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港通”的关键是监管
“沪港通”4月获批后,“深港通”何时跟进令各方瞩目。根据传闻中的时间安排,“沪港通”将于今年10月开通,目前正在进行两地的联网测试。“沪/深港通”目前正在处于起步(草拟)阶段,在两地资本跃跃欲试的情况下,早期的火热应可预期。
“沪港通”4月获批后,“深港通”何时跟进令各方瞩目。近年来,上证指数萎靡不振,深交所的中小板及创业板却节节攀高,从二级市场投资的层面上看,“深港通”其实比“沪港通”更受期待。26日,在前海金融创新政策宣讲推介会上,深圳金融发展办官员表示,联通深交所与港交所的“深港通”已经报批,但并未透露预期将于何时获得批准。稍晚些时候,有前海管理局内部人士澄清,“深港通”正在研究推进中,并没有报批。
从上述“报批-澄清”的过程来看,“深港通”至今仍未有成熟的方案,但可以确定,这一跨境投资安排的推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深圳市便在政府文件(《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深港交易通”,通过联网交易等方式加速两地证券市场的融合。这一表述要早于“沪港通”的获批。不过,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只是当初深交所态度暧昧不清,目前没有具体时间表。”言下之意,“深港通”原有机会和“沪港通”一同推出,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
根据传闻中的时间安排,“沪港通”将于今年10月开通,目前正在进行两地的联网测试。在“沪港通”正式通车、并良好运转之前,预计“深港通”将难有进一步动作。此前市场预期,“沪港通”有机会在一年内扩张至深圳市场,甚至不排除和海外交易所合作,开放更多大宗商品和固定收益产品市场。不过,这些措施实施起来将比“深港通”更具挑战性,相信在短期内不易成事。
不论是已经在做准备的“沪港通”,还是传闻中的“深港通”或者其他直通车,都是中国政府推动资本项目开放的试验性举措,以求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一点点撬开对于资本账户的管制。根据央行调统司2012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在IMF规定的资本账户管制的40个子项中,中国已经有14项为基本可兑换、22项为部分可兑换,仅有4项为不可兑换。目前中国对中长期性质的双向直接投资与贸易融资已经基本放开,但在证券投资、跨境借贷与衍生品交易等短期资本流动仍存在较为严格的管制。“沪/深港通”则是在证券投资方面作出的突破。
以这样的视角观察,“沪/深港通”的开通,最重要的意义并非联通了两地的资本市场(虽然这是资本最看重的),而是在有限制放开的情况下,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监管办法来,避免短期资本大进大出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冲击。至于外界期望的,“沪/深港通”的开通将促进中国证监会和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这样的预期可能过于乐观。总额5500亿元(其中沪股通3000亿元,港股通2500亿元)的“沪港通”基本不太可能撬动24.4万亿市值的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沪/深港通”是系统性改革的一部分,而非相反的关系。
“沪/深港通”目前正在处于起步(草拟)阶段,在两地资本跃跃欲试的情况下,早期的火热应可预期。市场预计,两地5500亿元的交易额度在10月份(也就是开通当月)可能就会用完。值得注意的是,此项制度安排释放的改革红利将不止于资金的往来。证监会此前表示,将与香港证监会沟通业务监管及跨境执法问题,表明跨境监管问题已经进入了监管层的视野。在诸多市场提出来的问题中,两地的监管协同将成为核心要点。如何在差异化的市场中达成监管合作,不仅有利于“沪港通”的发展,对未来和其他市场的交流也将有裨益,比如中美当前纠结的跨境审计监管问题,随着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有望逐步寻找到双方的契合点。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沪/深港通”的推出是中国政府推动资本项目开放的试验性举措。对跨境资本以及市场的监管问题,将成为能否持续运行的关键。作为系统性改革的一部分,“沪/深港通”将释放出一定的改革红利。不过,也不宜将对这项渐进式改革的预期抬得太高。
文章转自:铜川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