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银行业的未来

2014-07-07 16:33 3946

其实对于国企改革最大的危险或者冲击,主要是从金融深化改革这方向来的,利率市场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在中国要生存必须要替国家考虑,也要替自己生存考虑,这两方面都要同时平衡好,这样的机构跟国外纯粹的商业银行肯定还是不一样的。

  本文为阿尔法工场线上交流活动所分享的内容

  主讲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 陈朝晖

  录音整理人:世纪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机构部) 张丽

  各位群友大家好,刚才讲到中国的银行有些什么问题和特点,我想接下来更多讲银行的特点。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对当前的问题能从另一些视角上做些(不一样的)理解。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会儿资金紧缺、钱荒,一会儿又流动性过剩。如果有完全市场化的金融系统就很好解决。比如美国,美联储可以很快的加息、减息,减息减到不能再减了就来一个量化宽松。这也是完全市场化的手段,它只要看重一个数字(指标),比如一个利率或者货币总量就好了。

  很多群友都在金融行业工作,也知道我们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市场化了,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是金融系统的特点决定的。证券行业从无到有的,银行业也是一路发展到现在,有一些历史的原因。所以仔细想想也会知道现在我们面临的这些难题也是与过渡期的特点有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金融系统最大这块——银行。实际上它以前是我们政府的“出纳机构”,要它往那儿走它就只管往那儿走。后来就开始越来越多市场化的要求了。现在银行同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所以才没日没夜去抢客户、发新产品、做营销。

  市场化的动作越来越多了,但银行本质上还是与历史的定位有一定关系,虽然现在利率市场化了,但我们还是会看到很多还是要靠指令来管理的,我们说的讲政治,这还是其中一个特点。我想在目前甚至可见的未来几年,金融系统在我国的作用还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完全市场化,还是要承载着国家的一些职能。

  我曾在一家内资银行做过独立董事,现在在一家外资银行做(中国区)独立董事。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银行在风险这一块主要是与政府监管部门博弈。你管我就规矩一点,你不管我就尽可能往前冲。银行本业应该是经营风险的控制,自己可以选择自己的风险,哪些是它可以承受的、希望承受的,以此为依据来进行一些营销管理。

  而现在的情况是上面不管我就放开做,上面管我就不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银行现在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中资银行完全在做监管游戏。

  比如表外业务,其实也就是监管套利的一种行为,所以政府要把它收回来。外资银行刚开始很不习惯,为什么监管部门不光讲我们的风险问题,同时还要看我们的业务战略、发展战略、营销战略,还在为我们的发展着想。在国外的监管部门谈话不会讲到业务怎么发展,因为这是自己的事情。他们只会关心合规我、风险问题。

  而中国政府监管部门为什么还会关心发展问题?我想这是中国的特点。不管是在哪个行业,我们的政府会看两件事情,一个是看你违不违规,二个是看你自身的发展。因为如果生存不了或发展不好,那风险也是一个空谈。

  所以中国人想问题是全面的。就像监管部门看的是风险合规问题,也会帮你想你的发展问题。我想同样的道理,政府考虑中国要发展,同时也不要中间出问题。监管部门虽然职责是监管,但同时也要考虑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要保增长同时也不要出风险。

  这两方面每个人都在平衡,银行也需要自己去平衡。但考虑到这个权利没有完全授予到银行身上,因为不是完全自己说了算,所以它在某些方面还是要听政府的。

  我们的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这一块是一个很奇怪的系统。虽然现在利率有一半市场化了,另一半存款利率还没有市场化。但我们知道现在的理财产品已经变相开始让某一部分存款利息让利给储户了,存款搬家到理财产品了。这方面已经开始有竞争了。

  在这种一半市场化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很多东西不是市场的,还是政府去干预呢?比如定向降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对小微、对三农的支持等。为什么还是需要政府来命令呢,如果说利率市场化,这些银行都可以自己来解决。

  现在的银行系统不完全是受利率或者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中间还有货币政策的传导。银行有一半的职能是要行使政府职能,政府需要支持的部分也要去支持,支持发展支持增长及保稳定。

  银行需要从中间去平衡,这是我们的银行,我们的监管,我们的政府每天都去做的事情。这和国外不同,银行只要管赚钱,监管只要管这别出事。我们的政府是有多重身份的,需要同时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这样一来,虽然汇率跟着美元走,从货币发行、利率的角度来讲没有太大的货币政策空间,但可以从银行体系内进行调控。比如可以把钱支持一手房、三农等,有很多可以定向调整的政策。在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有很多具体的行政政策进行调整。所以利率市场化虽然可能很快会实现,但并不能完全改变我们银行双重身份的行为。还是有一部分需要考虑国家政策的导向,政策影响银行具体行业信贷、具体领域的信贷现象还是会存在。这种存在会导致出现很多套利的空间,这也是我们发展当中必须克服的问题。

  接下来再和大家分享一下近期看到的几号文下达之后背后更深层次的政策,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和大家探讨一下。

  前几年世界银行跟国务院发展中心做了一个关于中国改革的报告,报告针对国企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观点,对改革也提出了建议。我们不能说这是官方政策,但我们可以看到深化金融改革实际上是要把金融资源跟信贷资源合理配置,这个跟整个金融合理配置是一脉相承的。

  最近经常说到的国进民退、市场秩序不合理不公平,尤其对中小企业非常不利。如果要这些现象有所改变,就必须要银行遵守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规则。这个规则最后的目的和结果会让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得更容易一点,而国企则要变得更有竞争力才能继续生存。这是一种间接性的改革方式。

  虽然现在国企也有自己的一些改革措施,这点我就不多讲了。我们看当年邓小平做国企改革,当时民营企业基本上还没有,采取的是头痛医脚的方法,从农村包围城市,从农村改革慢慢演化产生了民营经济,国有企业的问题就慢慢解决了。所以我相信接下来改革的硬骨头可能还是不会直接去做,而是比如让民营去参与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行业。

  其实对于国企改革最大的危险或者冲击,主要是从金融深化改革这方向来的,利率市场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利率市场化会有意识地让信贷资源更合理的配置。换句话说就是国营企业包括一些政府融资平台项目都可能不会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市场利率化对他们来说影响非常大。

  第一个是融资成本可能变高了,第二个是信用等级的问题。虽然现在企业债券市场还不是很成熟,但以后可能每天都要关注自己的信用评级了,以后会越来越关注金融市场对他们的审视,这对他们的压力是很大的。他们也有很多自己无奈的问题。

  比如,现在还是不一个纯市场的金融单位,但金融市场已经开始对他们有市场化的要求。他们的体制问题、企业改革不到位的问题等等,他们也认为会存在一些竞争不公平的东西。

  回过头来我想强调的是观点是,利率市场化真正的作用是让中国的经济结构向更合理地方向来发展,资源配置更合理地向真正有效的企业来进行。所以今天讲到的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国家有意识鼓励银行向小微、向中小、向三农来进行贷款支持,这些有意识定向的微调措施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让真正有活力的那一部分企业能有更好发展。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具体做的怎么样呢? 首先,银监部门开始鼓励中小银行去做小微业务,在农村做三农业务,在城市做社区银行,支持小微支持中小。现在甚至这方面的占比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就对进一步的业务有一定限制。同时对城商行农商行跨区域经营国家给了很严格的限制。

  以前所有的银行都想变成大银行,跨区域的全国性的通过上市融资能够做大做强。因为以前都是讲规模,在中国,银行的业务模式非常简单,因为存贷利差这么大,传统来说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规模做大,越大越好。

  现在国家不让这么做了。也就是说给你关一扇门,开一扇窗。不让跨地域区经营做大,但让你把本地的企业服务好,一些小微、农业及居民社区等。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小的银行开始做社区银行业务,把这项业务做深做细,以此来弥补网点不足和不能跨区域经营。

  在这个问题上大银行不积极,他们本身网点就多,所以也不想做那么细。主要是一些小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还有部分股份制银行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了,我觉得这也有可能会形成一种突破。

  但是银行这些也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我觉得“银行”还不是银行。为什么这么说呢,银行是服务业,它不是制造业,不是卖产品的。虽然金融产品可以设计得很复杂,而且也有很多创新,好像可以带来很多利润。但其实银行应该是服务机构,而金融产品是为服务来服务的,这个观点绝大多数银行还没有真正理解,所以都还在卖产品。如果有谁真正转化为服务机构,我想它就可能会前途无量了。

  有些银行已经开始小规模尝试了,因为我亲自在介入,所以比较了解。我所看到的这块可能会做出一些真正有意思的东西。这个可能会从个人零售业务这块比较容易取得一定突破。他们还没有完全了解银行是个服务机构,更不知道怎么去做服务怎么去卖服务。很像是一个卖产品卖保险的机构,本末倒置的做法。

  第二点,银行应该是经营风险的单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到任何一家银行董事会明确指出自己的风险偏好度是什么,应该是做哪一类风险业务的。董事会没有这样的指引,下面经营层也就会也无所适从,走到哪儿是哪儿。所以就更像是拼命去冒险,或者当监管层开始管到比较细的时候,就避险什么都不做。

  最后的结果就是风险管理就是被动的,上面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个词叫做排查,从上到下排查,表示我很重视。但风险不是用来排查的,它是一个概率事件不是一件件来查的,所以这是一个认识上的根本性误区。

  第三,银行要讲究效率。利率市场化以后存贷利差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果没有效率,成本这块控制不住的话那就没有竞争力。这也是一个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去年帮国内一家银行做效率指标的测评,结果发现有很多效率的死角,现有效率评估方式有很多永远都不可能看到的效率死角,这个一旦被发掘出来效率和业绩就能有很大的提高。

  这在整个行业包括国外同行都面临的问题,银行觉得自己最会做计量评估的,但其实对自己的效率都并没有评估到。最后一点,银行对自己的客户还不清楚,很少有银行能把自己的主打客户说清楚,每家银行都说希望是高端客户、中高端客户,但实际上把一些银行的客户数据打开一分析,发现客户分布和本城市人口自然分布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来者不拒的。

  极少数银行做得不错,大部分银行根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是为谁服务,主打客户是谁,普通客户怎么服务,这一点根本没有做清楚。所以银行这四个问题--客户分层、服务本源、效率衡量和风险经营都没有做好的时候,现在花很多的精力在做风险套利、表外业务、规避监管和规模经营,这是银行的现状。

  监管部门做的这些动作我认为还是好事。银行是应该去创新,去突破监管找到更好的服务客户的方法。但如果不是为了真正服务客户的话,监管把它倒逼回来找到银行的本能也还是有必要的。

  这十年来我跟着中国的银行走到今天,给他们做培训做咨询。我感觉他们进步也是非常快的。某些方面的做法也是国际先进水平,甚至超过国际水平,所以我对中国银行业还是非常看好的,但我们可能还是会走出中国自己的道路,刚才我们讲到了它是个双重身份,即便是民营银行它也会是一个双重身份。

  在中国要生存必须要替国家考虑,也要替自己生存考虑,这两方面都要同时平衡好,这样的机构跟国外纯粹的商业银行肯定还是不一样的。

  那具体来说银行能为我们实体经济做些什么事情呢?实际上能做的太多了。现在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群体和企业实在太多了。如果一个银行真的把心放在这方面,怎么能为这些群体和企业做些事情,不愁没钱赚,产品都是次要的。

  我碰到一个民生的例子。民生银行在小企业这块做得比较超前的。小企业营销是按照的地区某一个行业来划分,把中小企业集中的某个行业吃透成为行业专家,然后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结果就发现那些被服务的企业主非常感动,就觉得从来没有银行关注过我们理解我们。最后利率上浮,他觉得这是一种被关心关注,他仍然会愿意给你这个钱。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还有很多缺乏关注的群体需要金融服务。所以银行空间是非常大的,所有的金融服务业空间都很大,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这上面去竞争去突破。我们也有专家帮其他银行做类似行业的营销。结果接触到一些行业,问到那些银行来找过你们?结果回答是:“民生。”然后没有了。所以说我们有这个需求也愿意付这个利息为什么不来找我们?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当然民生去年也遇到了一些风险问题。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营销做好了,但风险没做好就还是会有问题。这是他们今后要花很多精力去加强的。光靠监管是不够的。监管不管这个。风险和业务的平衡,怎样选取所需要的客户及需要的风险,由此进行风险的合理定价、产品的配置,这一整套银行还只是做了一半一半,还没有把它整体做出来。

  我讲的比较宏观一点,主要讲到应该怎么看银行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我看还是非常有前途的,因为它是一个相对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地方,市场空间太大了。银行业我想指出的就是,应该还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客户是衣食父母这一点非常重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会有做不完的业务,赚不完的利润。如果光纠结在信贷政策、监管限制的角度做一些套利的行为,不是不可以或者说不应该做,但是可能比较被动。我大致就讲这么多,主要是针对银行特点的一些观点,欢迎大家指教。

  交流问答:

  Q(阿尔法群友):从事政府鼓励的三农还有小微等业务,对银行是否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尤其和政策套利业务相比?

  A(陈朝晖):政府对三农、小微的鼓励政策更多是从限制和非限制的角度来鼓励的。比如做了小微、社区银行等,就会给你开新网点的许可,或者给你定向降准的支持。其实本来就是该有的东西。从利益驱动角度来说,银行可能觉得还不够强。但其实大银行的理念和商业模式并不支持这样的业务,他有那么多的大客户,做几单就够了,做这种小的不是太合算所以没有太大兴趣。

  小银行、中小银行来说以前的战略也是和大银行一样,也就是做大做强,但现在也是被逼的。因为不能做跨区域的业务之后就必须回到本土。这个时候真的有意愿了,但并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它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有意愿但有没有这个能力。

  这些东西一旦做好了是非常赚钱的。我带一位银行行长去美国考察。美国有一家做得非常成功的社区银行。最小也是一家小社区银行,现在是一家几百家网点的大银行了。它就是以深入社区服务和客户体验著称的。我们的银行行长就问他,你们的存贷利差是多少?我们可以想象利率市场化在美国那种地方一定竞争白热化,存贷利差肯定会很小了。结果对方回答说,我们的存贷利差是4%。

  换句话说,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不好的没有利润可赚,好的会赚的更多。因为做得好,客户愿意付你这么多钱。所以三农、小微业务如果做的好会比普通业务更赚钱,关键是要掌握这套本领。

  Q:很多银行想做P2P,听说政府要出股权重筹监管的文件,这种新的融资模式对银行业务结构影响有多大,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这方面怎么定位?

  A:互联网金融、P2P这些东西都是银行现在应该做但还没有做的东西,所以互联网那块去做了。因为这一块监管没有像银行那么严格,所以做起来会比较快。但如果互联网金融这块被监管起来了,他们肯定早就逃之夭夭了。因为他们天生就在监管不到的地方,所以创新会很多。如果也要同样面临监管方式,他们也做不出来。

  但这里面极具意义的是,互联网金融可以把这些事情释放出来,倒逼银行能够也开始重视这些业务。之前看不上的东西或认为不可能做的事情,人家现在已经做出来了甚至来抢你饭碗了,这种竞争机制还是非常好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监管部门对于它刚开始没有做得很大、没有系统性风险的时候网开一面,我觉得还是非常明智的。

  Q:银行怎么样雪中送炭才能实现有效效益?

  A:银行现在都知道同质化竞争最后拼价格,最后能赚到的是服务的钱。什么叫服务呢,也就是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被我们满足了,别人没做到。同样的产品,但是我是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方式给他这个产品。所有的这种合适这种定制化的服务内容,就是你要赚的附加值,产品都是一样的钱。这个部分才是银行要赚的钱,所以雪中送炭就能给你带来效益。

  Q:监管部门如果退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是否更能激发银行市场主体的创造力?

  A:我们的监管部门可能不会完全演化成纯监管部门,它还是一个政策部门,同样我们的银行可能还是有部分政策银行的作用在。存贷利差空间那么大是什么原因呢,银行要听政府的话,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可能不愿意做的,那么政府就给你利润空间来补偿你。

  所以存贷利差可以说是听政府话给的补偿。那现在说要完全利率市场化,那是不是政府已经准备好要放手了,银行也不能去直接指挥了?我想可能还没有到这一步。所以利率市场化可能形式上可以做到,但可能还有一些具体的微控微调的行政上的要求来实现国家政策上的需求。

  Q:开发银行未来的定位大概是什么,他们还很怀念软贷款时代。而且现在财政部提出创新财政投融资方式,开行很想参与,贷款方面给些特殊政策。

  A:开发银行的政府职能将来会更重要。商业银行越来越市场化以后,开行的作用肯定会越来越重要。现在开行想做很多普通商业银行的业务,但将来他们的定位肯定更多偏向政策银行。

  另外未来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有更多的企业债或者地方政府债券业务会融入到银行的资金业务里面来。银行将来资金业务发展空间是很大的。国际上综合性银行资金业务要占到总业务的三分之一。对未来银行业和相应的证券业都是比较大的机会。

  Q:小型公司在美国通过银行满足融资占比在80年代以前也不高,之后是垃圾债满足相当一部分需求,中国银行要解决小微也不会很容易,全球有解决小微的范例吗?

  A:在国外小型公司的银行融资很多是通过社区银行来实现的。比如在美国有很多社区银行(一般在10亿美元资产以下,更多是从经营模式的角度来定义的)。他们主要是扎根所在区域,为所在区域中小企业服务。社区银行主要为当地小企业主服务,对社区了解,对企业本身接触多,从风险和服务的角度来说做的比较好。

  后来为什么有垃圾债券的出现呢,这是大银行大投行做的事情。他们对一家家的小企业没办法关注。他们的商业模式是大规模批量化做,效率高,但差异化、细致化做得不足。但通过垃圾债券这种做法可以打包来做。这是80年代盛行的东西,这是大行来解决小企业问题的一段可借鉴的历史。

  Q: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今后的发展趋势?

  A:现在大的商业银行都已经战略部署了投行的业务部门,也是对自己主要客户的服务延伸。除了常规的存贷款业务,也有针对企业融资的整体服务概念。因为分业监管的限制,从银行的角度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整体把握客户的服务关系。如果不做这个业务可能客户黏度会比较低。

  Q:社区银行和目前银行网点的竞争关系如何处理?

  A:首先社区银行的定义我们要了解。很多直觉的定义就是居民小区,现在更广义的理解还包括商区,甚至网络虚拟社区都可能成为未来社区银行的一种形式。社区不一定是物理形式的小区单位,即使在这个小区有个银行普通网点,也可以再设一个经过审批的社区银行网点。都在做一样的事情,也就有一个竞争关系。这两家银行有不一样的资质要求。一般社区银行要求低一些,配置设施要求低,业务功能稍微少一点。

  但这不是问题的本质,本质是社区银行天生是更细致深入地服务某一类群体的而设的单位。社区银行更符合银行所谓的服务业本质,也就是针对合适的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就是和一般银行网点不一样的地方。

  很多银行网点都是来者不拒,最后发现自己一点特色都没有,哪一块都竞争不过别人,这就是普通网点的现状。更多的普通网点是批量化营销的网点,个性化不足。更多讲究规模和效率,产品由总行统一配置、统一开发、统一宣传、统一品牌,通过网点做分销渠道来发出去。

  传统网点天生来讲它对于深入社区了解客户做细致客户关系就比较缺乏。而社区银行这块更贴近客户关系。它没有那么大规模,产品设计、价格优势都不能和普通大行网点相比,但它在某些方面针对客户群可以做到极致,它可以赚取较高的服务利润,而规模就没有那么大。

  现在很多银行两样都在做,要厘清两种网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说普通网点是通用型批量式的网点,而社区银行则是更进一步针对某个客户群的更深入的延伸。一个做纵深一个做面,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应该能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

  Q:有说法认为社区银行与美国居住特征有关,大量中产郊区居住,在东亚集中聚居环境下并不适用?核心是经营模式的差别,而不在于地理区域?

  A:居住的环境并不重要。美国是因为汽车文化以后,一般中产阶级都住在郊外社区,而穷人、黑人往往住在城市中心社区。而我们讲的社区可以是郊外富人社区,也可以是城市当中贫民社区。其实不在于居住群。核心的差别是业务模式,而不是地理区域。当然如果跟客户的接触不够频繁不够亲近,那也比较难做到这种关系的深入和了解,地理上也有一定限制,但两者的区别主要还是业务模式的区别。

6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商业银行层面:流动性的来龙去脉

2014-11-11 17:19
2369

潘向东:银行需强化流动性风险识别能力

2014-04-15 17:23
1679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密码”

2014-04-14 16:45
589

尚福林: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已开始缓解

2013-07-01 20:05
551

WSJ:银行业警告流动性紧缺将影响贷款

2013-06-20 09:38
578

广发证券:治理影子银行关键在流动性闸门

2012-12-17 11:54
4843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