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干货】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系列分析
2005到2013年间,全球光伏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年装机量从不到1GW上升到了30GW,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以上。有着上述这些优势,加上光伏产业目前面临的战略机遇,上海市完全有机会使自己的光伏产业后来居上,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光伏产业基地。
史珺博士(上海普罗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裁)
2005到2013年间,全球光伏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年装机量从不到1GW上升到了30GW,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以上。在这期间,中国光伏企业抓住欧美政府对光伏产业予以补贴的政策,抢占欧美市场,产能迅速扩张,形成了包括高纯硅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光伏系统安装及相关配套产业在内的较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从2008年起,我国光伏组件制造量就占据了全球光伏组件的半壁江山,而且保持了快速增长。即便在2011年和2012年的两年间,在全球光伏市场低迷、欧债危机和欧美“双反”的不利国际环境下,中国光伏依然占据了近50%的份额,且取得了37%的年增幅。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的产量达到了26GW,而产能达到了35GW。我国光伏产业从2005年诞生以来,短短的8年间就从年产值不到一千万元成长为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增长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所有产业的纪录,这是我国光伏产业的辉煌的一面。
但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光伏产业实际上也隐藏着很大的问题。2011年以来,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速减缓、产品出口阻力增大、光伏产业发展不协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光伏企业由于在2010年高峰期扩张过快,造成产能过剩较大,导致普遍经营困难。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存在市场无序竞争、产品市场过度依赖外需、国内应用市场开发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装备和材料发展缓慢,财政资金支持需要加强、补贴机制有待完善,行业管理比较薄弱、应用市场环境亟待改善等突出问题,光伏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2011年上半年开始的全球经济萧条,以及国际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也给光伏产业带来重创。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加剧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颓势。由于2010年的欧洲市场增速很快,提前透支的大安装量和当时的暴利,吸引了大量投资,造成中国的产能扩张的速度高达300%。这个过度的产能扩张与上面提到的价格下跌结合在一起,使得我国大部分光伏企业刚投产就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很多的价格清仓,从而造成了行业的恐慌。随着市场价格的不断下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和欧美“双反”的影响,这种恐慌随着不少光伏上市企业的报表逐渐披露,逐步蔓延到了投资界和金融界,形成了谈光伏色变的局面。
集中来看,我国光伏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成本过高,光伏产业对政府的补贴依赖严重。
2010年之前光伏产业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建立在各国政府补贴的基础上的,而由于光伏技术在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过渡初期,由于生产成本比在实验室的预期大幅下降,因此形成了短时间的暴利。这种情形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进入光伏产业,但光伏发电高于火力发电的基本事实并没有改变,这使得光伏产业的市场依然较大程度地依赖政府补贴政策,中国是这样,全球也是这样。因此,2011年以来,当金融海啸、欧债危机这些涉及到政府要动用资金救急解困的危机情形出现时,光伏产业所受的影响首当其冲。一时间,Q-Cell, Soventix,Bosch,Siemens等公司均破产或出售光伏业务,国内的江苏阳光、无锡尚德、青海亚洲硅业等不少昔日公司宣布破产,而江西赛维等一度风光无限的巨头也岌岌可危,更有大量的企业停产。由于这些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因此,其倒闭破产令人“草木皆兵”,使得许多地方政府和银行望光伏而生畏。这样,就形成了2011年以来长达三年的低迷。
2)技术和设备更新快速,从而设备的生命周期短。
由于光伏产业是新兴产业,尚未有成熟定型的技术路线,目前所谓的主流技术大部分是根据实验室试验结果开发出来后很快即投向市场,往往一种设备上市两三年后,就有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使之面临淘汰的命运,从而出现了设备才投产两三年就因效率低下或生产成本偏高而不能开工,变成虽然设备完好却变成无效产能的情形。
光伏产业初期的暴利使得不少投资者利欲熏心,只顾大规模扩产,无暇进行自有技术的更新和研发。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缺少创新,大部分为引进,这是导致中国的多晶硅尽管产能很大,但因竞争力低迷而不得不大量进口的原因。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得中国的光伏产业缺乏自我更新能力,导致已经投入的大量设备的产能不仅形成了相对过剩,而且还很快面临淘汰的命运。
3)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中国产业的国际市场发展势头受到阻击。中国光伏从2008年起就占据了全球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而且,中国企业靠着自身的努力使光伏发电成本从2008年的4元/度降到了2023年的0.8元/度。现在德国的光伏发电已经占到了电力总装机量的20%,而其中,80%来自于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也一直占据了国内总产量的90%以上。在中国产品的冲击下,欧美许多光伏企业无法竞争,纷纷破产。欧洲各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不愿看到光伏这个未来在他们国家的支柱能源由中国制造的产品来主导,因此先后试图采取“双反”等贸易保护手段来遏制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这使得市场大部分依赖外国的中国光伏产业大受打击。
4)国内光伏产业扶持政策不明,国内市场发展缓慢。中国政府从2008年发出了第一个光伏电价补贴文件,对国内三个项目给予了每度电4元的补贴;2009年6月,中国政府推出了“金屋顶”计划,同年,又推出了“金太阳”计划。这些装机补贴虽然给市场带来了表面的热闹,但实际上是鼓励了弄虚作假,打击了真正的光伏发电企业。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光伏上网电价,2012年1元/度。由于未对全国不同日照条件的地区进行区别电价,也没有说明价格补贴的期限,价格的额度也不合理,多种原因导致根据上网电价倒推回来的组件价格降幅过快,这是我国光伏组件价格从13元/瓦降到4元/瓦以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在2012年10月份以前,虽然中国政府给出了不少光伏补贴政策,但当时这些政策既不系统也不完善,导致已投资的资金回收困难,想投资的不敢再投资,客观上阻碍了国内光伏产业的长远发展。
5)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萧条导致产业资金短缺。2010年,从2008年经济危机中恢复的光伏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但同时,各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导致了政府资金的紧缩,这对依赖政府补贴的光伏产业形成了信心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对欧洲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同时,国内开始经济结构调整,在传统产业受到打击的同时,并没有给光伏等战略性新型产业以明确的政策,因此,光伏企业的不景气和一些大企业的倒闭破产,使得银行和投资机构对光伏望而生畏,导致企业面临市场和资金的双重不足,从而整个行业陷入低迷。
综合起来,虽然中国光伏这些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也曾经涌现过江苏中能、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天威英利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甚至还占据过各自环节的世界第一的地位,但是,由于没有科学发展的长远性,没有对各种风险和问题的预见性,没有自主技术,加上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一旦行业波动较大,这些巨人倒下的速度,远远比他们发展起来的速度快得多。2013年无锡尚德的破产和2014年超日企业债的违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今年下半年,还会有更多的光伏企业发生债务违约和破产的情况出现,这并不奇怪,均是上述问题的具体体现。
虽然光伏产业现在处在低谷,处于种种困难之中。但是危机中孕育着巨大的机遇。目前,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使得光伏产业面临着一个千古难逢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包括:
1)新的技术更新导致光伏制造成本迅速下降,使得全球光伏市场的井喷增长即将到来。
图1-1列出了从2009年到2013年的四年间光伏产业各环节的价格成本下降趋势。
元/瓦
图1-1 2009年到2013年底的光伏产业个环节的价格变动趋势
成本下降主要是通过技术更新和进步来实现的。而近年以来光伏组件的价格急速下降,导致了光伏发电的成本也大幅下降,光伏发电的成本从2008年的3元/度,下跌到了目前的约0.7元/度,距离低于火力发电的上网电价的目标已经不远。
从表1-2可见,随着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的成本不断下降,低于火力发电的上网电价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指日可待;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光伏发电成本已经低于火力发电。这说明光伏发电即将从依赖政府补贴的商业模式过渡到完全市场化的商业模式。此外,分布式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的进步将为光伏大范围推广扫清了技术障碍,预示着光伏产业从补充能源到替代能源的时代即将到来,光伏产业即将面临一个井喷式的增长和一个长期的高速发展。在国务院2013年7月15日公布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从2013年2015年,每年平均新增产能10GW,到2015年国内光伏装机将超过35GW。而日本仅2013年的装机量就将从2012年的1.8GW猛增到7-10GW。
从表1-3可看出,光伏产业目前正处于井喷式启动前的临界点上,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即便没有政府补贴,全球光伏市场规模也将从目前的每年几十吉瓦,几年内就增加到数百吉瓦以上。届时仅光伏组件的市场需求将达到每年上万亿元人民币,再加上系统和连带的装备、辅材市场,光伏产业的产值将达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元人民币。
2)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巨大的新能源市场
国家已经制定了城镇化的规划目标,我国在2020年要将城镇化率从现在的50%提高到70%,这意味着有三亿人要进入城镇化的生活,至少要增加3亿千瓦的用电容量,也就是300GW,这相当于目前全国总用电量的1/3。对于这么大的新增用电量,中央政府已经决定要全部用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即便光伏只在其中占据40%的份额,也意味着120GW的总装机容量。即便我国的光伏产业完全停止出口全部用于内需,现有的产能也远远不能满足这个需要。因此,城镇化将为我国的光伏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成为我国光伏发电市场的重要内需动力。但是,城镇化的用电不可能通过大规模的地面电站解决,因此,只要我们摸索出在城镇化应用中高效而低成本地实现分布式光伏微电网建设的技术和商业运营模式,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一个巨大的市场。
3)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对光伏产业进行系统的扶持
2012年10月,中国政府开始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进行梳理,接连推出了鼓励光伏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政策。首先,2012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责成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服务意见,规定了6MW以下的光伏电站可无需审批直接并网,而且免去了并网接入费,用户安装光伏发电可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2013年初,国务院推出了五条振兴光伏发电的措施,并开始针对光伏补贴的资金来源进行安排和布置,同时将“十二五”规划末期的光伏装机容量目标从15GW两次上调到35GW。同时又宣布停止对“金太阳”、“金屋顶”等装机性补贴,向电价补贴办法过渡。2013年6月14日,李克强总理召开第二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光伏产业的振兴问题,将把光伏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升级版主战场,推出了针对性极强的“国六条”。
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发{2013}第24号文,《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史上一篇十分重要的纲领性文献,该文件对我国光伏产业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肯定,对之前的政策进行了充分反思,对于光伏产业遇到的问题给予了全面针对性的对策,包括光伏应用市场、技术、金融、产业规范等各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推出了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的重要指南。这表明,我国政府对光伏产业越来越重视,支持政策也越来越合理,扶持体系越来越系统,全面扫清了阻碍我国光伏发展的主要障碍,形成了大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利态势。随着该文件的附属文件和实施细则渐渐出台,对光伏产业的强大促进作用将迅速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到达了一个转型期的新阶段,也可以说到了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是从初期高速发展阶段到中期稳定发展阶段的转折,是一个新兴产业逐步向成熟产业的转折,是一个从暴利阶段到合理利润阶段的转折。在这个转折阶段,已经开始发生的洗牌不仅不会结束,还会愈演愈烈。尚德式的破产和超日式的债务违约还会不断发生,但也有不少新的企业会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弄潮儿。要想在这个转折期乘风破浪,我国的光伏企业必须遵循以下策略:
1)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光伏先进制造体系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技术的领先和领先优势的保持对于光伏企业的竞争力尤其重要。过去二十年,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的光伏制造大国,虽然我国现在还不能算是光伏制造强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制造水平、制造能力和制造理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进步对于我国制造业进一步提高质量、提高精度、提高效率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借助我国光伏产业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组件制造能力,只要能够在工艺技术的研发上不断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工艺流程,并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制程的最大优化,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使我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从而真正引领世界光伏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光伏企业在光伏成为产业的不到十年中,开发出了许多“低成本、高效率”的光伏制造技术。例如,PM法多晶硅提纯技术,可以在实现99.99995%的纯度下,将成本降低到6万元/吨以下的程度,仅为国外西门子法多晶硅成本的1/2.5,而上海普罗所开发一炉四锭的铸锭设备,将铸锭成本降低了一半以上,铸锭质量也得到国际公认为世界最高水平,连续三年获得国际大奖;2010年并网运行的中国第一台兆瓦级光伏逆变器,并已经在宁夏太阳山成功并网运行了四年多;而N型铸造单晶技术和N型电池技术、干法制绒技术、无膜免焊和多层层压技术都代表了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光伏产业是个新型产业,中国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本来差距就不大,只要我们坚持大胆创新,不要妄自菲薄,着力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光伏制造体系,就一定能够很快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的光伏产业将逐渐摆脱对欧美市场与技术的依赖,而独自领跑世界。
2)大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中国光伏的品牌优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我国绝大多数光伏产业还是采用非常原始的经营模式来进行光伏产业的建设和扩张,许多企业的经营模式甚至还非常原始。
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既有作为能源产业中的战略性意义,又有新兴产业的幼稚和不成熟,同时,又具备快速大规模发展的特点,因此,先进的商业模式的选择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光伏企业,要善于吸收信息技术、金融手段、先进制造技术和各种先进的营销模式,才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条件,扬长避短,取得快速稳健的发展。
同时,光伏产业的制造需要对于矿石、电力和人力资源的优化利用,光伏发电需要日照资源和屋顶资源以及用户资源的占有。因此,我们在利用先进技术保证最优质的质量的同时,也要发挥商业模式的创新作用,将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举措带来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及时占据各种优势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矿产资源和政策资源,为公司保持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上海市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将为上海以总部经济形式开展新型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针对光伏产业所具有的技术特点和产业发展特点,创造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上海的自贸区的先发优势和总部经济的政策,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以终端应用拉动制造、以装备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再制造”降低装备制造成本和光伏制造的投资成本,以稳定发展的智能微电网群的发电业务带动各板块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协调一致的“云制造”和“云服务”体系,打造出中国光伏的品牌优势,使我国光伏产业的整个产业链能够快速协调发展,实现业务的稳健扩张。
3)从保障能源供应的角度做好光伏发电应用
由于光伏发电与火电相比,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此,仅仅关注光伏发电本身的技术,无论是地面电站还是分布式电站,都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开发和融合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电网系统接纳光伏发电的能力,把满足用户的能源需求、保障用户的能源供应作为光伏发电的第一要求,才能使光伏发电获得长足的发展。光伏发电企业应当把智能微电网技术与光伏发电紧密结合,把先进的储能技术以及其它形式的新能源技术与光伏发电紧密结合,形成系统的、可靠的智能型微电网,这样,才能避开光伏发电不稳定、能源密度低的短处,使光伏发电真正起到减轻电网负担、稳定电网运行的作用,充分发挥光伏发电靠近用户的优势。
4)把发电、制造与资本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光伏产业是个有着较长潜力的产业,但目前的发电成本还较高,因此短期内还要借助政府的补贴政策。但是,我国光伏企业必须同时利用新型商业模式和新式的产业体系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建立低成本的光伏制造模式,为迎接今后的完全市场化做好技术、资源和成本准备,以便在光伏产业的长期高速发展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竞争力。
光伏电站需要的投资较大,回收期一般在八到十年左右,因此,资金渠道的畅通,对于光伏电站的建设举足轻重。而光伏电站具有收益稳定的特点,因此,也成为不少银行和资金青睐的资产,要通过微网电站的优质资产协助融资,通过融资再为光伏制造和后续的微网电力拓展提供资金,并保证有较好的投资收益率。
此外,分布式光伏电站比较分散,安装和服务量都比较大,因此,应当把组件的生产和系统集成以及安装公司分散到县级地域,利用当地的条件,通过投资光伏制造项目为当地带来的税收和就业换取当地的分布式发电市场,通过本地化服务使项目建设能够顺利开展,并保证顺利运营。
总之,我们必须把光伏制造、光伏发电和产业基金三个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就能够保证各个板块的业务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
4.1上海光伏产业现状
上海是国内光伏产业启动最早的地区之一。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上海太阳能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上海光机所等科研机构都是国内最早从事光伏研发的机构,而上海的交大泰阳、航天机电等公司也是我国第一批从事光伏产业生产制造的公司,这些公司一度成为我国光伏产业的摇篮,向后来的江苏、江西、河北、四川等地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在从2005年的光伏到2010年的第一次光伏大发展的浪潮中,江苏、四川、河北、江西等省在短短五六年间,涌现出了数十家国际上市公司,均是市值百亿以上的光伏企业,其中部分光伏企业的市值甚至一度超过千亿。在这期间,上海的光伏产业也有所发展。航天机电所属的上海太阳能科技在不断发展,卡姆丹克和超日科技先后上市,河北晶澳、无锡尚德、浙江正泰、内蒙山路也在上海陆续设立光伏工厂。但上海的光伏企业的规模都不大,而且不成体系,没有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到2012年底,交大泰阳被拍卖,超日科技传出了老板“跑路”的传闻,被暂停交易,尤其是2014年超日通过上交所发行的10亿元“超日债”因无法支付利息形成违约,成为我国公开发行债券历史上第一宗违约事件,又进一步使得上海光伏业受到重创。
从整个光伏产业链来看,上海光伏企业的发展全面落后于全国主要地区的光伏产业发展。多晶硅及铸锭企业,上海几乎是空白;硅片企业,也仅有九晶、卡姆丹克等零星厂家,产能不足200MW(仅占全国产能的1%);光伏电池的生产,在交大泰阳被出售之后,也仅有超日和上海太阳能;在各环节中数量最多的光伏组件的生产厂家产能合计也不到1GW的规模(占全国的3%)。相比之下,毗邻上海的江苏一个省的多晶硅就有6万吨产能,铸锭切片产能超过15GW,电池和组件产能也超过10GW。上海光伏产业的太阳电池产能规模仅有江苏省的1/15,连河北、江西、四川这样经济规模远远小于上海的省份也比不上。
在光伏应用方面,尽管上海市政府对于光伏应用十分关注,所出台的部分政策在全国还处于超前的程度。但由于上海的建筑密度大、楼层高的特点,上海的光伏应用一直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尽管有一些公司在一些典型建筑如世博会、虹桥枢纽站等项目获得了一些示范性应用,但未能形成规模。以国家2009年开始的“金太阳”补贴项目为例,2010年国家发改委给每个省市的限额为20MW, 江苏、江西等省每年申请的项目高达300MW以上,但上海申请的企业竟然远远低于20MW的限度。直到2013年,上海的光伏应用项目的申请数量才开始多了起来,但活跃在其中的,大部分是国电、中航光电等,上海本地的企业也很少。
4.2 上海光伏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由上可见,无论从光伏产业的制造还是应用方面,无论从产能、产量、固定资产投入还是利润、税收等各项指标,上海的光伏产业发展都严重落后,与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的经济地位严重不符。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上海市光伏产业落后的原因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 上海市的资源环境与成本制约
上海的制造业也受到了三个制约:第一,土地资源有限;上规模的光伏制造厂占地都较大,而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直辖市,寸土寸金,土地增量很少。而光伏产业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大,上海土地资源的稀缺无法满足上海发展大规模光伏企业的需要。第二,是能源环境制约;上海在节能减排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任务还是很重,而光伏不少制造环节载能较大,不仅电力成本高,还涉及到可能造成的污染,而上海市较高的环境要求对光伏产业也有所限制。第三,商务成本高;包括劳动力成本、商品住宅价格、交通成本、社会保障支出、教育医疗支出,等等,都比周边的江浙高出许多,比江西、河北、西北各省更高得多。这对逐渐陷入低价竞争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 上海市“四个中心”的建设导致“重三轻二”,对制造业支持减弱
2007年,上海市提出了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这四个“中心”分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其中,后三个“中心”都是服务业,第一个“经济中心”,也是建立在前三个中心的基础上的(因为有重复,因此,有专家建议可取消经济中心,直接改为“三个中心”)。“四个中心”的提出,说明上海市政府今后的产业重点,将主要放在服务业这个第三产业,对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的扶持自然有所放松。只不过,由于上海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至今仍高达45%以上,仍然是上海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推动力,也承担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因此,对制造业还不得不保持着适度的支持。
上海市的制造业曾经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上海市政府现在将上海的制造业分为三个层面:支柱工业,即钢铁、船舶、装备、石化、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即生物医疗、新能源、新材料;战略产业,即航空、航天、海洋产业。目前,上海的税收基本靠支柱工业来支持,而战略产业是不得不投的,因此,属于第二层面----新兴产业的光伏产业,由于体量小,又不是中央政府硬性规定的战略产业,就一度长期被轻视。
其实,上海市重点发展服务业乃至现代服务业,这本身是不错的。但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支撑。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必须同时发展制造业。这是因为,“四个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制造业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世界上许多国际化大都市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后,依然是所属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何况,上海市2000多万人口和现在制造业的45%的比重,也注定上海市将不得不长期依靠制造业来解决税收和就业的问题。
(三)政府针对光伏产业的支持政策效果不佳
2009年,由国务院总理亲自发布了我国要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政策,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重要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但上海市政府不少部门并未没有引起真正足够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当时上海市的一些光伏企业体量太小,销售大多在亿元的级别,即便有几个十亿元级别的公司,与宝钢、百联、石化、上汽等动辄数千亿的年销售的公司相比,几乎是沧海一粟;因此,政府很难有兴趣对这些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尚小的光伏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而依然偏重那些支柱产业。相比之下,江苏、河北、江西等地对光伏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不仅将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政策足额到位,而且还另外给予了不少当地的专项支持,短短几年间就催生了一大批产值百亿以上的光伏企业。
其实,上海市政府对于光伏产业已经制定了许多支持性的政策。几乎每次中央政策出台,上海市政府都会召集上海的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研究上海市相应的政策,并很快出台。从节能减排、节能建筑开始,到战略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而且上海市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技术改造、以及三项基金等,都对光伏产业有着一定的倾斜,但普遍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先进制造业是市政府的优先支持和发展的企业,而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在光伏装备制造方面,本来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占据领先地位。但实际上,上海仅有普罗、汉虹、森松、日进、曙海等寥寥数家从事多晶硅环节的设备的制造公司,虽然这些公司都多多少少获得了上海市政府层面的各种支持,但是,在金融海啸和欧美双反危机来临时,这些企业在遭遇市场严冬的同时,又遭遇银行的抽贷断血,不少企业不得不停滞或转行,在巨浪和寒冬中自生自灭,将好不容易已经积累的优势让给了浙江、湖南、河北等地的企业。这不能不说是上海这个我国最大的装备制造基地的遗憾。
如何使既定的和今后的支持政策更有针对性和效果,是光伏产业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很值得市政府相关部门深入探讨。
(四) 上海的自然条件一度被误认为不适合发展光伏应用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地处江南,日照条件不是很好,加之市内高楼林立,城市建设管理较严格,土地资源更是稀缺,无论是屋顶光伏还是地面光伏的应用,都受到许多限制。这几个方面,使得许多人认为上海市不适合发展光伏应用,制约了上海市光伏发电的推广和应用。
但是,同处江南的江苏、浙江等省份,气候和日照条件与上海相似,光伏发展却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世界上光伏发电应用量最大的德国,日照条件还不如上海,但光伏发电的比例已经占到了电网容量的20%,达到了总量30GW的规模。这说明,上海市的光伏市场应用并非没有前景,日照条件和土地的稀缺都不是限制光伏应用的理由,重要的是要发掘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5.1 上海市发展光伏产业必要性
第一,光伏产业已经从补充能源逐渐成为替代能源。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村及城镇生活用电,都有极大的增长潜力。据统计,我国的城镇化将新增约4亿千瓦的用电需求,而如果还像现在这样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来满足整个需求的话,不仅需要高昂的电网建设成本,而且将给中国本已十分恶化的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光伏发电所特有的分布式发电恰好与农村用电的分布情况吻合,省去了大量的电网建设成本,也不会产生二氧化碳、酸雨、雾霾等环境污染;这是其它任何形式的能源都不能取代的。
第二,中央政府对于光伏产业的认识有了应有的提高。2012年底以来,欧美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中国在光伏这个战略性的新能源主导其本国的发展。这也使得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光伏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务院先后由总理主导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2013年7月4日由国务院的国发(2013)24号文,更是系统地阐述了光伏产业的意义和成套的扶持政策,而且,根据该文件的系列扶持政策的实施细则将陆续于最近推出,可以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条件已经具备。
第三,光伏产业能够为上海市带来巨大的收入。光伏产业是一个由多条巨大的产业链构成的产业网。首先,是人们常说的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系统到光伏电站,一般统计光伏产业的产值,也是指的这条线。这是光伏产业链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数条规模比主线更大的产业链支线,例如,光伏的装备产业链和辅助材料产业链,系统集成、光伏发电的结构制造、分布式微电网产品、新能源电力运营、培训、测试等能源服务产业,以及光伏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光伏产业链的主线和上述多条支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光伏产业网。这个网的产值,仅在目前的中国,就已经超过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而在数年后,将超过数十万亿元的年产值。为此,上海市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光伏产业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从矿山到电站的全产业链,而且包括装备制造、研发和基金平台;同时也开展新能源电力运营,建立一个基地在上海但电站遍布全国的智能微电网。这个体系的建成,将使上海成为我国光伏产业的龙头城市,为上海市政府带来数以千亿计的年产值和数以百亿计的年税收,甚至会更高。这不仅能够提高上海的经济增量,解决大量的就业,也可使上海市为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保证我国的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5.2 上海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
前面提高上海市发展光伏产业有不少制约条件,但同时,上海市也具有许多其它省份所不具备的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
我国“十二五”规划已经制定了35GW的光伏发电目标,预计到2020年,中国光伏市场将达到200GW的规模;而全球光伏市场,届时可以达到500GW的累计装机规模。虽然上海在过去的八年中,光伏产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但是,这次的经济危机和欧美双反,反而给上海的光伏产业带来了千年不遇的机遇。以下分别叙述。
首先,上海有自己的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优势。
在庞大的光伏产业网中,上海比全国任何一个省份和城市都更有优势进行发展。上海市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有深厚的教育科研能力,有济济的人才,有在光伏产业的各个环节的生产经验和研发能力,有四通八达的信息和交通能力,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强大的资本市场,有材料制备和生产的能力、有国内最强的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有优秀的总部经济体系的优秀的商业模式,有对世界各个地区和各种光伏应用市场的深刻理解和优秀的市场经验;而上海优秀的产业配套体系和海派企业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吸引全世界的管理技术人才和合作伙伴,这些,都是中国任何一个省份和城市所不敢望其项背的。这些优势使得上海具备了发展光伏产业的内在优势条件。这个内在优势和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相结合,辅以雄厚的资金、精细的布局和灵活的模式,就一定能够变成可持续的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使上海市能够在光伏产业这个瞬息万变而又不断壮大的市场中,取得傲人的胜利。
第二,乘中央的支持政策之势发挥上海市的政策优势
中国政府在认识到光伏产业的战略意义后,开始全面推出支持中国光伏产业的政策,尤其是2013国务院24号文,为中国光伏产业的腾飞确立了目标和纲领,扫清了障碍。这将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上海市政府目前也认识到了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正在积极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只要将上海的光伏产业发展方向与国家和产业的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上海的光伏产业获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虽然上海的光照资源不好,但是,由于上海的工业和商业的购电价格较高,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就有着很大的市场优势。据测算,同样造价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在苏北如果回收期是10年的话,在上海就只有8年。只要暂时避开市区的高层建筑,而在市区和郊区的大型商场和超市、公共建筑、工业、商业建筑上优先开展光伏发电应用,就能够使上海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具备很大的市场潜力。此外,结合上海的海洋经济战略,积极发展海上光伏发电,也是解决海边滩涂、海岛、船舶用电的好途径。因此,上海的光伏发电应用也是有着很大的前景的。
除了发展光伏制造和光伏应用之外,上海市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光伏发电项目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项目推广,建设一批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分析测试、以及评估、保险、融资的围绕光伏产业的现代能源服务产业,并利用上海自贸区的改革优势鼓励上海的光伏企业以服务贸易的方式出口,将能够成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的一个新亮点。
第三,上海市光伏产业可以轻装上阵。
尽管目前光伏市场总体长期向好,但是,中国光伏产业在2013年下半年还将继续洗牌,这是前两年的颓势的延续,那些没有自己的技术和独特的经营模式、只靠资金堆砌起来的大规模的光伏企业,注定要渐渐失去竞争力而消亡;这是血淋淋的竞争,已经无人能够阻止。
中国以及国际上现有的大型光伏企业,由于设备都已经落后而造成庞大的低效产能不仅不能成为发展动力,反而因成本高、效率低而缺乏竞争力,因此,巨大的规模反而成为了沉重的包袱。现在江苏、江西、河北、四川等光伏大省,不少建厂较早的生产企业,设备已经落后,无法满足现在的光伏产业的质量和成本要求,因此,停工、破产、亏损的压力非常巨大,不仅企业难以继续前进,而且给当地政府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即便是那些能够在这次的复苏中度过难关的光伏企业,不少也因积重难返,而丧失了竞争力。而在即将来临的新的一轮光伏发展高潮中,只有那些有自主创新的技术、有雄厚的资金且深谙光伏产业发展规律的企业,才能够脱颖而出,借势发展。
上海市虽然在前一阶段的光伏发展大潮中暂时落后,但也没有背上落后的光伏产能造成的沉重包袱。而上海由于光伏企业数量少和规模小,这样的包袱相对来说也小,而上海市的光伏企业大多是技术较为先进、创新比较强的企业,而且上海的大环境也适合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上海市的光伏企业现在可以轻装上阵,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以最低的投资、最低的成本、和最好的质量进行市场竞争。而随着光伏产业的技术不断成熟和稳定,技术更新尤其是设备更新的速度会逐渐放缓,上海的光伏企业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将厚积薄发,后来居上。只要上海的光伏企业抓住现在的产业转型期的拐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现在开始奋起直追,就一定能够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第四,上海具有改革先发优势。
上海市的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的优势,尤其是国务院刚刚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将把上述三个优势大大升华;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殊政策结合上海市的“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总部经济”模式,能够使上海的光伏产业发展避开上海市土地稀缺、资源稀缺的短处,发挥研发、贸易、金融、航运和装备制造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地区合作模式,使上海的光伏企业具备最大的竞争优势。上海的科技研发实力、装备制造优势和国际信息交流优势,使得上海市发展光伏产业具备全国甚至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具备的外在优势条件。上海市只要重点建设光伏产业的系列研发中心、融资中心、贸易中心和装备制造基地,指导上海光伏企业进行产业链布局,并以上海为基地,进行全国性的智能光伏微电网的运营、集成和维护检测中心建设,又在全球布局,利用各地的资源、政策、法律、技术和市场等资源条件设立最适合的发展经营模式,这样,不仅能够使上海的光伏企业具备其它企业所不能具备的优势,而且,还具备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从上述四个方面可知,上海市发展的光伏产业,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双重优势,既处在光伏产业大发展的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也身处上海这个目前最适合光伏产业发展的改革高地,如果以总部经济的方式利用从上海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的优势资源,以上海企业所独有的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商业模式,是一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上海市的光伏产业从战略性新型产业变成上海市的支柱产业的。
5.3 上海市政府对光伏产业应采取的支持措施
如前所述,光伏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环境安全和能源战略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而光伏产业的发展亟需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近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不仅为上海的金融、贸易、航运提供了优势的条件,为制造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上海光伏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自贸区和“总部经济”政策,以“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原则,将研发、装备制造、市场营销、企业融资等放在上海,将占用土地电力等资源消耗较大的生产和制造环节放在其它省份,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上海自身的优势,避开土地资源稀缺的弱点。通过总部经济的模式,抓住现在光伏产业从低谷期向高峰期的历史发展机遇,在下一个光伏产业高峰到来之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个高效运作的光伏产业总部经济体系,只要布局得当,准备充分,必将能够具备国内外其它地区所不能具备的优势,完全可以培养出一批产值超百亿甚至千亿的大型光伏企业,使上海光伏产业成为上海市产业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亮点,并使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光伏产品生产基地和光伏装备制造基地。
上海光伏产业的发展,在几年内可为上海市增加数千亿元年产值,为上海市带来每年数百亿的财税收入,而且能够促进上海市从目前依赖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产业向光伏这个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过渡,并把光伏产业从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过渡,形成一个新的战略增长点。
有着上述这些优势,加上光伏产业目前面临的战略机遇,上海市完全有机会使自己的光伏产业后来居上,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光伏产业基地。建议上海市政府可采取如下措施对本市光伏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
(一)鼓励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举措。可通过继续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推进“科技小巨人”工程等系列鼓励创新的机制,积极搭建光伏产业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光伏产业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项目,提高上海市光伏企业的竞争力。
(二)通过推进重大项目发展大型企业
大型企业是光伏制造业的主体,重大项目是推进光伏制造业的重要抓手,可利用现有的六大产业基地,在其中建设或新建光伏产业制造基地,培育上海的大型光伏企业,培育上海的光伏品牌,同时,也可以引进国际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并通过引进、嫁接,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通过大企业的带动,来形成上海市光伏产业的规模优势,形成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光伏制造基地。
(三)完善并用活产业和区域政策
光伏产业是目前上海乃至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够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的产业,是能够拉动大量就业的产业。近年来上海有不少产业发展政策,也针对光伏产业出了一些文件。而2013年,国务院的24号文,应当为上海市的光伏产业政策出台定下了基调,而2013年9月挂牌的上海自贸区,以及上海现有的总部经济政策,可为上海的光伏企业避开上海的环境资源制约,发挥上海的优势,取得稳定、快速、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而市政府则可针对光伏产业的国际化程度高、科技程度高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贸区和总部经济的优势,鼓励企业采取创新的模式,来利用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为上海的企业创收服务。
总之,上海的光伏产业虽然与国际的光伏产业一样,遭受了市场的寒冬和洗礼,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借助上海市的上述优势,和光伏向替代能源迈进的历史性机遇,上海的光伏产业一定能够后来居上,在世界光伏之林奠定自己的地位,树立起一座丰碑,也为将成为上海新经济的一个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