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监局发布《2013年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
《报告》分析了主导上海银行业创新的积极因素和创新趋势,包括上海作为海内外资源配置中心的优势将长期存在;
日前,上海银监局发布《2013年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上海银行业迎来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的重大契机,承担起探索新业务、试水新模式、为中国银行业转型和创新探索新路的先行者的历史使命,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恪守服务实体、服务民生、服务小微、服务公众的行业定位,顺应经济结构调整,全球资源融合,信息科技发展的趋势,呈现出“国际化、综合化、信息化”和“大资管、大交易”的创新转型方向。
上海银监局表示,发布创新报告是监管支持创新的一个手段,通过集合行业良好做法与创新成果,促进创新信息、意识和精神的传递与共享。在银监会的指导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银监局长期坚持守住风险底线前提下的金融创新原则,主动贴近市场了解创新,以监管创新引导金融创新,支持上海银行业在当前以“跨境、跨业、跨界”为基本特征的创新浪潮中,充分发挥优势率先转型发展,做到政策落地,服务生根,监管有效。
《报告》集合了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评自报的769项金融创新成果,全面披露了2013年上海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和监管创新。《报告》显示,上海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促进转型发展的诸多领域内积极创新。769项创新成果中,支持金融中心建设的有217个,占比28.22%;支持重点行业发展的有211个,占比27.44%;改善民生服务的有147个,占比19.12%;互联网和信息科技领域有69个,占比8.97%;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有58个,占比7.54%;支持航运中心建设的有38个,占比4.94%;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有29个,占比3.77%。
《报告》披露了上海自贸区银行业的监管和创新。上海银监局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培育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的功能定位,将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试验区银行业监管体系作为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中心工作,以监管制度和方法的完善创新,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银行监管国际化水平,以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平衡为原则,坚持以监管创新引领和推动自贸试验区银行业金融服务和管理创新和以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着力于主体、业务和监管创新,放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放权于基层。
在去年试行的基础上,《报告》正式推出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估体系,从多个层次比较客观地对在沪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综合水平进行量化对比,以此帮助各机构参照在行业中的位置,体现监管导向,鼓励创新文化(300336,股吧)。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估体系依据客观性、独立性、系统性、功能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等六个原则,包括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创新管理等五大类指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别对法人银行和分行(专营机构)进行评估。
《报告》揭示了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方向的判断。上海银监局向上海银行业提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升资产业务价值创造能力的要求,重点在三方面形成和累积竞争优势,持续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一是发挥上海作为全国资金集聚中心的作用,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外部市场和政策环境为契机,研究和实现转型发展;二是大力推动商业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重点加强债券市场投行与交易业务等7个业务领域的产品创新,向“网点—网络—移动终端”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模式转变;三是针对当前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脱媒”程度加深的现状,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加快管理方式、技术、流程的创新。
《报告》分析了主导上海银行业创新的积极因素和创新趋势,包括上海作为海内外资源配置中心的优势将长期存在;上海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态优势将更加显著;上海经济转型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新兴产业商机;信息科技与信息经济将长期影响金融创新;上海银行业经营模式“脱重向轻”的过程会比较长,引入各类经济组织和各种交易手段,形成符合“轻资产”特点的风险管理与信贷模式还任重道远;大量的金融创新仍将在投融资领域内产生,银行存贷模式走向全面资产负债表管理;客户需求和消费者权益是金融创新永恒的动力,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创新活动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是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
(采编自:上海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