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自贸区急推FT账户说起
5月22日,周四,央行上海总部宣布分账核算管理,当周的前几天连着之前的周末,张新都在北京,一直到周三下午的3点才回到上海。5月22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出席时也透露,那几天正是他亲自陪着张新在北京斡旋。
◎5月22日,周四,央行上海总部宣布分账核算管理,当周的前几天连着之前的周末,张新都在北京,一直到周三下午的3点才回到上海。一回到上海总部就立即召开会议,布置第二天公布事宜。5月22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出席时也透露,那几天正是他亲自陪着张新在北京斡旋。
◎ 上海之所以被中央选中,恰恰是因为没有“特色”。也正因此,上海的经验形成之后,可以复制到各地。有一位中央领导感慨过,说你们上海的干部来北京,不是要优惠政策,而是要制度创新的权力,完全走在了前面。天津和广东的方案最成熟,但是按照中央部委的看法,和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差不多,没有超出。那么既然差不多,又何必在天津和广东另外搞一套“上海自贸区”?
◎ 据说中央对上海的容错率很低,同样是改革,有些东西上海偏偏是出不得错的。而对其他地方,错了也就错了,推倒重来就是了。区别就在于,上海是整个制度性的改革,而非单一项目。
◎ 中央领导还有一句重要的话,自贸区怎么设,什么时候设,都得慎重思考,不能把自贸区搞成中看不中用的盆景。更不能借着申报自贸区趁机圈地搞开发,走过去开发区的老路。不仅是自贸区,今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文‖自贸区邮报特约研究员 查晓
新华社数日前在上海开了一个论坛,名为“国家使命:上海自贸区与金融创新”。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详细介绍了8个月来的情况。唯独到了介绍“积极探索自贸区金融创新的可复制、可推广”,他脱开稿子抬头看着台下,语速放慢。
他的原话是“金融的制度创新可复制、可推广,因为我们很多细则正在落实当中,立足于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也刚刚开始,但是我们觉得,其中一部分的成果是可以在全国范围或者在特殊监管区内可复制可推广的。”
通常听话总是听“但是”后边的部分,可是这次戴海波的话却得听前面。他其实很着急,也很为难。不光是他,整个上海自贸区都有些着急。
今年2月28日,央行支持上海自贸区的一系列细则逐步落实,银行业务随即开展。5月22日,最重要的分账核算管理也就是自由贸易账户(即FT账户)终于面世。一说是6月10日前要完成验收,但昨天(6月5日)传来的消息是,又得多等几天。即便月中能够做了,也是大打了折扣——外汇业务要等6个月。没有外汇兑换,自由贸易账户实际上还不如NRA非居民账户来的便利。
这里就引申到一个央行内部的事情了。
所谓FT账户,实际上是跨境司在搞,而NRA是外管局在搞。FT方案,去年年底就全部成文了。据说当时是有外汇内容的,一直压着没有发布。另外,北京相当多的专家学者觉得,目下放开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时机不对。
可是,后来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似乎每次中国要搞金融改革都会遇到大变故,不知是不是宿命)。最主要的就是乌克兰危机。
和我们什么关系?关系还不小。来看看当时到现在都发生了什么:
乌克兰危机发生的第一周,俄罗斯在国际外汇市场损失了110亿美元,仅仅是为了保住卢布的汇率,后续的损失更不小。人民币的汇率一直起不来,大家也可以想想为什么。随后,VISA和MASTERCARD切断了在俄罗斯境内的收单业务。俄罗斯紧急向中国求援,最后是借道银联的网络进行清算,总算没有影响很大。就在最近,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动用中韩货币互换协议下的韩元,发挥该协议框架下的贸易功能。原先这个协议仅仅是双方央行为了防范金融危机流动性问题而做的必要准备。另外,中俄近期在外汇储备方面的“去美元化”喊话和动作,都是在暗暗较劲。这些可以说都是有限度的金融战,更涉及中国周边的态势,不消多说。
在此敏感动荡时期,分账核算管理能够顺利出台,特别是中央首长在上海自贸区视察的前一日,着实很不容易。
这里离不开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张新的努力,他心里其实比谁都着急。看看他的职务就知道,不仅是上海总部副主任,还兼任上海分行行长,外管局上海分局局长。前面说过,FT账户是总行跨境司的手笔,当然也是总行领导直接关心下的,但是外管局终究是有些酸。2009年上海两个中心文件刚公布,张新就空降上海。虽然职务和现在一样,但彼时有苏宁和马德伦两个央行总行副行长直接管着,不好施展。后来郑杨调任上海金融办,苏、马分别退休,总行也没有另外安排新的直管领导,现在做事的心正是滚烫的时候。在总行金融稳定局的数年,张新与周小川的关系十分紧密,本身又有和外管局的上下统属,协调部门关系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5月22日,周四,央行上海总部宣布分账核算管理,当周的前几天连着之前的周末,他都在北京,一直到周三下午的3点才回到上海。一回到上海总部就立即召开会议,布置第二天公布事宜。5月22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出席时也透露,那几天正是他亲自陪着张新在北京斡旋。
倒推过去,5月中旬的一个多星期,张新更是整个扑在了北京协调。不过,当时的信息显示,FT账户要赶在中央首长在沪时“献礼”,恐怕会来不及。
好在,最终的结果还不错,倒逼有点效果。
不过,按照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要在两到三年完成改革试验任务。如今,一晃8个月,上海可以系统推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确还寥寥。金融慢了。
与此同时,各地申报自贸区的热潮也起来了。
早在今年三四月间,各地申报的消息就不断传来。比如,全国有14个省区市共计递交了16个自由贸易区的申请或者意向。按照商务部的分类,其中天津和广东的方案最为成熟,已经进入征求各部门意见的阶段(切莫以为他们就成了,后面还会说到为什么)。另外一些省区市,有的是有方案也申报了,有的是申报了但是没有成熟方案,还有的是有想法无方案。甘肃和宁夏因为条件并不成熟而被“劝退”。江苏和另外一个省(可能是福建)各申报了两个自贸区。还有几个省联合申报多个点的。种种方案,眼花缭乱。
于是乎,商务部、发改委、工信部、海关总署、央行外管局、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等部门,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商务部是揽总的,他们觉得,如果其他地方要搞,得有特色,否则不如不搞。但这特色,又不是过去说的定义。比如天津说要搞制造业特色,商务部就表示看不懂;广东要做港澳特色,商务部又觉得范围局限,不利于全国推广。
关于范围这个问题,全国的各个现有的试验区都存在一个毛病,过于有“特色”,其实反而限制了自己。比如深圳前海,就是对着香港去的,把香港的东西一拷贝就成自己的了。可问题是内地与香港是有CEPA协议的,听说上海搞自贸区,就让香港的大佬们很不自在,一次又一次地往上海跑,往北京飞。广东自己搞自贸区,如何区分?平潭、厦门,面对的是海峡对岸。两岸还有一个ECFA协议呢,有些优惠,自贸区根本是不可能有的,怎么做?天津,名义上是北方航运贸易中心,实际上其主要的对手就是日韩,其中日本的绝大多数又在上海。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天津港冬天是要冻港的,山东的一些港口也是如此。秦皇岛不冻港,却是属于河北,地理位置也不佳,港口资源不足以承担贸易中心职能。至于其他的一些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上海之所以被中央选中,恰恰是因为没有“特色”。也正因此,上海的经验形成之后,可以复制到各地。有一位中央领导感慨过,说你们上海的干部来北京,不是要优惠政策,而是要制度创新的权力,完全走在了前面。
天津和广东的方案最成熟,但是按照中央部委的看法,和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差不多,没有超出。那么既然差不多,又何必在天津和广东另外搞一套“上海自贸区”?毕竟上海自贸区是试验,存在试验错了的风险,多一个地方,就增加了风险。而经验复制则是很快的,完全没有必要重复设置。
像天津、广东等地的方案还算好的了,还有些地方的方案完全是荒腔走板,还是过去开发区的老面目,要政策,要优惠。中央的看法很明确,新时期的改革,不会再鼓励设立政策洼地,因为这不是改革的方向。
中央部委另外一个重要意见是,自贸区要推行负面清单制度,那么多个自贸区就存在一个问题,A的负面清单和B的负面清单可能不一样。从大里说,这是一个国家出现两个标准,根本不应该。从小里说,不同的负面清单,完全有可能被地方政府演绎成为互相挖墙角恶性竞争的手段。
优惠是不会有的。税务总局说的很明白,对上海自贸区是不会有金融业的税收优惠,将来恐怕也不会有。同时,反逃税还是一个重要的风险管控,征管也许会越来越紧。前几天据说浦东要搞航运业个税优惠。早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公布初期,就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但是征税是国家有法度的,不能随便改变。地方顶多只能用财政资金去搞点奖励优惠,明面的减税根本做不到也不能做。再比如天津,现在是中国融资租赁的一大集聚地,当地的政策就十分优惠。除了各种税收优惠,服务还很好,公司如果需要外债额度,当地专门派人全程搞定,时间绝不会超过1个月。然而,如果天津要搞自贸区,这些优惠政策就得放弃,愿意么?
海关总署说,对于自贸区物理范围之外的监管,存在难度。有些地方的跨区联合,就存在这个问题。中央的意见是,即使别的地方也要搞自贸区,还是要以现有的保税区为基础,这对于防范风险和开展试验都有好处。
最后倒是央行稍微安抚了一下其他地方。中国的金融改革主要还是服从国家需要,自贸区也是服从国家需要,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不应该脱离国家的整个改革大局。不过主要的,还是放在上海自贸区。至于放宽准入啦(即所谓民营金融机构),个人跨境投资QDII2啦(也就是个人直接购买境外金融资产),放在别的地方也无不可。
这里又有一个据说。据说中央对上海的容错率很低,同样是改革,有些东西上海偏偏是出不得错的。而对其他地方,错了也就错了,推倒重来就是了。区别就在于,上海是整个制度性的改革,而非单一项目。
实际上,在地理布点上还有一个不能重复的问题。如果天津和广东有的话,那么和上海形成北中南,中间各自数千公里。可是,如果天津有了,青岛就该黄了,广东有了,福建就该歇了,上海有了,整个长三角都不用忙了。
中央领导还有一句重要的话,自贸区怎么设,什么时候设,都得慎重思考,不能把自贸区搞成中看不中用的盆景。更不能借着申报自贸区趁机圈地搞开发,走过去开发区的老路。不仅是自贸区,今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所以,就目前而言,各地申报归申报,真正能设立的,基本没有。
总结一下,第一,上海的观念准备充分。第二,上海基础条件充分。第三,也是最重要,其他地方没有准备好。
就这么简单。
上海自贸区的试验经验,还要为其他的任务服务,比如中美BIT谈判,中韩自由贸易区等等。整个国家要进入自由贸易化,单单靠上海其实也是不行的。自贸区扩大是迟早的事情。但肯定不是现在,怎么也得设立满1年之后吧。
如今8个月都过去了,急,还是要急的。毕竟,经验好不好,得到时候到别的地方用了以后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