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金”到“白菜价” 煤焦钢产能过剩聚焦“金融救市”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不管是煤焦企业还是钢铁企业,在政策救市和行业自救之外,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金融救市”。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613.1亿元,同比减少1091.9亿元,下降43.9%,目前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超过70%。
限产保价有没有效 如何险境求生 怎样运用期市避险
煤焦钢产业三惑待解
当产能过剩可能成为压倒煤焦钢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什么还有企业在不断扩大生产?
当黑色产业链昔日的“黑金”几乎卖到“白菜价”,大面积亏损中企业如何逆境求生?
当需求低速增长、产能继续释放、价格持续下跌的寒冬远未结束,企业该如何寻求期货套保等方法降低成本保住利润?
面对严峻的产业形势,煤焦钢企业集体陷入困惑。目前来看,业内对行业的“限产保价”寄予希望,但并不乐观。而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环保约束增强的背景下,黑色产业链结构性过剩和周期性调整的态势难以改变,增产不增效、高成本低效益的状况仍将延续。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不管是煤焦企业还是钢铁企业,在政策救市和行业自救之外,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金融救市”。怎样更科学地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控,创新商业模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事实上,随着黑色产业链期货品种日益完善,随着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整个煤焦钢行业无论是风险管理模式、定价模式还是融资手段都发生着深层次的变化。
本报记者 王姣
惑一 产品滞销 为何还在生产
“8月上旬,钢铁协会156家会员单位,平均一天产钢比7月份增长6.3万吨,10天就增加63万吨,但钢材库存比7月下旬也增加了48万吨,增产钢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库存。我就想不明白,东西卖不出去,为什么我们还要一直生产?”中国钢铁协会副会长王晓齐日前在中国煤焦钢产业大会上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8月上旬重点钢企粗钢日产量环比上涨3.59%至181.99万吨,粗钢日产量及单旬涨幅均创近2个月新高。而国内粗钢需求增长乏力,市场供大于求矛盾依然突出。截至8月上旬末,重点企业钢材库存量为1456.88万吨,旬环比上涨3.44%。
王晓齐算了一笔账,“如果增产10%,可以摊掉的固定费用也就是50元,但钢材价格从年初到现在跌了300元,拼命地扩大产量解决不了价格下跌的问题,增产20%还要亏200元,也正是这种不理性的生产造成价格持续下滑。”
相对钢铁行业而言,上游的煤焦市场显然更不景气。由于炼焦利润长期维持亏损,部分小型独立焦化厂已经关停焦炉,退出市场。然而大中型独立焦化厂的焦炭开工率依然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又有新建13座焦炉投产,投产的焦炭产能1182万吨。
而正处于产能释放期的煤炭行业供需失衡更为严重。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06年到2013年底煤炭新增产能26亿吨以上,且有11亿多吨的在建项目,同时煤炭进口总量或将继续保持高位。截至今年7月,全社会煤炭库存已经持续32个月在3亿吨以上;而前7个月全国煤炭销量20.53亿吨,同比减少3217万吨,下降1.54%。
煤炭业目前的困局,主要由煤炭市场的结构性过剩造成,但部分企业采取“以量补价”、降价促销等行为,加剧了市场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国17个主要产煤省区中有9个省区产量继续保持增长。
严峻的市场形势使化解产能过剩再度被提上日程。8月18日,工信部公布第二批《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第二批),此次遭淘汰的落后产能中,涉及炼铁44家企业、炼钢30家、焦炭44家、铁合金164家。
不久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也呼吁,煤炭企业必须严格控制生产总量,力争将今年的煤炭产量压减10%以上,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和陕煤集团纷纷予以响应。
大型煤企主动限产,提振了煤市信心,但限产会否凑效值得商榷。“就算行业想限产保价,但当地政府要考虑GDP、就业、税收等一系列指标,可能产量也减不下来。”来自山西一家焦化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减产10%对国内煤炭市场供应影响有限,反倒可能给进口煤提供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由于各自的利益、立场不同,国内煤炭企业要真正达成限产共识并不容易。
业内人士认为,黑色产业链需要经历“不破不立”的过程,只有一些钢厂、煤炭企业和铁矿石矿山关闭,实现产业的自我整合优化,才能改变供求过剩的格局。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建立科学有序的退出机制,加快引导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退出,为化解市场结构性过剩矛盾创造有利条件。
惑二 亏损扩大 谁在逆流而上
在消费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14年上半年煤焦钢产业链整体继续保持下行态势,煤焦行业更是遭受2008年以来最严重的利润挤压和亏损,企业经营困难并出现大面积亏损。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613.1亿元,同比减少1091.9亿元,下降43.9%,目前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超过70%。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8月22日,中信煤炭板块中有27家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业绩,其中8家公司出现净亏损;除3家公司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外,24家公司净利润皆出现同比下滑。
面对市场格局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众企业不得不持续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如四川圣达紧跟市场,及时调整原材料采购渠道、数量和质量,优化配煤方案,尽可能节约采购成本;以销定产,尽可能降低库存积压占用资金的成本。
自救的另一条重要路径是延伸产业链。如阳光焦化集团初步改变了“一焦独大”局面,形成了“焦、化并举”的发展格局。然而正如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冬娜所言,“发展新型煤化工门槛较高,因其投入资金多、运营周期长、风险大等,只有一些超大型企业才能尝试。这就是为什么近两年煤炭行业一直喊转型,但仍然有很多企业经营很困难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主体积极参与期货套保,利用期货管理风险成为自救的有效途径。以江苏沙钢为例,2013年5月,沙钢在以1085元/吨的成本价确认外方一船17万吨焦煤报盘后,立即在期货市场上以1165元/吨抛出17万吨;8月现货价格跌至980元/吨,期货价格跌至1028元/吨,焦煤到达连云港后,沙钢调回使用,同时期货平仓,现货亏损105元/吨,期货盈利137元/吨。
另据业内人士透露,旭阳集团通过期货交易弥补了不少其现货经营上的亏损。记者从13旭阳化工CP002的公告中得知,旭阳集团主体旭阳化工2013年前9个月净利润为5002.49万元,同比增加26.81%,而其投资净收益就高达7073.69万元。
而据上市公司公告,煤炭行业中,山西焦化、云维股份、中国神华和兖州煤业皆参与了期货套保;钢铁行业中,华菱钢铁、马钢股份、杭钢股份、三钢闽光等也参与了期货套保。今年上半年,华菱钢铁也参与了螺纹钢期货和铁矿石期货、铁矿石掉期交易,公司在衍生品投资初始投资金额为3623.68万元,实际损益为1157.06万元。
惑三 顾虑仍存 如何实现期现结合
随着钢铁产业链期货品种不断完善,从动力煤、焦煤、焦炭、铁矿石到郑州交易所最近上市的铁合金,还有螺纹钢、线材、热轧卷板等,期货市场实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煤焦钢的风险管理产品体系。
然而,如何科学地利用金融工具,如何科学地参与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仍然是横亘在广大产业主体和期货市场之间的难题。据记者了解,尽管参与期货交易的产业主体越来越多,但中西部传统大型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对期货市场仍然较为陌生。
“山西焦化企业直接参与期货套保的不多,现在大部分公司都有期货部,但多数没有参与交易。”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传统的生产模式造就传统的营销模式,传统的营销模式对相对新鲜的期货形成思想上的抵触;二是有观点认为期货只是一个补充工具,对全局的影响不大,低估了期货工具的作用;三是这些企业认为期货交易有风险,认知不到位导致不愿尝试交易的心理占了上风。
对于如何正确认识期货的价值,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有很精辟的论述。“利用期货市场,能够帮助企业多种形式进行大宗商品定价管理,帮助企业进行中长期发展战略管理,帮助企业管理敞口风险,帮助企业提升现货经营水平,帮助企业调整投资能力,帮助企业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以期货价格均价为基准的定价模式,使得企业即使没有套保交易,也可以灵活地通过调整贸易周期,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比如小企业暂时没有实力参与期货市场,但是期货市场对它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它可以根据期货市场均价波动的规律,根据每月的均价,调整自己在什么时间进行买卖更为合适,对企业的贸易起到指导的作用。”马文胜表示。
面对煤焦行业的亏损,万达期货副总经理李辉举例说明了借助期货管理库存的价值:“某生产企业如果选择停产,可能就面临失去下游渠道的危险;但是如果不停产,企业亏损加大。此时,企业决定买入焦炭期货,制备虚拟库存,保持给下游渠道的现货供应量不减。这样,该企业保住了原有的销售渠道,同时以比较低的成本供应焦炭,保持了原有的市场份额。”
利用期货市场还可以帮助企业形成一些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据马文胜介绍,通过期货市场把价格风险对冲,通过物流、仓库把物流做好,银行会更放心地给企业做一些授信、贷款,期货公司监控客户的敞口风险,银行核算贷款和敞口风险的价差的安全,企业更加灵活地运用创造了企业的效益,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
对于期货能不能起到价格发现的功能和机制、会不会有市场操控、价格操控这些顾虑,王晓齐打了一个比喻:“过去我们总是担心投机,担心一杯水如果加进去一勺糖,这个水很甜,但是一缸水,加一勺糖,可能就没有什么甜味。也就是说,只要量做得足够大,流动性足够,期货市场辅助于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大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给生产经营带来的困扰。”
新湖期货高级分析师李华杨认为,企业应该利用好包括期货、掉期、基差贸易甚至期权等工具,这些金融工具相当于新兴的电子商务市场,企业只有利用好这些市场才能够不被当前潮流所淘汰。
对于企业该如何构建在期货市场的运作体系,马文胜指出,企业运用期货市场的成功经验是:运用价格体系在先,运用套保工具在后;龙头企业示范在先,其它企业跟进在后;建章立制在先,开展业务在后;培养人才在先,套保业务在后;研究分析在先,推广业务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