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变量

2014-06-06 16:34986

  当前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利率市场化。多个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价格的发现,风险的转移和分散都不可能

  当前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利率市场化。多个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价格的发现,风险的转移和分散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回顾2013年,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主要表现为金融创新涌现和利率水平上移两个方面。网络金融风生水起,余额宝、百发等基金产品突破千亿大关,银行业同业存单正式推出。同时,利率水平整体上行,波动加剧。在这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要素值得认真研究。

  来源:《中国金融》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朱微亮

  一、2013年利率市场的显著特点

  一是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信贷市场利率联动机制不明显。2013年,7天回购加权利率平均波幅为1.26个百分点,而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平均波幅仅为0.49个百分点,而贷款基础利率基本保持稳定。

  二是利率长短期倒挂,货币市场利率普遍高于国债收益率。按照利率期限利率,为了弥补未来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长期利率一般应高于短期利率。但2013年,我国市场长短期利率倒挂,表现为2013年全年245个交易日中,有218个交易日7天回购加权利率高于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

  三是流动性与超储率、M2与市场利率等之间的稳定关系被打破。一般来讲,金融机构超储率在1-1.5%左右就能保证日常的清算支付要求。而在2013年6月20日,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波动,主要金融机构超储率远超1.5%。另外,以M2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之差衡量实体经济流动性,2013年上半年差值为5.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4.3个百分点。

  四是利率提升明显抑制了社会融资规模。受市场利率大幅波动影响,2013年6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净减少2615亿元,新增企业债券融资323亿元,均创2011年以来的新低。

  二、资金供求、利率并轨和监管协调是影响转型时期利率的主要因素

  资金供求紧平衡是利率中枢上移的长期因素。利率决定理论表明,资金需求分别来自投资、政府赤字以及居民货币需求的增加,资金供给分别来自居民储蓄、国外资本流入以及央行货币供给的增加。一是资金供给增速趋势性放缓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个位数增长,2013年前三季度增速进一步放缓至6.8%。9月末,央行资产与GDP之比为75.5%,央行提供流动性速度也有所放缓。二是资金需求居高不下。2013年前11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在20%左右的高水平。结构上,高度依赖资金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有所提升。另外,政府赤字提高,以及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居民金融投资需求也相应增加。

  利率“多轨制”下相互分割的基准锚,与利率市场化下资金联动要求的单一基准相矛盾,导致资金在不同市场套利,增大风险波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一方面打通了不同资金市场资金流动渠道,另一方面国家还保留隐性的风险兜底,风险未能定价,导致“多轨制”背景下高收益产品享受低风险。

  从国际上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多轨制”导致资金向高收益市场迁移,加大市场风险。以美国为例,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持续的通货膨胀,国债收益率攀升,1973—1974年达到7%,此后有一个时期甚至高达16%。货币基金和垃圾债券给传统银行业的存贷业务带来很大冲击,大量存款流出银行,导致银行转向“发起-承销”等中间或通道业务,增大了银行业务风险。中小银行因为竞争力较弱,倒闭较多,如储贷协会危机。

  国内看,在同等风险条件下,居民资产向高收益市场转移,迫使金融机构增大高风险业务维持利润增长。一段时期以来,居民活期存款定期化、存款理财化,金融机构业务影子化、同业业务大增。与此对应,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受存款分流影响,不得不通过同业进行批发融资。

  部分调控政策协调性差、透明度低,加上美国货币政策退出等影响,容易在季末等特殊时点,放大利率波动。一般的教科书认为,货币乘数主要取决于准备金率、银行业务结构以及家庭企业的储蓄倾向。现实中,一些监管指标如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等通过约束银行的经营行为,极大影响了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同样,社会公众的储蓄倾向受预期影响,在沟通不够的情况下,错误解读调控政策,也影响货币创造功能。另外季末的节假日、税款补缴等因素一般冲击市场流动性,短期拉高利率。而季末的贷存比考核、利润考核压力更进一步加剧金融机构“贷款绕规模、存款冲规模”,放大市场的资金需求。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如“余额宝”等低起点、高收益的短期产品、高收益而风险暂未暴露的“非标”产品、2013年12月的同业存单推出等均提升或放大市场利率波动。

  三、利率基准、均衡利率水平以及利率弹性是分析利率市场的关键变量

  一是利率基准指标亟需健全完善。当前,随着金融创新发展,原有变量间的稳定关系均被打破。银行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等非缴准备金业务快速发展,表外理财与同业负债合计与银行业一般存款的比例高达20%。原先准备金率与一般性存款或M2之间稳定的关系被打破,超储率已不能正确衡量银行业流动性水平。目前,人民币贷款只占社会融资规模的一半左右。因此,在多轨制利率体系下,比如贷款基础利率、Shibor利率、央行的正逆回购利率相互之间影响,亟需完善和健全利率基准。

  二是当前我国利率接近或略超均衡水平。美国近50年的实际利率平均为3%,与美国潜在经济增速基本相当。当前,我国一年期贷款实际基础利率为7.13%,略高于潜在经济增速0.13个百分点。微观层面上,成熟行业企业平均支付的利率应等于投资生产后所获得的收益率。Wind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全部A股企业的总资产净利率5.77%,预计全年在8%左右,而当前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5.73%,加上1-2个百分点左右的财务费用,贷款成本已经接近总资产净利率。

  三是利率弹性明显减弱。当前,以金融撬动实体经济的能力来看,2002年至2007年,经济增长的利率弹性为0.97,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结构变化,2008年至2013年,经济增长的利率弹性已经降至0.13。行业上,房地产及基建等行业挤占信贷资源,其他行业部分资金需求通过非信贷渠道满足,利率敏感性下降。

  四、利率上行的基础将持续存在

  一是资金的紧平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储蓄率处于下行通道,但2008年以来大量的投资项目还需要后续资金,资金需求仍然高位。其次,美国QE退出,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高,已达长期均衡水平,将提高全球利率水平。最后,“盘活金融存量”引导实体经济去杠杆,导致市场利率高于均衡水平。

  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适度控制货币,稳定利率环境。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过程中,流动性紧张是一个普遍现象。首先央行的货币控制对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极为关键。其次,从国际经验来看,监管政策的放松,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导致原有银行体系的存款被大规模转移,金融机构普遍流动性偏紧。

  三是实际利率过高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数据表明,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实际利率太低甚至为负会引致金融脱媒,降低经济增速。高于均衡水平,将抑制投资,同样不利于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对34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当实际利率较低时,经济增速与实际利率相关系数为0.2,即市场均衡利率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提高0.2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常常过高估计信贷项目的风险,利率过高,导致高风险项目投放过多,信贷项目的平均质量下降。
 

0
标签:利率 过程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