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中小企业危局化解之道
2009-03-18 14:05332
眼下的金融危机,给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效益大幅下滑、亏损扩大、减产、停产和倒闭等现象。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事关就业问题的深度延伸,助力中小企业、保持经济增长等关联话题再度被各界空前关注。
问题根源——劣势下的融资尴尬
中小企业融资难似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我国中小企业开始兴起,这一难题就伴随着企业的发展生根发芽,成为抹不去的阴影、道不尽的尴尬。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小企业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来自自身的制约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金融部门对其贷款会更谨慎,主要表现为贷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企业的真实情况,防范“逆向选择”风险,贷后也要加倍监督,避免企业 “道德风险”发生。这使得银行拉长信贷流程和增加审贷环节,影响了放贷的及时性。更重要的是,当银行信息收集和监督成本过高、交易不经济时、会选择不贷。
其次,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从中小企业的特点来看,大多是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后端,为大中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一旦大中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后,往往通过自身处于产业链前端的优势将“紧张”转移给中小企业,造成“大中企业感冒,中小企业吃药”状况。所以,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第三,由于金融机构对特定抵押品的价值进行判断的成本,通常比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判断的成本低,而且一定程度的抵押担保能够提高企业的违约成本,减少企业的逃债冲动。但这却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最直接的原由。因为一方面它们实力薄弱、资信度较低,很难争取有担保资格的单位出面为其担保或相互联保;另一方面,它们资产很少,即使拥有少量资产,也难已满足银行的对于抵押物流动性和变现能力的要求。
冷酷现实——被遗弃的放贷真空
除去中小企业的自身原因,社会大环境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虽然企业可能的融资方式有多种,但现实的状况是:资本市场进入门槛高;民间融资较不规范,地区差距大;商业信用不发达,票据市场发展慢;融资租赁水平低,典当融资额度小;各种科技投资基金、创业基金属新生事物,方兴未艾。
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似乎它们应该是支持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但其各级分支行都把信贷战略转向于“双大”和“双优” 的企业、行业,而把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但单个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了。严格的“抓大放小”,严厉的“零风险责任制”,使中小企业成了牺牲者。
经济学家林毅夫估计,在超过400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2%可以得到正式的贷款。按照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的中小企业贷款情况劣于其他东亚国家。中国的中小企业只有12%的资金来自贷款,低于印度、马来西亚(21%)和印度尼西亚(24%)。
一家国有大银行信贷部门经理表示,他们都愿意把贷款发放给那些资金状况良好,甚至是不需要贷款的企业,而不愿意把钱贷给急需用钱的小企业。并且即使中小企业能获得贷款额度,也要比大企业获得贷款时的利率要高一些。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一份材料表明,中国每年都有约30%左右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超过60%是由于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的。在中国,缺乏资金实力和抵押品使中小企业融资很难进入大银行的视野。因为,毕竟金融不是扶贫,金融本质上是避险逐利。
命运玄机——城商行的不离不弃
当前,解决中小企业困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大事,央行、银监会等相关部委也将此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陆续出台。
服务中小企业一度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各地城商行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想方设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与信贷支持力度,切实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雪中送炭。在宏观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城商行依旧与中小企业不离不弃,成为银行体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国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推进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也是当前银行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四项政策来扶持城商行,以达到扶持中小企业的目的。这四项政策大体包括:在现有的货币政策上进一步给予城商行以优惠,如实行更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扩大城商行的存贷利差;给予城商行税收上的优惠,鼓励它们向中小企业放贷;支持城商行发行次贷以扩充资本金;适当放开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城商行贷款规模。
对城商行而言,本身资金少很难与大银行争夺大客户,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可以说是大银行留下的适合城市商业银行生存的空间,因此城市商业银行更应该将核心业务定位为服务中小企业。
另外,城商行决策链条短,容易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可有效地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中小企业贷款上占有优势。为此,许多城商行还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中小企业业务特色支行,并与有经验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加强了合作,服务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在贷款供给方面,中小银行将在准备金等方面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需求方面则更多地视异地分行的发展状况而定。开设异地分行,继续推进规模扩张,以量补价将成为城商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深度关注——破解中的发展难题
此次保增长的措施中,除了财政政策的直接刺激,调整后的货币政策也积极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区重建等经济薄弱环节倾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政府确定的产业重点进行支持,如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担保力度,增加财政对政策性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对重点推进的项目实施贴息或利率上的优惠等。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一百多家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而无论是国家宏观政策还是金融政策,都予其极大的关注。将于4月11日-12日在北京举办的 “2009年中国金融形势分析、预测与展望专家年会暨第五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来自中外的知名金融专家、金融家、政界高官以及新闻界的精英,将对 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扶助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
大会主席、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表示,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和城商行的战略趋向,向来都是中国金融(专家)年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如何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是顺利实现2009年保增长目标的关键因素,城商行作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必当在关键时刻不离不弃,勇挑重担。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中小企业将更好地形成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对接机制,平稳度过经济严冬。
中小企业融资难似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我国中小企业开始兴起,这一难题就伴随着企业的发展生根发芽,成为抹不去的阴影、道不尽的尴尬。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小企业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来自自身的制约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金融部门对其贷款会更谨慎,主要表现为贷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企业的真实情况,防范“逆向选择”风险,贷后也要加倍监督,避免企业 “道德风险”发生。这使得银行拉长信贷流程和增加审贷环节,影响了放贷的及时性。更重要的是,当银行信息收集和监督成本过高、交易不经济时、会选择不贷。
其次,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从中小企业的特点来看,大多是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后端,为大中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一旦大中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后,往往通过自身处于产业链前端的优势将“紧张”转移给中小企业,造成“大中企业感冒,中小企业吃药”状况。所以,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第三,由于金融机构对特定抵押品的价值进行判断的成本,通常比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判断的成本低,而且一定程度的抵押担保能够提高企业的违约成本,减少企业的逃债冲动。但这却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最直接的原由。因为一方面它们实力薄弱、资信度较低,很难争取有担保资格的单位出面为其担保或相互联保;另一方面,它们资产很少,即使拥有少量资产,也难已满足银行的对于抵押物流动性和变现能力的要求。
冷酷现实——被遗弃的放贷真空
除去中小企业的自身原因,社会大环境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虽然企业可能的融资方式有多种,但现实的状况是:资本市场进入门槛高;民间融资较不规范,地区差距大;商业信用不发达,票据市场发展慢;融资租赁水平低,典当融资额度小;各种科技投资基金、创业基金属新生事物,方兴未艾。
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似乎它们应该是支持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但其各级分支行都把信贷战略转向于“双大”和“双优” 的企业、行业,而把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但单个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了。严格的“抓大放小”,严厉的“零风险责任制”,使中小企业成了牺牲者。
经济学家林毅夫估计,在超过400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2%可以得到正式的贷款。按照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的中小企业贷款情况劣于其他东亚国家。中国的中小企业只有12%的资金来自贷款,低于印度、马来西亚(21%)和印度尼西亚(24%)。
一家国有大银行信贷部门经理表示,他们都愿意把贷款发放给那些资金状况良好,甚至是不需要贷款的企业,而不愿意把钱贷给急需用钱的小企业。并且即使中小企业能获得贷款额度,也要比大企业获得贷款时的利率要高一些。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一份材料表明,中国每年都有约30%左右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超过60%是由于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的。在中国,缺乏资金实力和抵押品使中小企业融资很难进入大银行的视野。因为,毕竟金融不是扶贫,金融本质上是避险逐利。
命运玄机——城商行的不离不弃
当前,解决中小企业困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大事,央行、银监会等相关部委也将此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陆续出台。
服务中小企业一度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各地城商行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想方设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与信贷支持力度,切实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雪中送炭。在宏观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城商行依旧与中小企业不离不弃,成为银行体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国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推进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也是当前银行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四项政策来扶持城商行,以达到扶持中小企业的目的。这四项政策大体包括:在现有的货币政策上进一步给予城商行以优惠,如实行更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扩大城商行的存贷利差;给予城商行税收上的优惠,鼓励它们向中小企业放贷;支持城商行发行次贷以扩充资本金;适当放开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城商行贷款规模。
对城商行而言,本身资金少很难与大银行争夺大客户,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可以说是大银行留下的适合城市商业银行生存的空间,因此城市商业银行更应该将核心业务定位为服务中小企业。
另外,城商行决策链条短,容易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可有效地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中小企业贷款上占有优势。为此,许多城商行还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中小企业业务特色支行,并与有经验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加强了合作,服务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在贷款供给方面,中小银行将在准备金等方面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需求方面则更多地视异地分行的发展状况而定。开设异地分行,继续推进规模扩张,以量补价将成为城商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深度关注——破解中的发展难题
此次保增长的措施中,除了财政政策的直接刺激,调整后的货币政策也积极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区重建等经济薄弱环节倾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政府确定的产业重点进行支持,如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担保力度,增加财政对政策性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对重点推进的项目实施贴息或利率上的优惠等。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一百多家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而无论是国家宏观政策还是金融政策,都予其极大的关注。将于4月11日-12日在北京举办的 “2009年中国金融形势分析、预测与展望专家年会暨第五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来自中外的知名金融专家、金融家、政界高官以及新闻界的精英,将对 2009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扶助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
大会主席、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表示,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和城商行的战略趋向,向来都是中国金融(专家)年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如何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是顺利实现2009年保增长目标的关键因素,城商行作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必当在关键时刻不离不弃,勇挑重担。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中小企业将更好地形成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对接机制,平稳度过经济严冬。
0
标签: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