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融资业务的观念转变是动力
在近日结束的SWIFT商业论坛银行业支付和贸易融资会议上,中国银行总行国际结算部保理业务主管姜煦就中国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姜煦认为,外部经济环境为我国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商业银行的观念转变则是我国贸易融资业务的内部发展动力。
对比五大国有控股银行2002年与2007年国际结算业务量和中国所有金融机构2002年与2007年贸易融资余额可以看出,国际结算已经成为一项收益高、发展稳定的中间业务,贸易融资业务则具有风险低、流动性高、业务交叉性强的特点。
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经济资本占用少,是集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于一体的优质业务,具有两大明显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专业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中小股份银行纷纷成立贸易金融部,实现专业化销售与专业化管理,大型国有银行则重新梳理业务条线,推行条线管理和大公司板块模式,产品线前、中、后台正在建立;第二个特点是产品推陈出新速度明显见快,近年来银行在对客户和市场做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上,紧跟市场变化,大力开展创新,推出了很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对于中国贸易融资业务的未来市场变化趋势,姜煦将其总结为“一个取代,两个延伸,三个转变”。一个取代是指汇款取代信用证成为国际贸易主要结算手段,汇款占比已超过70%,信用证占比已不足20%,具体表现在买方市场形成以及IT技术广泛运用,贸易透明度大大增强;两个延伸是指目标市场从对外贸易领域延伸到国内贸易领域,目标客户从大型企业延伸到中小企业;三个转变则是,外贸发展方式从出口导向型转变为积极扩大进口,客户需求从单笔贸易环节转变为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单一需求转变为综合服务需求。
姜煦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贸易融资业务呈现出的创新发展趋势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在供应链融资方面,以往的商业银行仅对贸易的单个环节发放融资,而供应链融资,则是以供应链的管理技术与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作为授信审查基础,为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支持,同时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从战略发展角度来说,银行业的观察视野、思维理念、信贷文化和发展战略得以发展创新。从实际业务发展角度来说,拓展客户,降低风险,改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贸易金融服务,为自身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等都有待创新;在结构化融资方面,与传统贸易融资产品不同的是,结构化融资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明确的融资方式,而是根据国际贸易的特殊要求,对各种传统及非传统的融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设计组合,为贸易客户专门设计融资方案。具体结构有融资工具、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资金结构,担保、抵押、保险、套期保值等风险缓释结构。
随着赊销业务逐步取代信用证成为贸易结算的主流手段,银行需要重新定位其在贸易供应链中的增值服务。姜煦表示,银行业界围绕着这个领域正在酝酿着许多重大的创新,以提高运营资金使用率和控制供应链的风险与成本。TSU正是SWIFT针对近年来赊销(O/A)贸易日益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主流支付方式的变化趋势,专门设计开发的新型贸易服务设施系统。该系统于2007年4月在全球投入运行,最核心的功能为“Data Matching”,即“数据比对”。未来,银行通过TSU系统,不仅可以在订单融资和发票融资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还将开发出包括现金流管理、代客制单等其它多项服务。TSU将在银行业中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