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渐成宁波外贸“新大陆”
上半年,宁波喜诺公司在向印尼客户推销一款吸尘器业务时,由于报价与客户预期有差距,洽谈陷入了僵局。这时,喜诺公司业务员主动介绍了中国—东盟产地证情况后,客户认为可以享受优惠,顺利做成了生意。
今年以来,许多宁波外贸企业像喜诺公司一样,通过原产地证,成功敲开了自贸区市场的大门。
原产地证全称区域优惠产地证,是订有区域性优惠贸易协定(自贸协定)的成员国之间享受关税减免优惠的凭证。根据协定,企业凭借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自贸区原产地证,90%的出口货物可直接享受进口国零关税。这为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7月1日,随着中国—瑞士、中国—冰岛自贸协定正式实施,中国目前已签署12个自贸协定,涉及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冰岛等22个国家和地区。随着自贸区战略的推进,我市外贸企业纷纷抓住机会,通过申请区域优惠原产地证等手段,把产品打进了更多国家。
据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市企业加大对东盟、亚太、南美等地区自贸区市场的开拓力度。2013年,宁波地区进出口总值1003.29亿美元,其中,自贸区进出口总额达251.6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我市累计签发各类区域优惠原产地证书32008份,签证金额达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和8.9%。其中,中国—哥斯达黎加自贸区原产地证书签证量和签证金额增幅达到38.53%和60.07%,居各类证书之首。
■“两条路”稳定产品出口
上半年,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设在柬埔寨的分公司员工超过了6000人,公司业务正逐渐从欧美市场向东盟等自贸区转移。
近年来,随着欧美国家逐渐收紧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加上对我国实施的纸质品、紧固件、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以及纺织服装业的技术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不少宁波外贸企业开始另辟蹊径,转向自贸区寻找市场机会。
宁波与东盟、中东等自贸区之间的贸易,在产业上有着天然的互补性。宁波的机电、电子、服装等传统优势产品很受对应的自贸区国家的欢迎,而东盟、智利、秘鲁、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性产品、农产品、金融服务等又是宁波目前发展急需的。在此背景下,双方一拍即合。近年来,机电、服装等宁波优势产品出口到自贸区的比重逐年增加;通过自贸区“中转”,宁波企业也顺利购买到了先进的技术、专利。
自贸区贸易的增长,对于宁波外贸企业做大做强也具有重要作用。宁波从事外贸的多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它们受限于规模和产品竞争力,较难打开欧美市场,而通过自贸区,这些企业可以比较顺利地进入东盟、巴基斯坦、智利、秘鲁等国家和地区。
■“三步走”做大自贸区贸易
虽然我市自贸区政策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市企业利用区域优惠原产地政策的水平仍有待提高。数据显示,2013年宁波区域优惠原产地证的签证率不到21%,其中贸易额占据首位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签证率也仅为24%。总体来说,自贸区进出口额占宁波进出口总值的比例提升速度不快,区域优惠原产地证整体利用率也不高。
调查发现,目前许多宁波外贸企业对各自行业内的自贸区政策了解得不够,一些企业与对应自贸区的经贸合作主要集中在货物贸易,对投资、服务贸易涉猎很少。
“企业不仅要对我国产品出口至自贸区国家可以享受关税优惠有所了解,还要熟悉从自贸区国家进口原材料能享受哪些优惠。”宁波检验检疫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宁波企业对原产地规则、降税具体安排等政策的了解还要加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外贸业务员要加强对这些领域的分析研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相关企业应该主动申领各类区域原产地证,协助客户享受进口关税优惠,从而提升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相关专业人士介绍说,贸易谈判要充分利用原产地证这个“有价证券”与客户共享关税利好,既掌握谈判的主动权,又能利用关税减免从自贸区国家进口原材料时降低成本。”
虽然区域优惠产地证被称为商品的“经济护照”,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但要在与自贸区贸易中占据优势,相关企业还是要重视品牌效应,提升“宁波制造”的知名度。“要从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上取胜,逐步提高在自贸区市场的整体竞争力。”相关专家建议,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要加大对外贸企业转型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宁波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自主品牌的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