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人民币结算在全球范围威胁美元霸权
今年5月份,人民币结算在全球的资金结算中比重达到12%,位居第2。在中南美及中东地区,这一比重更是达到60%左右。中国正通过在欧洲和亚洲指定人民币清算银行等措施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改变美元结算的一极集中。
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希望在更多的领域扩大人民币结算的使用范围,以突破以美元为中心的森林体系、规避美元波动风险。其实,类似的努力在欧洲国家和日本都不曾中断。不过,因为美元在二战后牢牢站住了国际货币的位置,这些努力始终收效甚微。
针对美元的抵抗还激发了区域内主要经济体的联合,比如中俄和中日就都有过类似构想。最有希望的努力是从2002年就开始构想的中日货币互换协议。但随着美国的介入,以金融大臣松下田洋的上吊自杀为标志,看似“意外发生”的钓鱼岛事件终于使十年的努力化为乌有。(第三方势力的介入引发了一系列“擦枪走火”事件:香港和台湾“爱国”渔船的无谓冲岛,以及东京都知事令人咋舌的“购岛”狂言,使得双方政府最终都被绑架。)
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人民币已经能凭借一己之力在一些地区占据贸易结算的主动权(以国内获得进口资源和能源的中南美及中东地区为最)。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介入,人民币结算的前景被一致看好。
历史:人民币结算走出国门
由于认为2008年的雷曼危机导致美元的信用度出现动摇,为了避免本国企业被圈入汇率风险,中国政府决定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
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从贸易开始的, 2011年8月23日,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明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扩大至全国。
随着人民币结算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其不仅可以用于贸易结算,也可以用于对华投资。现在已拓展到包括FDI(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和ODI(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债券市场的开放、境外机构非居民账户、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等一整套人民币跨境使用新领域。
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更是在不断助推人民币迈向国际舞台。现在,从巴西和伊朗等新兴经济体进口原油和铁矿石等资源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中国都要求采用人民币结算。
数据:已经建立的优势
根据运营金融机构间通信网的全球银行间金融通讯协会(SWIFT)今年5月实施的调查数据,在中国与大量对其出口资源和能源的中南美和中东之间,人民币结算所占比重分别上升至66%和58%。在亚太地区,中国宝钢集团4月份以约1亿元人民币从英澳资源巨头力拓集团(Rio Tinto)购买了17万吨的铁矿石,人民币结算所占比重达到了23%。
英国金融巨头汇丰银行(HSBC)面向全球1300家企业实施的调查显示,22%的企业在利用人民币结算。主要理由是“应贸易伙伴要求”以及“减轻汇率波动风险”。
现在,人民币在全球整体结算中所占比重为1.47%,从货币来看排在第7位。和首位美元(41.63%)和第2位欧元(32.35%)仍有较大差距,不过和第4位日元(2.21%)的差距正在缩小。
未来:已成定局
为了促使人民币像美元那样成为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广泛使用的“基准货币”,除了在现有优势地区继续巩固地位,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还瞄准了非洲。未达成这一目的,政府首先“启用”的是外交手段。习近平在访问非洲各国时反复表示,中方愿同非洲国家建立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由于殖民统治的影响,非洲明显分为英语区和法语区,即使是邻国之间,经济交流也非常匮乏。中国提供的桥梁和道路连接非洲各国,可以极大推动非洲国家间刚刚起步的跨境交易。而这样的巨额投资背后,中国希望获得的回报之一就是推动非洲国家使用人民币。
不只是发展中国家,发达经济体中的澳大利亚和韩国也都纳入了人民币结算国际化的初期发展目标。拿澳元来讲,此前澳元只有在兑换为美元和日元后才能与与人民币进行兑换。由于每笔交易都产生手续费,经济界强烈要求、启动直接兑换。相同的情况也将在中韩自贸区建成后出现在韩国。
虽然中日货币互换协议最终破产,但东亚地区的货币互换进程并未停止,其中的主角就是人民币。据美国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显示,在东亚10个国家和地区中,7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联动性已经超过美元。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的企业关注的不再是对美元汇率,而是本国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正在逐步获得“基准货币”的地位。
有观点认为,即使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各国的对华贸易也将持续扩大,而“人民币经济区”也将随之不断扩大。非洲大陆在3~5年内将超过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习近平首次出访选择非洲,既不是为了搞慈善,也不是为了获取资源,而是在看透地缘政治上的巨大变化后做出的选择。
来源:独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