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事件之后,银行、仓储、贸易商各打什么牌?

2014-08-12 14:28 2100

对银行、仓储企业和大宗商品贸易商而言,以青岛港事件为节点,贸易融资市场的新轮廓正在逐渐清晰,目前看来,新变化至少包括银行的融资业务管理模式、仓储市场的竞争与合作、贸易商的业务机会。

  摘要:

  对银行、仓储企业和大宗商品贸易商而言,以青岛港事件为节点,贸易融资市场的新轮廓正在逐渐清晰,目前看来,新变化至少包括银行的融资业务管理模式、仓储市场的竞争与合作、贸易商的业务机会。

  本文刊于《商品·经济》2014年第14期

  青岛港融资骗贷事件的曝光,就像掉落在池塘水面的一颗石子,短暂的水花过后,观众可能会忘记有关这颗石子的故事,但却无法忽略随后产生的涟漪,因为持续的、发散式的冲击,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池塘的生态环境。

  对银行、仓储企业和大宗商品贸易商而言,以青岛港事件为节点,贸易融资市场的新轮廓正在逐渐清晰,目前看来,新变化至少包括银行的融资业务管理模式、仓储市场的竞争与合作、贸易商的业务机会。

  银行

  青岛港事件的直接受害者之一,就是银行。截至目前,已经有多家中外资银行宣布起诉青岛港骗贷案件主角,启动法律程序的内外资银行名单上,已经包括渣打银行、南非标准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荷兰银行、交通银行等。

  银行们批量“中枪”,暴露出目前各家银行在大宗商品融资业务上存在共同的缺陷。

  首先是“经营质押抵押?还是经营企业信用?”的问题。从长三角地区的企业连环担保案,到青岛港目前正在经历的骗贷调查,其实都是银行没能做好经营信用的结果。目前银行在商品融资业务当中,把质押抵押品看得太重,把风险寄托于企业的担保抵押,而相对忽视了对客户信用的有效管理,对融资企业的偿还能力、现金流等指标没有做深入分析,金融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是质押货物的权属问题,也就是银行头疼的重复质押乱象。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质押信息在银行之间很难做到互通。贷款信息的确体现在征信系统里,但银行间的质押信息不对称,全面收集难度很大。质押品堆在港里,企业可以带银行业务人员实地去检查货物,但问题是哪些货物是已经质押过的,银行的人也看不出来。

  尽管存在多重困难,但各家银行仍然把商品融资业务看作重要的发展方向。不论是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在伦敦的商品贸易融资部门、广发证券收购法国外贸银行的大宗商品部门、中国银行成立专营商品贸易融资子公司,还是高盛近期明确表示将要进军中国的大宗商品仓储市场,种种迹象表明,各家银行并不会因为现有的操作困难,而离开利润丰厚的商品融资业务。

  有关的弥补动作已经在启动。6月15日,首家全国性物流金融业务全过程管理与增值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个平台的首要功能,就是针对此前物流金融中时有出现的“重复质押”现象。据统计,国内的物流金融业务规模在2012年已达到3万亿元,但是从前几年的华东钢贸危机到近期青岛港融资骗贷事件,都暴露出物流金融业的市场环境还远远不到位。未来银行将在平台上登记、查询建立全程风险控制机制,选择合适的质押货物与合作伙伴,通过合理的业务流程来防范贸易融资业务的各类风险。

  仓储

  青岛港事件正在极大改变仓储业务的性质,因为目前在一些贸易商看来,使用第三方仓储,已经不再是一个靠谱的模式。

  青岛港融资骗贷事件,暴露了中国仓储行业的不规范操作。但客观来讲,这并不是青岛港一家存在的问题,而是国内现有的大宗商品仓储监管制度不到位,为投机套利者提供了可钻的漏洞。

  贸易商从国外进口的现货进入港口后,会选择一家仓储公司将现货存储在仓储公司的仓库里。仓储公司根据贸易商的现货库存开具仓单,贸易商拿着仓单可以向银行进行抵押融资。近几年以来,国内理财产品、民间借贷等金融市场不断上演“短期高回报”的动听故事,部分贸易商开始铤而走险,拿着仓单融资的钱去追逐短平快的高收益,与一些小的仓储公司一拍即可,借助虚假仓单在多家银行进行重复融资的乱象由此而出。

  贸易商和仓储公司开具虚假仓单是利用法律监管漏洞下的一种商业行为。目前没有法律规定仓储公司必须依据规定来开具仓单,仓储公司利用银行的信誉度,和贸易商联合开具多个仓单,在不同银行进行融资,这个过程并没有人来监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仓储货物的登记情况亦显混乱,例如动产抵押登记部门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更不用说全面查询信息了。

  换个角度来看,短板恰恰是机遇。正因为青岛港事件的冲击,外资投行、贸易巨头和仓储企业已经从中看到了新的市场空间,很多公司在考虑弃用中国的代理公司,转而在中国成立自己的机构来直接监督仓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基本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大宗商品仓储业务规模达数十亿美元,未来新进的从业者与老牌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将会很激烈。

  外资机构已经出手。高盛2010年收购的大型仓储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Services正计划在上海等中国保税区设立仓库。

  青岛港骗贷事件曝光以来,已有逾10万吨铜从竞争对手的仓库转移至世天威管理的仓库。这相当于上海保税仓库铜库存估计数量的约五分之一,几乎等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全球铜库存总量。

  此外,包括CWT Ltd所有的CWT Commodities、 Pacorini Metals、Impala、JP Morgan旗下Henry Bath,以及Louis Dreyfus部分持股的新加坡公司GKE Corp等公司,也正在停止使用当地企业并招募员工来管理仓库,或者正在考虑这么做。

  但值得一提的是,外资仓储机构也并非天使,外资机构控制的仓库此前还受到故意操纵商品价格的指责。此次以高盛为代表的外资投行积极布局中国仓储市场,这不禁让人联想,外资仓储机构们除了常规的仓储费用之外,是否也还有其他考虑?

  今年5月,LME首次发布了其全球仓库网络的积压情况报告,报告指出,排队时间较长的仓库主要是国际投行和大宗商品巨头控制的仓库。其中,嘉能可和高盛拥有的仓库的排队时间已长达两年,最长的排队时间已经超过了两年(748个自然日),主要涉及金属铝,这个仓库位于荷兰弗利辛恩港(Vlissingen),由嘉能可的仓储子公司Pacorini Metals运营;排队时间第二长的是位于美国底特律的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的仓库,排队时间为683天,该公司隶属于高盛。

  虽然按照证监会的规定,目前国内的大宗商品期货交割仓库由交易所指定,外资机构暂时还无法成为商品期货的交割仓库,但这并不妨碍外资提前布局。

  大宗商品贸易企业

  虽然青岛港事件让商品贸易融资市场受到了暂时的挤压,不过这可能反倒让相关行业的基本面因祸得福。

  以铜为例,融资骗贷丑闻一出,市场曾经普遍预测铜库存将出现转移以及集中释放,令铜价承压,但没有想到的是,铜价在融资丑闻发生后却走出了V字型走势。原因就在于,毕竟中国有色金属的下游消费并不差,而银行在铜融资口径上的收紧,会直接导致进口放慢,因此会推升国内的铜现货价格。

  短期内,这些品种的融资属性可能会向商品属性有所回调,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品进口收益将成为主导,融资收益降至次位。

  更重要的是,以青岛港事件为引子,贸易融资市场的阶段性去杠杆过程,一方面会产生残酷的淘汰压力,小型贸易商破产倒闭的概率明显上升,但另一方面也会让那些仍然能够开到信用证的企业借势脱颖而出,在坐享息差的同时,还能在这一轮内盘价格的上涨阶段赚进利差。毕竟,内外两个市场仍然存在,融资套利的空间依旧有。

  另外,青岛港的调查让金融贸易融资乱象开始澄清,商品价格向基本面靠拢,市场变得更清晰,投资者布头寸也更有把握。也正因如此,一些大型外资商品贸易商明确表示,对青岛融资丑闻的市场影响“乐观其成”。

转自:期货风云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微众银行与新凤鸣达成合作,以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宽化纤贸易商融资渠道

2023-10-16 14:38
19786

德益世国际保理为孟加拉服装贸易商提供600万美元资金

2022-12-13 09:23
29516

德益世国际保理为山东汽车零部件贸易商提供出口保理融资

2022-10-27 14:13
28165

德益世国际保理为广东图书贸易商提供180万美元保理融资额度

2022-10-26 22:52
20194

德益世国际保理为山东海鲜冻品贸易商提供400万美元保理融资额度

2022-10-24 22:33
19162

德益世国际保理大幅提升一家香港电子消费品贸易商的融资额度

2022-09-29 21:45
27288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