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型整合:更好的并购融合术
在上海国企中,光明食品集团可说是并购整合的佼佼者。” 共生型整合则是指“被合并公司的身份特征被全部消除,融合为一个不同于合并前的新身份特征。” 按照哈米德.布希基教授的分类,光明对新莱特的整合,显然属于同盟型整合。
在上海国企中,光明食品集团可说是并购整合的佼佼者。其成功并购新莱特并使之在新西兰上市的实践,堪称经典案例。而这,正得益于它屡败屡战的并购征程中所必然收获的经验结晶。
2010年以来,仅光明食品集团对外公布的,就有超过八起的海外并购案例。包括2011年9月宣布以5.3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食品企业玛纳森公司75%股权;2012年5月宣布将收购Lion Capital LLP基金所持的Weetabix(维他麦) 60%股份等。其间不乏屡次刷新行业并购纪录的春风得意,也有一年内遭遇四次并购谈判失败的酸楚。光明食品集团有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在屡次失败之后,我们的并购团队在成熟,对国际惯例的熟悉度也在提高。”
而其并购成功后的整合术,颇值研究之鉴。比如,其并购新莱特的整合之路。据悉,在并购对象的选择上,光明坚持的不是价格越便宜越好,而是必须与其主业协同。在此基础上,光明通常要求并购对象“具备资质较好,遇到问题通过外力可以解决,管理团队强”等条件,之后才考虑性价比。并购新莱特之后,光明乳业确定不参与其日常经营,对自己的定位是,帮助新莱特出谋划策,共谋发展。而对其经营策略尤其是定价策略,光明乳业则通过巧妙的方式将其扭转至它所认为正确的方向。比如,作为新西兰位于恒天然之后的第三大乳业巨头,新莱特的定价几乎跟定恒天然,同样的产品都比恒天然要卖得便宜。对此,光明乳业通过一系列手段,转变了经营层的看法,使得新莱特拥有了独立的、可以高于恒天然的定价权。充分尊重企业的原有个性,通过合适方式让被并购企业认同双方的“同盟”,这一整合策略让光明乳业并购后之路走得十分顺利。
法国ESSEC商学院战略与管理学教授哈米德.布希基曾撰文表示:一次成功的合并,不是几种必要因素的简单组合,领导者得像厨师一样,非常了解这些要素,懂得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搭配,合并的时间以及火候的掌握都非常重要。他把并购后的整合分为三种:殖民型整合、同盟型整合和共生型整合。
殖民型整合指的是“一个被兼并的公司的身份特征,被有意分散在新的母公司的身份特征中”,它们“被剥夺了名称和视觉身份特征识别(商标标识、信笺等),这些都要用新的母公司的身份特征来替代。”在布希基教授看来,其整合过程听起来好像很无情,但并不一定会给被兼并公司的员工以及投资者带来伤害,因为员工和其他投资者的反应,取决于他们对被分解公司身份特征的心理认同度有多深。只有“当新的母公司和它的兼并对象无论是规模、盈利能力还是声望,都旗鼓相当的时候,被兼并公司的成员和投资者才会认为,自己公司的身份特征要比新公司更有价值”。
而同盟型整合是与殖民型整合相对立的类型。“合并的公司只允许保留它们的历史身份特征,并且不需要并入新的共同的身份特征中。这种方式只在个别有限的地方,需要实现协调一致时才采用,用来维持最低水平的内部协调。”
共生型整合则是指“被合并公司的身份特征被全部消除,融合为一个不同于合并前的新身份特征。共生型整合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两方在合并中,谁是胜者谁是败者的焦虑和不确定性。”
按照哈米德.布希基教授的分类,光明对新莱特的整合,显然属于同盟型整合。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而言,同盟型整合或许是最佳的并购整合方式。因为殖民型整合更适合收购一方的身份特征更强势的企业。而共生型整合虽然避免了“谁是胜者谁是败者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但却需要更大的市场开拓力度以使新身份特征被广泛认同,看起来并不那么经济。
原始出处:上海国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