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热点】中国国企改革将走向何方?
中国国有企业需要改革,原因不言自明。据德意志银行的数据,中国约有15.5万家国有企业,其中近1/3被中央政府持有,这些企业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补贴。麦格理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包括中石化在内的大型国企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只不过是需要为分红融资,也为未来需要花费巨资的巨无霸项目腾出空间。
中国国有企业需要改革,原因不言自明。据德意志银行的数据,中国约有15.5万家国有企业,其中近1/3被中央政府持有,这些企业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补贴。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世界银行前中国业务局局长黄育川曾撰文称,截至2012年末,中国国有企业负债是其收入的4.6倍,而民营企业仅为2.8倍。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相比,民营上市公司的债务利润比下降了5%,而国企上市公司的这个比例则上升了33%。民营企业的营运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比为60%,而央企仅为30%。
彼得森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NicholasLardy认为,市场的作用增大、私营企业崛起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从1978年改革开放零起步,到如今中国产出的逾2/3由私营企业创造,中国实际经济增长扩张了25倍。同期,几乎所有的就业增长都是由私企创造的,他们也是推动出口增长的主力军。
国有企业份额收缩的原因在于其入不敷出,依然是经济增长的拖累。如果中国实施去年宣布的经济改革,特别是消除国有企业在能源领域的天生垄断地位,让市场成为资源分配的决定因素,那么私营企业将取代国有企业。这也将允许中国维持相对高的经济增长,继续成为全球增长的领先驱动力。
但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政府大肆宣传的国企改革绝不是分析的这么回事。
德意志银行表示,自去年11月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平均每两天就会有关于国企改革和放松监管的令人瞩目的声明。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也说,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喊了近20年。即便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依然强调国企是中国经济“支柱”。
麦格理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包括中石化在内的大型国企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只不过是需要为分红融资,也为未来需要花费巨资的巨无霸项目腾出空间。
金融时报认为,即使国企真的正在实行改革,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会放弃对这些经济“命脉”的掌控。较为现实的希望是,中期内,国有企业将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给市场化改革腾出空间。
德意志银行的报告给出了几点国企改革的方法:
10到15年前的国企改革意味着私有化,或者关闭逾15万家国企。十八大三中全会并未提及私有化。但我们认为,今天的国企改革策略与当时是类似的:改变竞争的环境,并淘汰那些没有补贴就无法存活的企业。至于如何实现该目标?我们认为,可以从政府提到的“资产管理”公司这里寻到答案。今年7月,国资委选择了6家中央企业作为改革试点企业,其中中国医药集团和中国建材入围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粮和国投集团入围中央企业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这六家国有企业里,有四家(即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建材、新兴际华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将进行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料将像新加坡的淡马锡(Temasek)那样专业地管理投资组合。参照淡马锡模式,中国政府正在建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控股企业预计会保留,并增持那些经营状况能够改善的公司,并放弃那些状况难以改善的企业。
原则上,政府预计会维持具有战略重要意义的商品和服务领域,或者那些天生垄断领域的控制权。我们预计,那些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将被出售。同样地,10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宣布建立类似的控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这让人想到,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是由地方政府掌控的(尽管不是通过资产)。资产出售可能为地方政府输送大量金融资源,我们预计通过该途径,地方政府能获得6万亿人民币资金,这可能明显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正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变为地方政府拥有的国有企业,并将其囊括进企业重组中。
但尽管政府表示,要将国有企业分为小部分由政府继续控制的垄断企业,以及大部分逐渐出让的竞争性领域的企业,但垄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企业与竞争领域企业间的边界正变得模糊。举例而言,尽管政府认为电讯领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工信部还是向多家民营企业颁发虚拟运营商牌照。类似的,发改委在7月份批准了3家民营企业建立银行的申请。而在医疗保健领域,政府计划在2015年底前,将民营医院在医疗市场占比提升至20%,并放开民营医院的服务价格。
资产出售并不需要将整个公司都出售。中国政府的国企改革主题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小步可能引导改革走向成功,或者一无是处。如果政府不改变对国企的控制,那么资产出售不太可能提升国企的效率。
举例来说,中石化计划出售30%的成品油零售业务,可能令其有更好的机会提升盈利能力。但仅仅通过出售加油站并不会改变中石化特许经营的模式。
更有意思的,或许是更接近中央政府希望国企改革所实现的,是向民营投资开放铁路。通过吸引私人资本进入铁路行业,很可能是通过投资新的铁路线路或其他运作,或者是通过与中国铁道部合资经营的模式,政府希望不仅仅引入新的资本,还有新的理念,同时开始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我们也可以想象类似的模式被引入收费公路、机场等。中央政府事实上已经提出向私人资本开放原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开发。
我们注意到,与这些进展相关的是近期发改委频频对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海外媒体和投资者很大程度上只在海外企业牵涉进反垄断调查时才会关注该话题,但我们看到了更积极的一面。竞争性领域和天然垄断领域都有国有企业的身影。无论是汽车零件还是保险领域,发改委反垄断调查背后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即使是国有企业,如果他们在竞争性领域运作,也难保不滥用其市场支配力。这些针对垄断行为的调查可能同样被当成政府引导公众关注扭曲市场的国有企业。因为这些国有企业垄断,所以需要改革。
而关于所有制改革,一些企业已经宣布通过在公司架构下转移资产,从而使上市实体持有更多资产。今年五月份中信集团通过注资中信泰富在香港实现整体上市就是最著名的例子。类似的举措提升了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因为相比于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公布的财报远远更具体,公布频率也更高。但这是否能增强国企效率取决于管理层是否有动力做出必要的经营运作调整。
来源:互联网
了解更多知识,请关注:供应链金融 sinos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