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刚:人民币国际化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使命
袁志刚表示,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尤其是金融的改革,要与中国经济的体量和上海未来的地位对称。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以及上海能不能成为全球城市,中国未来能不能大规模的超过美国,或者2倍于美国、3倍于美国,取决于中国的国内体制是否可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导读:我们人民币投资要走出去,我觉得时机都到了,但是两边的牌要打,东西要联动,如果这个“弓箭”拉开,我觉得中国有希望。
【原标题】袁志刚:人民币国际化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使命
2014年7月19日-20日,由上海金融研究院主办的“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在上海召开,搜狐财经作为独家战略合作媒体参与了全程报道。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从宏观的层面论述了自贸区的金融改革重要性。
袁志刚表示,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尤其是金融的改革,要与中国经济的体量和上海未来的地位对称。经济资源更多程度上不是由国家组织,而是在于这个国家有没有全球城市。中国如果没有上海这样的全球城市,产业链位置就上不去,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上海的金融开放,尤其是自贸区的开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
他提出,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承担了国家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如果要和人民币国际化结合起来,当然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比如直接投资。自由贸易账户的管道已经铺得非常好,如果监测能力也能做好,应该是上海自贸区最大的贡献,在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成为可投资货币当中,实现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以下是部分文字实录:
袁志刚:我从宏观的层面来看看自贸区的金融改革重要性。
一个是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四个中心,也就是说我们一直讲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节点,可能是2020年。最近上海正在讨论2050年,未来30年上海要变成一个全球城市。纽约、伦敦可以称之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东京等只能算是第二层面的,中国上海2020年希望成为第二层面的国际金融中心,2050年希望可以成为跟纽约、伦敦齐名的国际金融中心。2050年,这个地球大概有三个重要的金融中心。
这个背后是什么逻辑?很重要的是中国GDP的总量,一个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从西面到东面,到亚太地区的移动。今年,我们从购买率角度,试航已经发布一个消息,总行超过美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按照美元汇率来算,大概在2019年,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前夕,中国的GDP总量超过美国。
根据汇丰银行或者其他国际机构的预测,在2050年左右大概中国GDP总量是美国的1.3倍,或者更多一点。这样的一个背景对我们很重要。这里面的人民币国际化,这是完全需要考虑,有三个战略上的步骤。美国1870年总量超过了英国,1914年的时候,是英国GDP的2倍多。1924年,美元替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
就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所谓国际化,首先是要成为一个结算货币。现在人民币的结算货币的量,最近发展得非常快,同时人民币的离岸市场发展也非常快。还有一个是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央行,和我们有货币互换。人民币作为一个初步的储备,量就更多了。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后面储备货币。储备货币里面又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初步储备,国际上有很多货币成为初步储备,真正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大概要到2050年,中国的总量超过美国。中国的总量,到底可以超过美国多大份额?又有一些逻辑,非常重要的是看中国的人均GDP。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到美国是1/3,也就是30%的时候,基本上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以及上海能不能成为全球城市,中国未来能不能大规模的超过美国,或者2倍于美国、3倍于美国,取决于中国的国内体制是否可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中国其实是美国人均的25%。这个概念是什么?我们过去的30多年高速的经济增长,主要的逻辑是赶超。林毅夫教授的理论,很大部分我同意,如果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很大,我们有赶超。
但越来越接近了,现在国际上的机构预测,中国还会增长,人均GDP还会增长,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停止。我们的人均GDP,要逼近美国或者是美国的50%、60%、70%,中国的整个制度,包括创新、科技、政治制度,都要有巨大的改变,如果没有巨大的改变,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土地,我们其他的资源和美国都不太好比。我们可能会受困于30%和40%,即便这样,中国在发展,中国总量在提升,最近我一直在讨论上海30年战略,2050年上海成为全球城市,其他的城市可能地位要衰落,要演变。
再看中国当前的宏观,长带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我们有往西走,但美国正在抓紧推进TPP的谈判等,和我们还有一个BIT的谈判。如果中国不加入TPP,对中国有非常大的损失。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尤其是金融的改革,一个是要和中国经济的体量对称,和上海未来的地位对称。
所有规则变化有一个趋势,经济资源更多程度上不是由国家组织,而是看你这个国家有没有全球城市。中国如果没有上海这样的全球城市,中国的产业链位置就不可能上去,中国在全球配置资源利的能力、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的金融开放,尤其是自贸区的开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
还有一个,“两带一路”和东边的很多东西,尤其是BIT的谈判。今年实质性的谈判要完成,后面主要是负面清单,美国人对中国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金融改革、人民币的国际化等,他要你推动,要你做到和美国一样。
这些东西要推动,无论是从时间的纬度上,还是从空间的纬度上,我刚才讲了两带一路,我认为声西击东,主要应该放在东面,我认为必须加入TPP,必须和美国捆在一起我们的经济增长才有质量。我们要向西方学习的太多了,我们的GDP只有别人的1/4。印度的穆迪,一个是城镇化,还有一个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刚才施主任讲到的,我们人民币投资要走出去,我觉得时机都到了,但是两边的牌要打,东西要联动,如果这个“弓箭”拉开,我觉得中国有希望。自贸区的金融,施主任强调为实体经济服务,我认为自贸区的金融改革还是承担了国家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如果要和人民币国际化结合起来,当然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比如直接投资。
但是我们发展了那么多的离岸市场,如果没有好的产品让人家投资,第二步越不过去的。郑杨主任在复旦有一次演讲,谈得非常深、非常好,我学了很多。自由贸易账户的管道铺得非常好,现在就是要看监测能力是否可以搞好,如果可以搞好,应该上海自贸区最大的贡献,在人民币国际化当中,作为可投资货币当中,做出应有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我想这个自贸区是功德无量的。
(来源: 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