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银行时代”的互联网金融策略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已经喧嚣许久,业内的声音也渐渐从冲击与挑战开始转向共存与互惠。从银行业体系的分层来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需求和迫切程度是有所差异的。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已经喧嚣许久,业内的声音也渐渐从冲击与挑战开始转向共存与互惠。在2014年的半年报中,多家银行提出了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重要发力点,那么银行该谋局互联网金融?将优势的信贷和金融资源,匹配互联网渠道,进行金融互联网化的尝试,能否见效,仍然待考。
上一个时代的银行业是怎样的?垄断的利差保护,持续到网点扩张建设和信贷规模扩张,以及对少数行业的集中支持和对小微业务的相对服务性缺失。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上一个十年是规模和速度扩张的十年,同时也是发展阶段以粗放式管理和经营为主的十年。因为,相对而言,实体经济总体而言是以上升的趋势为主,银行业信贷风险和相关行业市场风险度尚没有到集中爆发的时期。
到了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后银行时代,原有的管理和业务模式开始收到本质上的冲击,包括以互联网为渠道的新金融方式在给予大众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投资理财服务时,也进一步降低了通过银行服务获得投资、理财、融资等刚性需求的比重,最直观的表现是,银行在社会总融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目前已经降低到50%左右。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则是从小额和零售业务上进一步冲击了银行的市场份额。
更多金融业资讯,案例、法规、分析、创新、PE/VC、IPO、三板、并购重组、银行、债市、信托、项目融资、资产管理、资产证劵化、风险管控、基金管理、小贷、典当、担保、保险、互联网金融、行业知识等,学习、交流,尽在《中国资本联盟》平台微信公众账号:CACNORG。让我们以诚携手共进,缔造中国金融未来。(投稿、商务合作、发送邮箱:cacnorg163@.com)
在这一轮大变浪潮之下,银行又该如何应对这股来自互联网的冲击?毫无疑问,最好的防守方式就是进攻,也就是以银行优势的信贷和金融资源,匹配互联网渠道,进行金融互联网化的最佳尝试。
从目前各家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探讨和实践来看,对互联网金融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一方面从业务和营销渠道上进行多元化的互联网化尝试,吸引线上的客户流量,或者是将线下流量引流到线上;另一方面是从银行的组织架构和考核方面确立了互联网金融在未来业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正如诸多银行成立的互联网金融部,将互联网金融业务条线化、部门化、专业化,提高了集中运作的效率。
那么银行的互联网金融策略到底遵循了怎样的发展逻辑?各个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是否具备一定的差异性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国内银行体系的复杂,监管要求的严格,以及各银行区域优势和自身条件的差异,在互联网金融策略和实践上也具备了一定的差异性。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银行业的金融互联网化呈现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最基本的业务电子化阶段,其实这个阶段大多数银行都在做了,因为涉及到基本的银行用户体验,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服务设备,VTM柜员服务等。相对而言,这是银行业在利用科技系统的支撑来优化现有的业务流程和银行金融服务,以提高效率,并增加客户的使用黏性。
但是,在这个阶段的银行业,虽然说实现了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部分银行的业务电子化替代率也达到了90%以上,但是这种电子化的服务是围绕着现有的网点业务和基础客户群展开的,在服务的目的上来看,更多的是维系现有客户,但是缺乏更广阔的,更开源的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和维护的思维方式。
到了第二个阶段,随着互联网流量的冲击和互联网金融业务在门槛、便捷性、效率方面的优势,银行开始将业务搬上大互联网平台,也就是利用互联网化的渠道来进行产品营销和增值服务。例如,民生、兴业等银行开设的直销银行平台,将银行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直销服务的方式直接提供给终端的投资、理财群体,一方面扩大了银行客户群体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可降低了网点柜台压力,释放了网点的综合价值,并提高了以系统运营为核心的效率。
这个阶段,银行可以选择自建直销银行平台,也可以选择和大的互联网平台合作,但是从监管的要求而言,银行类业务相对而言比保险类和基金类业务更为谨慎,因此目前直销的模式更多还是采用了银行自建的模式。所以虽然保险和基金产品都能在淘宝理财超市购买,但是银行理财等产品由于合规性要求,目前大多数还只能在银行自有的互联网平台上销售。
从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到营销和管理上的平台化,对于银行而言,是从简单的业务线上化到营销和管理模式上的互联网平台化,但是,即便是这样,这两个阶段都还是业务的一种渠道方式的变化,但是和本质上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就到了第三个阶段,那就是利用银行现有的业务优势,进行平台化的交易数据收集、线上征信、线上资产转让和投融资平台的建设。
在第三个阶段,银行的金融互联网化才真正进入了数据和征信这个核心的领域。比如几大行建立的银行电商平台,其主要目的是在现有的银行授信体系下,建立一套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交易数据,订单数据和信用数据的收集和运用过程,将原本线下的银行业务模式变为线上即时的融资和服务流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原有金融资源优势和客户优势转变为线上电商平台的流量和数据优势,这也是银行业避免日后被其他互联网平台所“后台化”的一种必要策略。
在银行电商领域,几大行都开始了金融业务局部电商化的尝试,通过电商平台的建立,引入自身优质的电商客户资源,并在以B2B的形式驱动平台交易规模和流量的情况下,建立客户在电商平台上的交易数据,并为后续的投融资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例如,建行最早推出了“善融商务”平台,紧接着,交行推出了“交博汇”,而中行推出了“中银易商”,工行推出了“融E购”,农行推出了“磐云”平台。
从目前主要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策略来看,主要还是为了解决用户金融行为消费习惯往线上进行迁徙情况下银行业务的服务覆盖性问题。仅仅以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并不能主动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性服务,而是需要接入互联网的渠道入口,并在合适条件下积累相关业务数据和征信资料。除了银行电商模式以外,银行开办P2P业务,以及银行和电商平台合作进行授信业务的开发,都是银行深层次介入互联网金融的体现。
另外,从银行业体系的分层来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需求和迫切程度是有所差异的。国内的银行业按照规模,主要分为五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地方城商行,地方农商行以及农信社等。相对而言,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资源和科技支撑力度上更强,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尝试也会更趋多元化,在互联网金融策略上的层次也会相对更高,目前基本上都在以平台进入数据的阶段。地方中小银行由于在业务和科技支撑能力方面尚不完备,特别是在现有的银行业务电子化程度上还有待加强,因此主要还是以细分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为突破口,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实现在某些领域的弯道超车。
在后银行时代,银行的服务将不再局限于现有的网点,而是更多表现为业务的线上化、电子化和金融互联网化,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盈利结构将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分配。而各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策略的选择和执行中,更为可行的方式是在结合现有优势的条件下,进行渠道和入口的把握,并进一步积累线上的互联网用户和数据,形成互联网化的思维和业务逻辑习惯。
来源:互联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 互联网金融案例 finance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