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兑汇票套利,这是谁的天使?又是谁的魔鬼?
原本是商业银行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项表外业务,在银行、掮客、企业的合力作用下形成了一桩反复“流通-贴现”的地下生意。贴现一般有两条路:一种是直接去银行贴现,有的银行专门收承兑汇票;另一种就是去资金中介那里贴现。
原本是商业银行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项表外业务,在银行、掮客、企业的合力作用下形成了一桩反复“流通-贴现”的地下生意。承兑汇票正在离它原先的初衷越来越远。
承兑汇票正面临一种尴尬:一方面,动辄长达半年的承兑期限已经被最需要现金的中小企业视为鸡肋;另一方面,它正成为一些大企业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沦为一些业内人士的牟利工具。
大企业的“新宠”
承兑汇票是由债权人开出的要求债务人付款的命令书,当这种汇票得到银行的付款承诺后,即成为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作为短期融资工具,期限一般在30天到180天。
对于规模不大的企业来说,承兑汇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尽管如此,承兑汇票也不是那么容易贷到。首先要到贷款银行存一笔保证金,比如存入100万元,银行会贷给你200万元的承兑汇票。而企业面临的问题是,承兑汇票一般是6个月兑现,不能直接当现金用。需要现金,只能用承兑汇票去贴现。
但是,贴现就意味着增加成本。
贴现一般有两条路:一种是直接去银行贴现,有的银行专门收承兑汇票;另一种就是去资金中介那里贴现。
承兑汇票除了很低的交易手续费,本身并不需要银行利息。但如果去贴现,就意味着得支付银行6个月的贷款利息。当然这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省钱的一种方式,毕竟只是银行利息而已。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银行也有指标,并不能随时贴现,这个时候,企业又回到与申请贷款时类似的境地——你得找关系,支付一定的好处费。如果银行仍没有指标,企业只能找专门做承兑汇票生意的公司,他们既有雄厚的资金,又有相关的人脉。只不过对企业而言,除了正常的6个月的银行利息外,再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中介费。这些最终都成为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大企业的处境则不一样。一家大企业下面往往有成百上千家的配套企业,多少企业抢着和他们做生意。对小企业来说,能拿到他们的承兑汇票已经很不错,总比拖款强。
但让人郁闷的是,一些大企业专门去银行贷承兑汇票,用来支付对手企业的货款。付承兑汇票省了一笔利息,并且这些大企业还反过来收购承兑汇票贴现,再赚一笔银行利息和中介手续费。一进一出,循环往复,承兑汇票就这样成了一些大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贪婪的汇票掮客
市场上还有一种人,被称为“汇票掮客”,表面看起来是在经营一家贸易公司,但实际上主要是做承兑汇票生意。
按照规定,要办理承兑汇票,必须要有贸易合同。但由于一些企业贷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购买材料或者产品,而是为了别的投资或者流动资金用,所以就得虚拟贸易合同,汇票掮客们就承担这样的角色:他们提供虚拟贸易合同并开具发票,帮助企业完成承兑汇票贷款所需要的手续,甚至帮助有需求的企业收购承兑汇票,形成一条完整的承兑汇票产业链。
目前看来,做承兑汇票生意的主要是这样几种人:第一种是在银行有关系的人,利用自己的人脉促成贴现;第二种是有很多需要贴现的企业资源的人,有需求才有供给;第三种是既没有银行关系,也没有企业关系的纯粹中介,通过打电话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信息,促成承兑汇票贴现;第四种是既有雄厚资金又有相当银行人脉的人,既可自己直接贴现,也可通过关系银行贴现。
市面上做承兑汇票的公司很多,需要贴现的企业往往也是货比三家,谁都希望价格能尽量低一些。由于并不一定能马上找到接手的人,有的汇票要倒腾几次,比如说,如果一张承兑汇票要倒五手才能成功贴现,那也就意味着这张承兑汇票除了支付正常的银行利息外,还要支付5次中介手续费。
畸形化的承兑汇票
承兑汇票贴现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生意。
承兑汇票是根据票据法制定的一种表外业务,本来是为那些有贸易业务,但又没有资金的企业提供一种由银行提供担保的信用业务。特别是在近几年,在中国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大幅减弱,再加上政府调控货币增速抑制信贷过快增长的政策下,企业从银行获得直接资金支持的能力也受到抑制。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直接获得资金,在这种情况下,票据业务也不失为一个替代选择。
但问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权力垄断形成的腐败,承兑汇票已经变成一种畸形的金融业务。有的企业为了获得贷款,不惜造假,虚拟贸易合同;而少数银行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参与其中,使承兑汇票变成一种生意,给急需融资的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