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字生财”的金融腐败缘于纸笼关虎
据记者统计,十八大以来,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落马高管有数十人。部分纪检干部、金融学者认为,权力集中一个人,是“行长落马”背后的腐败深层症结。由此观之,在新一轮金融市场化改革中,如何防范更多的高管沦为“硕鼠”,已经成为“必选题”、“必答题”。
据记者统计,十八大以来,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落马高管有数十人。仅在银行系统,已有20名行长级高管落马。部分纪检干部、金融学者认为,权力集中一个人,是“行长落马”背后的腐败深层症结。(2014年8月11日新华网)
正所谓“勤政从一言一行做起,廉政从一分一厘拒之。”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思潮、观念彼此交锋、碰撞。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思想上犯了糊涂,理想动摇了,信仰崩溃了,就会目光短浅,唯利是图、意志消沉,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是轻而易举之事。大量的腐败案例警示我们,腐化堕落,起于一念之贪;滥用权力,源于一念之私。
特别是权力一旦迎合贪欲,被熏染上了铜臭,就会异化和失控,导致手握权力者头脑不清,方向不明,贪欲膨胀,胃口越来越大,就如同喝盐水一样,越喝越咸,越咸越要喝,直至葬送自己。这正像古人所云“贪蛇勇行,必忘其尾”。当贪官在贪污受贿的道路上,一味“勇行”、“只恨聚无多”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身后的退路,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可以“腐而不败”。然而,等到他们最终醒悟的时候,面对的只能是恢恢法网和高墙铁窗。在银行系统,已有20名行长级高管落马,就是典型例证。
俗话说得好,猫有猫道,鼠有鼠路。金融腐败花样繁多,手法各异,如:“欺上瞒下”,盘剥企业;曲线获利,牟取“股权”;以权谋私,非法诈骗,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以报道为证。一些“落马行长”靠“签字生财”动辄千万身家。曾任中国农业银行执行董事、总行副行长的杨琨今年6月受审,其先后收受财物3079万余元。庭审记录显示,杨琨收受包括重达数公斤、价值约120万元的金条,以及价值40万元的红木家具。
更为咋舌的是,由于缺乏规范,金融腐败发现难、认定难、查证难,乃至伴随“边贪边升”:比如,“落马行长”杨琨在农行省分行行长期间就开始贪腐,后一路升至总行副行长;安徽省农发行原副行长操良玉被查前,贪腐行为已持续十年之久。“落马行长不仅造成贪腐,还扭曲了社会经济格局,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个别腐败分子正通过手中掌握的行政审批权和垄断权力,大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获取巨额财富,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群体。
由此观之,在新一轮金融市场化改革中,如何防范更多的高管沦为“硕鼠”,已经成为“必选题”、“必答题”。要结合金融领域的实际,切实解决好“牛栏关猫”、“纸笼关虎”式的权力监督体制、机制问题,围绕限定权力范围、厘定权力界限、减少自由裁量、规范权力运行建立健全制度,使权力授予、行使、监督全过程和各环节都有制度规范,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变关猫的牛栏、关虎的纸笼为带电的天网、制度的铁笼。这既能有效地遏制“签字生财”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又能可靠地预防“权力事故”的易发多发,更能打通“伸手必被捉”的“最后一公里”,让“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成为一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