物价上涨;伴随汇率的快速升值,均出现了以股市和房地产为首的各类资产泡沫;期间两国的金融资产均出现了大幅增加;两国的出口增速并没有因汇率升值而立即出现大幅回落,只是在几年后才出现下降;其间在两国的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分量被提升到史无前例的地位;在经历了一轮明显的通胀之后,通缩的压力逐渐成为制约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更为重要的是,两国均是在汇率政策变化的5年后,人口红利因素出现了拐点变化。
日本这个曾经的奇迹创造者经历超过10年的经济萧条,至今也没有完全从阴霾中走出,那么中国是不是也要经历这一痛苦呢?
截至2013年,中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中投资比重仍接近50%,城镇化率虽已达到53%,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近7000美元,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10%(65岁人口比重),但涵盖就业、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并没有实现全覆盖。因此,一旦宏观经济难受,国民的福利必将受到直接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正在进行的第三次突围战
当前中国的处境远比当年的日本要差。当然你可以说,差距的存在恰恰就是中国发展的潜力空间所在,但是如何激发潜力,恐怕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我想国家命运如人的命运一样,紧要之处也只有几步。正如“中国汇事”前两回所说的,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正在进行的第三次突围战,而且用官方的话讲,自2005年以来,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家庭作业我们补做得差不多了,外国人也不太敢拿汇率低估说事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汇改除了这些有利因素外,还有一个最不能忽视的变化就是,中国汇率风险的承担机制也已经完全私有化了,即货币当局虽然还会干预汇率价格,但是更多的出于国家金融稳定的考虑,至于说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则完全由市场参与者自身承担,而这一变化无疑会增加金融环境的复杂性,但这又是人民币国际化必须经历的考验,市场参与者必须学会应对波动性,并且从中能够收益。现在,人民币的资本项目还没有开放,但是作为国际化进程的必要条件,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是不可逾越的一环,而一旦开放,那么意味着,国内微观经济体在汇率方面的泳衣将又被拿掉一件,届时是不是会有众多裸泳者呢?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些人确实是在裸泳,可见货币当局所言的家庭作业,我们还有未完成部分。
回顾历史,每一次金融危机走完三部曲,才算真正结束:围观实体的信用危机-国家的主权危机-世界货币格局的变化,而本轮危机毫无疑问已经行进至第三阶段,人民币在这一新格局确立之前,何去何从呢?况且我们还有日元这样的一个样板摆在眼前,开弓没有回头箭,接下来的路究竟怎么走,且听下回。
转自:跨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