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纳到CFO的职场成长历程(八)
5号,开始有人催我要报表,先是统计局,后是银行,后是国税,后是地税,一直到10号,每听到电话我就心惊胆战:是不是找我的?
噩梦一月(3)
5号,开始有人催我要报表,先是统计局,后是银行,后是国税,后是地税,一直到10号,每听到电话我就心惊胆战:是不是找我的?
统计局的报表有些麻烦,时间久了,有点记不得表格的样式,似乎是要一些销售数量和金额的统计还有一些其他信息,还有两张报表,可以延后到8号。好说歹说,才允许我几张表一起在8号申报。已经没几天时间了,什么急处理什么吧。用了一天半加一晚上的时间好歹把三张表做出来,国税的电话打来,让我当天下午必须要先把增值税申报完,只剩我们一家了。奇怪的看了看时间表不是10号就可以吗?专管员说:要先进行金税申报,纳税申报表是10号前,这个小张交接的时候没有讲,差点漏掉了,赶紧问明了所需要带的证件和物品,到税务局大厅申报,大厅很是冷落,我不知道在哪个窗口,怎么程序,下面的人做什么都有,可就是没人愿意理我。没办法,先去问问专管员,是个很高大的女人,很豪爽,她当即领我下楼办了申报,算是明白了一道手续。然后一道和她上楼聊天,把所有和国税有关的流程:包括买发票,换发票等等,都一一记下。她还提醒了我一件事情就是进项发票要盖章,也就是要认证。我又回去把发票拿来认证(唉,幸好不是太远)。心里长吁一口气。我不赘述详细的细节,因为每个地区的流程都不相同,只是想说,如果你在税务上有什么不解,别忘记去咨询,因为专管员会将你的事情看得很重,而且税务部门也有相关规定,一个科的人员所管辖范围出事了,整个科和税务的考核奖金都将被扣除,所以他们也怕你出事。
报完国税把统计局的报表也送了去。第二年年底统计局被老板千方百计取消了,用他的话说报出的表越少越好,印象很清晰的一件事情就是到第二年12月份时我去申请取消,统计局的人说批文没下来,还要再报几个月,到年底给各种机关送礼时,我问老板要不要给统计局的送一份,老板说反正要取消,给了也浪费,于是春节后的二月份连表也没给报,奇怪的是她也没象以前那样拼命催我。
这时已经是7号了。才发现自己的纳税申报表和资产负债表,损益表都没有做,财务软件自动计算的资产负债表怎么都不平,怎么做都差了几十块,好象没什么错误啊?从头到尾又查了一遍——发现会计真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情,错了一点点都要兜几个圈子。还是没查出来,看到那几十块是原来是利息,分录似乎没有做错。为什么就是不平呢?
又去找从前的凭证,原来利息都是记的借方红字。后来才明白所有的财务软件在设置报表公式时,财务费用这一科目结转都是取数只能取借方发生额或者贷方发生额,如果按照我们书上的记帐方式,在财务软件里是做不平的。
总算把报表做出来,对与错先不去管她,要进行纳税申报表的电子申报。我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软件,琢磨了一下,基本会使用了。可是公司没有上宽带呀,怎么接的网呢?所有财务室的人都跑过来看—原来以前的小张是很保守,做这些事情向来只自己偷偷的做,不肯给其他同事学,这下有了机会,他们都好奇的看,七嘴八舌的出主意。苯手苯脚的总算把调制解调器安装好,查找拨号网络——那时的我对网络还一窍不通,可是我也记住了自己另外一个致命的缺陷——电脑,办公室里要用电脑和软件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总算是把税申报过去了,一件大事完成,还有地税,我们的国税和地税是有税务代理管理,可是国税的代理人员除了在年节领取礼品的时候露个面,其他时候根本就见不到,据说交了款就可以消灾,税务机关就不找你麻烦了,有事情,代理人员就可以帮着摆平。不过地税的代理很是热情,她说你只要把财务报表和其他空表带来就好,我帮你填写,还有别忘记公章。这下子帮了我大忙。于是我在12号带着当月的财务报表和几张空表来到地税。也许这个才是真正的税务代理,她那里有我前几个月的表格,她知道的事情比我还多,我看着她填报表,一个一个的问过来-(真是很感激她的耐心,我问了那么多白痴的问题,她一点没有显示不耐烦的样子)。有个问题印象比较深:明明记得企业所得税是国税,怎么在地税申报呢?税务代理说,因为我们的注册类型是个人独资企业,所以交纳的不是企业所得税,而是个人所得税,是针对企业法人的表格。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印花税和各种地方保险了,花花绿绿的表格有接近十张,看着眼晕。本来是只要把表格扔在她那里就可以走人的,可是我非要缠着她去看看申报的流程,于是她就带着我和她申报了一圈,大厅里那么多窗口,看着每个都觉得很新鲜。
她给我讲了很多学习的知识,还给我拿了几本税务方面的书,告诉我每个月的税务例会是一定要参加的,因为里面有很多新的法规公布,税法总是有变动,经常学习才跟得上需要。
就这样我总算把上个月的申报完成,一月份的帐已经拖了很多,边也没沾,那么多应急处理,还没有进行调整,一阵冲杀,出了重围,身后却一片狼籍。最紧张的阶段过了,但是要走的路还很长。
总结:初出校门的锐气在这段时间已经被打磨掉大半,虽然大学毕业,在社会这所大学里,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充其量只能算个大一新生。在学校里学的东西真到用时却没有多少可以派的上用场。理论的东西如果不应用于实践,也许仍旧只能是一些条文而已。
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危急面前见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