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链濒临断裂 中国大宗商品融资陷入困局】
山东昌华集团资金链濒临断裂,为中国大宗商品融资风险敲响了又一记警钟。” 昌华集团为国内较大的大豆以及棕榈油进口商,旗下拥有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海洋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13年全年进口大豆181万吨,位列进口企业第六。
山东昌华集团资金链濒临断裂,为中国大宗商品融资风险敲响了又一记警钟。
从铜、铝、铁矿石等金属融资,到大豆等农产品的融资;从青岛港融资骗贷事件,到如今昌华资金链危机,大宗商品融资的问题不断暴露,逐渐走进了一个困局。
8月20日,一名衍生品分析师通过微博发布消息称,山东昌华倒闭了,涉银行坏账50亿元,连带担保500亿元。传闻日照银行已陷入承兑危机。
事后,该消息虽然被证实有些夸大其词,但大宗商品融资的问题仍然是真实存在的。
昌华集团法人代表童龙飞表示,“没有坏账,是银行抽贷造成了我们资金周转困难。受青岛港银行骗贷案影响,银行7月份抽了我们二十多个亿的贷款,我们还了二十多个亿之后一个多月没给我们放贷。”
昌华集团为国内较大的大豆以及棕榈油进口商,旗下拥有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海洋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13年全年进口大豆181万吨,位列进口企业第六。
据《中国青年报》引述昌华集团一位大豆以及棕榈油分销商表示,昌华集团的确到了资金链断裂的边缘:
“4月份,昌华遭遇信用风险。由于中远期贸易造成棕榈油和大豆价格倒挂,昌华集团由于无法开立信用证,无法支付导致违约。目前,集团的棕榈油业务已经停止,因为货物已经被银行抵押。”
此前华尔街见闻曾介绍,在今年4月份出现了一次大豆进口商违约潮,除了昌华集团之外,违约的企业还包括山东晨曦集团、汇福粮油集团、山东光大日月集团和得利斯等企业,违约的大豆数量在50万吨左右,价值约3亿美元。当时,有数据显示中国大豆进口合同违约规模创下10年来最高。
据路透社,年初至4月份,中国贸易进口商至少拖欠了50万吨美国和巴西大豆货款,金额约为3亿美元。
由于无法开具信用证,一些山东省粮食进口商无法按照合同支付货款。在资金链趋紧,特别是决策者愿意承受部分影子银行产品违约去泡沫的大背景下,中国大豆、橡胶进口商屡次出现撤销合同。
信用证是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常用付款工具,如果银行不对进口商开具信用证,意味着将无法完成付款交易。但信用证具有杠杆作用,一旦套出来的资金投资失利,不仅融资方面临破产,银行也要承受坏账风险。
一些行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大豆进口商违约,是因为它们在利用进口获得廉价资金套利模式破产。过去在信用证项下的银行贷款利率最低只有2%,并允许延后几个月还款。
今年5月份,华尔街见闻还曾介绍,面对巨额的进口大豆违约和涉嫌逃税的调查,日本最大综合商社之一的丸红株式会社(Marubeni)在中国的扩张之路变得摇摇晃晃。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信贷风险激增,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数起违约。从铜、铁矿石到橡胶、大豆,商品融资泡沫逐渐扩散。丸红的一位高管坦言,在中国粮食市场经营的公司都将面临一场“完美风暴”。
大豆融资的具体过程与铜融资类似:
近几年大豆跟铜一样,已成为融资的载体。目前国内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库存中有超过一半的数量属于融资性进口。
通常情况下,大豆进口企业在签订进口合同后,向银行申请信用证,缴纳20%到30%的保证金,这样企业就可以获得90 天至180 天不等的延期支付货款的远期信用证。由于融来的钱可以用三至五个月,可以放到小额贷款等更有利可图的地方。相比之下,农产品正常贸易的利润非常薄弱。
在前几年人民币稳定持续走强的环境下,大宗商品融资能够带来丰厚的收益。仅单纯利用一个月的船期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就可以为进口商带来稳定的收益。然而,今年春节过后,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走弱,仅第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约2.6%,几乎回吐了2013 年全年涨幅。此外,银行间短期拆借利率也还不到3%,这些都大大压缩了融资贸易的获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