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是如何改变金融的?

2014-09-19 11:32645

从飞钱、交子、本票、汇票,以及银行业的起源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支付工具,进而催生了专营支付服务的商号,提供信用中介服务,从而创造了并丰富了金融业。(三)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中央对手放的引入对于防范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金融服务的主要特征是:客户不再受地域限制;业务处理力求实时、准确、连续;金融交易电子化之自动化、数字化和无形化;行业竞争加剧等;在所有的金融服务中,大约85%的业务属于支付结算服务,即使是存、贷款业务,也只是规则上的不同,在技术操作上级湖都表现为支付结算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支付就没有金融。没有现代支付就没有现代金融。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在支付领域广泛应用为重要特点的金融生产力迅速提高,不仅极大的提高了金融交易和结算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还极大的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方式乃至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促进了金融领域生产关系和经营、监管理念的深刻变革。突出表现在:一是传统的柜台服务逐步被ATM、POS、网络等终端自助设备替代;二是金融服务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成为可能;三是服务主体从人工向机器设备转变。四是金融服务功能与社会管理功能出现了融合趋势。例如,帐户实名制的设置和落实;发行和受理学生卡、军人保障卡、公务卡、公共交通卡等特殊行业卡,以及建立税收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专门流转通道;同时,金融服务信息化所积累的交易记录数据为经济金融分析、信息体系建设、金融监管乃至寻找犯罪线索等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五是金融资产数字化,保障金融信息安全与防火、防盗一样重要。六是支付服务主体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设立预先许可限制,大量的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服务乃至存贷款业务,与银行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格局。七是消费者可以主动选择、自行操作金融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八是支付服务渠道的畅通、多样化、直通式处理,为银行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项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变提供了可能。

  一、支付改变金融的历史例证和现代例证

  在经济活动中,由于交易双方(或多方)在空间上的隔离,或交易需求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或实施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或三者兼而有之,导致交易成本的发生,如运输成本、时间成本、信息成本、信息成本等。在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支付的机制变革能够克服上述摩擦,使交易成本下降,无疑会降低生产和消费的总成本。支付体系建设无论在传统意义上还是现代意义上,都是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使交易更加平滑,合同更易实施而展开的。支付体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每次创新都会产生新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

  第一,对支付工具(流通手段、交易媒介等)的需要是货币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在人类历史上,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易的最早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物物交换越来越不方便,寻找交易参与者都能接受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需求。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有机统一。有了货币,金融才有了生命和灵魂。

  第二,票据的出现和发展促成了金融业的诞生。在中国的唐代(唐宪宗年间)商人为了避免携带大量金银外出不便,先到官号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点和钱数,之后持凭证去异地经商提款购货。因为官号在商业活动较活跃的地方设有联号,便于商人兑换现金。这种凭证被称为“飞钱”相当于今天的汇票,与之相关的业务便是汇兑业务,从事汇兑服务的官号收取手续非“飞钱”持有人可以贴现,也可以背书转让。宋代的“交子”最初也是为了解决金属货币支付的不便,既可用于直接支付,相当于今天的纸币,也可以兑换等额金属货币。

  第三,凭证解决了多种货币流通引起的贸易不便问题。在商业发展较早的欧洲,12的意大利贸易兴盛,商人云集,不同地区和过渡的商人来往于贸易中心。为便于交易支付,兑换商把不同货币按照市场形成的比价进行兑换,兑换商同时营同种货币之间的兑换生意。具体做法是,甲地兑换商收到商人货币后,向商人签发兑换证书,商人持此证书,向兑换商在乙地的分店或代理商请求款项,支取乙地通用的货币。这种兑换凭证相当于现在的银行汇票。12世纪中叶,意大利兑换商开始发行“付款委托书”兑换商向商人发行异地付款证书时,附带“付款委托证书”前者相当于付款合同书的效力,而后者相当于汇票。后来商业汇票可以背书转让,具有了融资功能。

  第四,寻求更轻便的支付工具是银行业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再以中世纪的意大利为例,随着商业的集中,发达商业中心变成货币集散地,商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倍感携带大量贵金属货币往来的不便,于是产生了专门替人保管金银的钱庄或金匠。这些钱庄或金匠通过提供场地、设施、安保、专业服务等,收取保管费用,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信用。由于钱庄金匠保管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存入的多于解付的,因而形成大量的资金沉淀,一方面的金匠、钱庄利用自己建立起来的信用制作、发行银票,用于替代金银支付;另一方面它们也运用沉淀资金从事借贷活动。贷款的有利刺激了钱庄、金匠们吸储的积极性,这时存款不仅不收费,反而向存款人付利息。这两方面的职能使钱庄金匠逐渐演变为银行。

  第五,票据交换所是中央银行的前身。在中央银行制度诞生之前,银行业完全是市场化的。起初不同银行发行的银票不一样,这导致银票之间存在兑换困难。为方便不同银行的储户之间交易支付,银行业设立了会员制的独立清算所,负责从事银票跨行清算业务。由于清算所掌握着会员银行金银储备信息、经营状况、银票的信誉情况等,清算所便肩负起监管者的责任,并要求会员银行将一部分自己的金银储备缴存到清算所保管,作为存款准备金;清算所成为中央银行的前身。

  从飞钱、交子、本票、汇票,以及银行业的起源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支付工具,进而催生了专营支付服务的商号,提供信用中介服务,从而创造了并丰富了金融业。

  比较现代例子有:邮政机构通过汇兑业务时间差形成沉淀资金,进而开办邮政储蓄,并发展成为邮政储蓄银行;支付宝最初只是为网上购物提供支付服务,目前发展未提供信用担保乃至小额信贷服务的机构。

  二、支付与金融的密切关系

  (一)金融工具一般可作为支付工具,支付工具常具金融功能

  支付从其交付货币的时间与获得产品或服务的时间差上考察,可以分为预付、实时支付和延迟支付;预付方式是买方先付款后得到所需产品或服务,这种支付方式要求产品提供者拥有高等级的信用。实时支付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债权债务关系瞬时结清;延迟支付又称赊销,是先到货后付款,货物或服务提供者向购买者提供信用。支付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预付、实时支付、延迟支付的差别,是由于经济活动中供给或需求无法同时得到满足所导致的。同时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地位对支付方式及工具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交易中的卖方处于优势地位时,支付方式往往采用预付;例如购买紧俏的车子和房子,往往需要提前交纳定金;乘坐地铁、公交、接打电话,需要预先购买充值卡。当交易中的买方处于优势地位时,支付方式往往采用延迟支付。例如农产品收购,月饼等易腐烂食品销售等。当交易中买卖双方的地位平等时,支付方式采用实时支付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为了实现买卖双方的意愿,货币在其中扮演了支付手段、价值尺度(记帐单位)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角色,也正是货币将支付与金融密切联系在一起。货币既是支付工具,又是金融工具。通观经济金融发展史,由于货币的形式在不断演化,支付的工具或手段也在多样化,使得支付工具与金融工具相互交织,有时很难分清。从广义上讲,凡具有货币特征的金融工具都可作为支付工具使用。

  下表列出了支付工具与金融工具的交织关系。

  上表中所列支付工具均或多或少地具有金融工具的某些特质。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如信用卡、商业汇票、信用证等,既是支付工具,也是金融工具。而股票、债权、大额存单等金融工具,因持有者具有赎回货币权,可以流通转让,从而具有支付工具特征。无论预付性支付工具,还是延迟支付型工具,都是金融工具,因为这些支付工具提供了信用,具有融资功能,但其融资功能总是从支付功能衍生出来的。

  (二)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大都是某种支付活动

  当科技应用到支付结算领域,金融生产力明显进步,会对整体金融体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银行、证券公司等典型金融中介组织在经营货币或货币性资产的活动中,也同时为客户提供交易支付服务,是把支付与金融相结合的纽带和桥梁。以贷款为例,银行贷款在操作上同样表现为某种支付行为,是客户借助银行资金去结清与其他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而又引发一系列支付行为。银行利用存款人的货币赚取贷款收益,担当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角色。银行掌握大量客户的资金、帐户信息,不仅拥有支付、转帐、清算、结算的优势,通过发展支付系统登记处设施,创造出电子化的非现金支付工具。而且拥有强大的信用功能,通过授信、融资,将支付工具拓展为金融工具,为金融交易提供极大的便利。

  三、支付改变金融的机制与方式

  支付的电子化、信息化不仅促进了金融与技术的融合,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和机会,而且支付创新本身构成了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据美国亚特兰大联储的一份研究报告,在1980—2005年的25年中,美国的金融创新大约克归纳为三大类十种。第一大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其中产品创新主要是次贷及与次贷相关的一些创新;服务创新则主要与不断增强的帐户服务和新的支付方式有关,如借记卡、自动柜员机(ATM)、预付卡。第二大类,金融生产过程的创新。主要包括:自动清算所(ACH)、小企业信用评级、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技术等。第三大类组织形式的创新,除金融控股公司是法律或管理演化的副产品外,主要的创新是网上银行,而网上银行的最初形式是银行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网上支付服务。由此可见,支付创新构成了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融创新的路径与进程。

  如前所述,支付创新、支付体系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为了克服经济交易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空间上的隔离、交易合同实施的有限性(或信息非完备性)。从这三个方面可以发现,金融发展的本源之一是支付的创新。

  (一)为克服经济交易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引发的金融创新

  为客户商品交换双方在需求上的不一致问题,引发了货币的产生;货币的使用大大减少的以物易物交易中的交换次数,提高了交易的成功率。然而由于产品的生产和产品的消费均有周期性,数量和质量要求也不同,以至于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在时间和数量上不能完全吻合,这样便产生了货币资金的欠缺和多余,也产生了产品供给的不足或存货。为使生产和消费持续下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便发生了预付和延迟支付,通过签发借据、商业票据等信用支付工具替代货币。随着信用关系的稳固和扩展,信用支付工具也被标准化并可以转让,从而成为融资工具。商业汇票、商业本票、信用证、远期和约、套期保值工具的发展轨迹均大致如此。

  然而,某些延迟支付存在着很大的信用风险,一旦债务人破产或抵赖,不履行付款合同,将给债权人带来部分或全部损失并产生连锁反应。为降低乃至消除延迟支付产生的信用风险,现代支付系统采取实时支付、PVP、DVP等模式。用于债权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交易支付。目前,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已成为各国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兼具实时支付和轧差结算功能的混合支付系统则不仅能够消除延迟支付带来的信用风险而且大大节省了参与者的流动性。在国际金融领域,全球最大得多币种持续结算机构(CLS)为跨国境的货币金融交易提供了PVP支付模式,即货币与货币间的同时支付,消除了赫斯塔特风险。这既是支付创新也是金融创新。

  (二)为克服经济交易在空间上隔离限制引发的金融创新

  “空间隔离”问题是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双方处在异地所引发的交易障碍。异地交易合同的实施不仅涉及货物运输成本、储藏成本,而且存在货币转移成本、购物(或销货)时间成本等。在支付环节上,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支付中介应运而生。传统的有票号、钱庄;现代的有银行、证券经纪结算公司、交易所、中央对手方、第三方支付服务组织等;这些机构的产生、发展都是重要的金融创新。进入21世纪后,人类进入电子商务时代,与之相伴随的电子支付又促进了网上支付、网上银行业的发展。

  (三)为提高合同可实施性的支付创新引起的金融创新

  在交易成本中,因信息不完备或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成本也相当高,如欺诈成本、违约成本、其他信用成本等。现金支付虽然是最可靠的支付方式,但其在合同金额很大的交易中十分不便,也无法留下债权债务人历史交易的相关信息,不利于建立信用信息体系。票据、银行卡、以及基于银行帐户的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具有信息记录功能,有助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降低现金交易成本,保证合同给付的可实施性;与此同时,为使非现金支付更加可靠,减少或消除违约成本,支付工具又附加了抵押、质押、担保等附属品。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在发达国家非常兴盛。在现代电子商务中,第三方支付清算服务机构利用其网络和客户信息优势,微电子交易提供货到付款的担保型支付服务,克服了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空间隔离等问题。电子化的担保型支付服务又为网上担保融资开辟了道路。

  四、现代支付体系演进所引发的货币金融体系的革命性变化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制度解体以来,世界进入了以纸币为法定货币的时代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由国家信用支持的货币取代了贵金属货币。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黄金等贵金属的生产和供给量远远不能满足世界财富增长对黄金的需求。二是法定纸币同样具有标准化、不易变质、易存储运输等商品货币所具有的特点三是在国家证券和经济比较稳定状态下,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能够确保适度供给货币,保证法定货币的公信度,因而同样能承担起支付(流通)手段、记帐单位、价值贮藏手段的职能。中央银行垄断发行权的纸币体系使货币本身更加符号化、信用化、契约化,有关货币发行和流通的信息更加透明、集中,这为向电子支付、电子货币为主的支付体系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方向,进而为相关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动力。

  (一)金融与技术的融合使货币价值尺度(记帐手段)与支付手段发生分离,金融资产数字化、虚拟化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与银行帐户薄记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相结合,为以数字信息为媒介的电子支付工具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使得基于银行存款帐户的转帐支付占据了经济交易的绝大多数。人民币、美元、日元、欧元等更多地以价值尺度或记帐单位(契约单位)来发挥作用。以中国为例,2009年中国非现金支付交易金额1208万亿元,而现金交易约10万亿元,二者之比为120:1。现金交易主要集中在社会商品零售支付领域,多用于小额零星支付。股票、债权、工资、税收等基本实现了无纸化、数字化。这些变化至少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银行卡、储值卡、电子货币的发行与普及强化了银行存款、数字货币的支付功能、对现金的替代、回笼作用日益明显。

  储值卡、电子货币对现钞的回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沉淀资金的数量上。如果发行机构将沉淀资金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则必然会降低现金漏损率。

  银行卡对现金的替代主要反映为存现与取现差额加上银行卡消费、转帐之和。2009年前两个季度,我国银行卡交易数据显示,银行卡存现与取现差额为—1万亿元,持卡消费金额2.78万亿元,转帐36.95万亿元,三者综合为38.73万亿元。如果将现金流通速度估计为3(一年内周转3次),则银行卡存、取现的净差额(—1万亿元)用于交易的最大金额为3万亿元。据此可以推算,用银行卡直接进行交易与银行卡取先后用于交易的金额比率是12.9:1。随着支付电子化和受理市场扩大,这个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二是支付服务多元化、市场细分化、形成了支付服务产业链。

  在传统的货币和纸票据支付的时代,支付过程基本上是交易双方通过银行以及银行设立的票据清算所完成的。电子支付时代,不同的电子支付工具在使用过程种的支付流程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例如,银行卡交易过程涉及持卡人、商户、发卡机构、受理机构、银行卡信息转接组织五个当事者。这些当事人在交易过程的不同环节提供或销售增值服务,获取相应的收益,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的交易环节更为复杂一些,增加了网络运营机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有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只提供信息转接服务,即纯粹的第三方支付网关;有的提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且提供担保服务,不仅为买家提供银行帐户、信用卡等服务,还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向买家提供信用额度。有的非金融支付清算服务机构利用其广泛而丰富的客户信息资源与银行开展合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征信等服务,如阿里巴巴。目前,手机支付、多功能储值卡、网上支付方兴未艾,创新不断。在国内,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新型支付模式,将电信与支付技术融合于内置的芯片卡,实现多功能、多用途支付服务。在储值卡应用推广方面,越来越多的商家推出了多用途卡,几乎覆盖了服务行业的各个领域。商业银行和非金融机构在支付服务领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合作竞争局面,银行垄断金融服务市场的格局逐渐被打破。

  三是银行业从网上支付服务拓展到全面的网银服务,后台服务、外包服务、ATM服务改变了银行业传统的柜面生产经营单一格局,金融服务的类型和品牌品种都大大增加。网银服务促进了电子商务中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配套整合,加速了银行、商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为企业提供展示、交易、认证、支付清算、融资、陪送等一揽子服务,使整个社会的效率大大提高,服务一体化趋势极为明显。

  (二)支付工具的创新和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的制度创新,从而改变原有的货币金制度格局

  在前面关于支付创新引发金融创新的讨论中,重点强调了新的支付工具如何引发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产生。实际上,这种引致创新也总是伴随着制度安排的变革。

  1、从货币发行的角度看。各种电子支付工具(如银行卡、电子票据)尤其是电子货币(如多功能储值卡、电子钱包等)的发展,是使得金融机构和企业、家庭对央行货币(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窖藏现金、准备金)的需求大为减少。交易方程式可修改为:

  M0V0+M‘V‘=PY+Tf,其中M’包含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沉淀资金存款。

  在无电子货币条件下,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的关系可表示为:

  M2=C+D+T=M0+D+T=M1+T,其中,C表示流通中现金,D标识活期存款,T表示定期存款。在发行电子货币条件下,设电子货币(电子现金)用Me0表示,则货币供应量变化为:

  M0=M10+Me0,M1=M10+D+De,其中,Me0=De

  这表明,如果电子货币的发行规模不断扩大,以至于使用电子货币消费的量总是小于De,形成沉淀资金,则电子货币的发行使得央行基础货币(M10)的占比下降,商业银行货币的比例在不断加大。而商业银行货币通过倍乘作用,扩大了货币的供给,货币的内生性增强。只有当电子货币存款De在准备金率为100%的前提下,货币供给才不受电子货币发行的影响。

  2.从对货币功能和货币统计的影响看。古典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需求以及货币重要性的认识源于货币的交易媒介这一功能。凯恩斯强调货币的财富贮藏手段职能,弗里德曼也认为“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时栖息地”,与凯恩斯的观点近似。电子支付共聚合电子货币的发展,则是加强了货币的记帐单位功能,因此价值稳定成为央行关注的重点。由于电子支付方式能够在无现金条件下完成支付,降低交易总成本、节约用现金交易的资源,从而使得中央银行铸币功能弱化,现金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和财富贮藏手段的功能也弱化了。

  电子支付方式和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得各类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增强,相互间转换变得异常方便。如现金和存款之间、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存款与股票债权之间的转换可以瞬时完成。这些变化使得M1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M0的增速,货币供给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货币层次的划分变得困难和越来越没有意义。

  3.从电子支付系统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看。人民银行相继建成运行了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各商业银行也相继建成或正式建设全行统一的行内电子支付系统。现代化跨行支付系统把银行行内支付系统、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系统、中央外汇交易系统、中央国债登记系统、国库集中核算系统、人民币香港清算行、银行跨行支付系统等连为一体,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资金高速网络通道,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延伸了金融服务范围。其中大额支付系统消除了在途资金,降低了资金延压成本,提高了企业和银行的资金支配能力,小额支付系统采取轧差清算方式则能够节约流动性,根据市场需要增加或减少轧差清算场次,能够满足银行和企业对效率的要求。同时,支付系统关于效率和安全方面的要求衍生出新的制度安排,如担保、质押、中央对手方、PVP、DVP等。这些制度安排,也为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多币种支付提供了良好的风险锁定机制。

  4.从对货币政策操作技传导机制的影响看。由于大额支付系统与债权交易系统连接,同业市场、债权市场交易清算的总余额直接反映为支付系统清算长混总余额。因而,中央银行通过设定中央银行借贷利率对支付系统总余额进行管理,就可实现对同业利率的调节和管理。与此同时,中央银行设置的支付系统流动性借贷利率上下限对债权市场利率也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在债权交易通过支付系统进行清算的情况下,若债券收益高于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则存在套利机会,银行愿意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购买债券,银行间竞争的结果会使债权收益率降中央银行贷款利率的水平。相反,若债券市场收益率低于中央银行利率,则银行愿意卖出债权并向中央银行增加存款,直到债券市场收益率达到中央银行存款利率水平。这种运行机制使同业市场利率被控制在央行设定的“利率走廊”(Interest Rate Channel System)内,说明支付系统的发展在有利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同时,也使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手段、方式和传导机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5.从对货币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影响看。200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开通运行,不仅提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功能而且提供商业汇票转帖现报价功能。电子商业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定为1年,有利于推动短期资金利率化,短期贷款票据化,促进一年期以内各档期票据市场利率德兴城和全国统一票据市场德兴城。有利于提高企业通过票据进行融资的灵活性,更好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助于激励金融机构深度开发票据业务,增加票据市场交易品种,使票据业务向信息、资源、操作、运营集中;有利于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丰富的票据服务产品,衍生出更多的电子银行增值服务,提高金融机构规模效益。

  (三)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中央对手放的引入对于防范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原生性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存单、货币、利率或债务工具价值、汇率等派生出来的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原生性金融工具预期价值的变化,其基本类型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互换),以及混合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源于对金融交易中规避原生性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风险,其后发展为投机工具。

  从美国金融危机教训看,场外衍生金融工具处于分散交易、分散清算和结算状态,缺少中央清算机制,更没有集中化的电子支付系统,使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变得不可预测和控制。早在2006年,国际清算银行关于《支付结算体系领域的新进展》就指出,从1998年至2005年场外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名义量增长了275%,而代表着履行所有合同需付出成本的衍生品合同市场价值增长了300%。与此同时,清算预结算基础设施原原委跟上交易规模的强劲增长和市场总体的快速创新的步伐。交易处理过程缓慢、两两交割,甚至手工录入,使得交易与确认之间的时差长达一周(货币期权)到4周(复杂的股票衍生品)这使得危机的产生带有必然性。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及相关监管当局、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者普遍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央集中清算系统,没有准备金保障要求,必然会产生严重的信息部对称和道德风险,而这一问题正是集中式清算系统能够解决的。因为注重是支付清算系统在机制设计、风险管理、纪律约束、法律保障、透明度等方面都是成熟可靠的。目前,国际清算银行各成员正在加紧研究建设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的集中清算、结算机制和中央对手机制等问题。

  (四)电子化的银行帐户系统和实名制的实施,强化了政府政策的效果,为维护社会公平、打击犯罪提供了有利支持。

  银行帐户薄记系统不仅是支付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非现金支付时代货币资产的主要栖息地,是社会资金运动的枢纽。在帐户实名制下,电子化信息化的银行帐户系统能够起到至少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银行依托帐户系统开展金融创新,开展个性化服务;二是有利于银行落实“了解你客户”的核心经营原则,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三是有效遏制假帐户假身份经济犯罪,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能够使政府在税费征管、社保福利资金运作、企业注册登记、征信建设以及反洗钱方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总之,支付体系作为经济与金融的大动脉或管道系统,不断吸纳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最新成果,克服经济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空间隔离、信息部完备等障碍,促进了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和交易成本的不断下降,有利推动着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支付改变金融,无论在力度上,还是在方式、方向上,其作用都是巨大而深刻的。

     来源:互联网

        欢迎关注微信:物流金融     wuliujinrong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人民银行: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

2022-09-29 22:10
27505

SWIFT首个中国全资子公司落户北京 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加速国际化步伐

2019-08-09 13:35
73283

人民币位列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2019-07-09 10:45
23871

人民币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悉尼成第八大离岸中心

2018-10-23 17:11
30281

全球超1900家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一文了解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2017-08-07 16:25
15644

全球逾千家银行已使用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

2015-06-29 09:51
688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