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无理的人民币汇率低估论
而实际上,早在2012年,IMF便已下调了中国经常项目占GDP比重的预测,这相当于拆除了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理论基础。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美双方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不但要认清美方论据背后的政治考量,更要重视国内出口企业的真实诉求。
第六轮中美战略对话关于人民币汇率话题的讨论更多体现的是政治色彩,经济讨论的意义已经很小。
于7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轮中美战略对话中,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焦点着实让笔者不解。应该说,笔者在一个月前的深圳中美金融研讨会上,就发现美方对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指责有卷土重来之势。
而实际上,早在2012年,IMF便已下调了中国经常项目占GDP比重的预测,这相当于拆除了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理论基础。也恰在此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轮中美战略对话中,人民币汇率问题也被排除在双方争论的焦点之外。然而时隔短短两年,汇率干预论调却再次扶摇直上,更何况在此期间,央行两次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波幅,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都在加快推进。上述反差恰恰说明,如今对于汇率话题的讨论更多体现的是政治色彩,经济讨论的意义已经很小。
从经济角度而言,当前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于均衡。结合数据分析不难发现,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截至2014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升值26%,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高达38%,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接近30%。这样的升值幅度,即便套用美国学者关于人民币有20%~30%升值空间的结论,也可说明人民币单边升值趋势已然到头,并不存在继续大幅升值的空间。
从实践情况来看,可以观察到,近两年央行在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方面不仅没有停歇,反而加速推进。例如,在今年年初人民币出现贬值态势之时,央行顺势而为,时隔两年再次加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从此前的1%扩大到2%,未来双向更大幅度的浮动将被允许;与此同时,央行也在致力于两年之内实现利率市场化,并不断推进与更多国家实现人民币双边互换,离岸人民币产品也更加丰富。种种事实表明,如今中国正在沿着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离岸市场建设四个方向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
此外,重新审视美方关于人民币汇率低估观点,不难发现,美国之所以再次抛出汇率干预言论,主要与其近年来不佳的贸易状况有关。虽然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推出了再平衡战略,希望凭借出口提振国内经济,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经济复苏主要受益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资产价格回升是其最大亮点,而经济结构调整仍然缓慢。特别是近两年,美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逆差始终维持在7000亿美元上下,比危机前并无明显好转。而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更呈明显上升趋势:以美国统计口径计算,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已从危机前2007年的2585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创纪录的3184亿美元。这无疑会加剧美国对于人民币的指责。
但是,反观中国,经过了危机之后的几年调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国际收支更加趋于平衡。如中国经常项目占GDP比重指标,近几年已经逐年降低至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如果按此标准,美方指责人民币低估的观点同样无法成立。如此看来,关于人民币汇率操纵的讨论已无必要,其背后的经济意义已经很小。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美双方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不但要认清美方论据背后的政治考量,更要重视国内出口企业的真实诉求。实际上,考虑到近几年劳动力工资出现趋势性上涨,国内对于环境保护标准的提升以及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极为普遍,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外在环境已经十分严峻。如果让人民币低估观点卷土重来,任凭未来人民币汇率继续大幅升值,对于本已运行艰难的出口企业而言将是不可承受的。
综合分析之下,笔者认为,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致维持在6~6.3之间是合适的,而且可以更多地让市场来决定,为以后形成更大的浮动打下基础。而从长期来看,继续加快人民币汇率浮动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才是努力的方向。
信息来源: 《中国外汇》2014年第14期7月15日出版
作者: 沈建光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